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忻州方志】北同蒲铁路宁武段的修筑及运营史略(下)

内容简介




铁路是国家交通大动脉,铁路建设与国家经济和国计民生紧密关联。宁武地处北同蒲线中段,自民国时期建设铁路以来,宁武段铁路及宁武火车站,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同蒲铁路北起大同,南止太原站,是纵贯山西省南北干线铁路——同蒲线的北段。北同蒲铁路全长335.2千米,在忻州市境内南起忻府区,北到宁武县的阳方口站,线路长139千米。北同蒲铁路在宁武县境内有宁(武)岢(岚)铁路支线等过境。
本文总观北同蒲铁路全线,对北同蒲宁武段作重点记述

二、客货运输
(一)北同蒲全线运营
1、货物运输
北同蒲铁路太原至原平段于1935年8月通车后,除主要用于军事外,也办理铁路货运业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利用铁路运输军火和掠夺的煤炭资源,民间货物停止运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线迅速修复,铁路货物运输很快得到恢复,运量逐年增加,工农业产品和人民生活用品的调运,主要靠铁路运输来完成。据统计,北同蒲铁路1972年忻州市(地区)完成运量173万吨,1977年完成运量274万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北同蒲铁路加快技术改造,迅速完成电气化,行车速度和牵引定数大幅提高,同时开始进行复线建设,运输能力不断增强。1988年,忻州境内北同蒲铁路货物运输完成867万吨。之后,由于京原铁路,特别是神朔、朔黄铁路建设运营,分流了相当数量货物运量,北同蒲铁路完成忻州市的货物运量,2011年为1513万吨、2012年为1444万吨、2013年为1428万吨。
2、旅客运输
北同蒲铁路从1935年开通运营后,只临时办理少量旅客运输,“七七”事变后完全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修复,即开始办理客运。1972年客运量68万人,到1988年,每天经过忻州站旅客列车有9对,快车4对:有太原经宁武至岢岚一对;慢车5对:有大同经宁武至岢岚一对。快车停车站有忻州、原平、宁武、轩岗、阳方口站,慢车在各站均停。1972年客运量为148万人次。其时,运行的旅客列车有13对。2013年客运量为580万人次。
(二)北同蒲宁武段运营
  1937年3 月,北同蒲宁武段先通工程列车,业务是向晋北运送施工材料和军工民工等。4月份始办货运,以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1937年4月开始办理货运后,当地大部物资运输由铁路承担。阎锡山政府原计划8月份开办客运,但因“七七事变”爆发,大部车辆转为军用,民用客货运暂停。
 当时, 宁武车站已设有转辙标志, 车档标志, 线路里程碑, 放气号牌和徐行碑等设备, 火车运行以长途电话和各站间的短途电话联系,无闭塞机。列车在宁武段运行时速为每小时20公里,由宁武站开出的列车, 经10到12小时到达太原。从宁武段到段家岭, 用双机车牵引,10节车厢为一列车,每节荷重30吨。总负荷330吨,人工挂钩。
1937年7月1日,成立宁武机务段。宁武段铁路的管辖权属于阎锡山政府的同蒲铁路管理局,该局属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领导。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北平成立“北支那铁道事务局”,大批日军入关抢夺侵占华北铁路,同蒲路由其“满州铁道兵团竹本部队”实行军管。1939年11月1日,日伪成立张家口铁路局,将山西境内的铁路分两段管辖。阳方口至宁武,属张家口铁路局;宁武至崞县,属太原铁路局。1941年12月,侵华日军恢复宁武机务段,设检车分段,并在宁武车站设金工车间,对机车进行中小修理。
当时,各主要站(包括宁武)增设调度电话交换机和板道电话等专用设备。闭塞机为各站间联系和办理行车的主要工具。各主要站均有闭塞机、调度分机、车站电话和板道电话等四种通讯联络工具。
1942年,铁路运输使用机械联锁装置,使用机械臂式板号机,实行信号、道岔联动,改变了民国时代无联动装置,只靠简单信号联系的落后状态。
从太原和大同开出的列车,都在宁武折返,旅客必在宁武换车;列车晚点或遇路障,须在宁武宿候车。货车虽不折返,但在宁武换机及乘务员。宁武站为同蒲线重要站口,其地位超过朔县和原平车站。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北同蒲线尚能维持通行。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成立晋冀区铁路管理局,局设太原,宁武段铁路属该局管辖。1946年,改称同蒲铁路管理局,宁武段仍属其管辖。
1946年秋,朔县、宁武相继解放,受战争影响,北同蒲北段全线不通车。
北同蒲宁武段于1951年8月2日修复通车。1954年12月27日,阳方口至宁武车站试轴成功,机身——5型253号机车由司机高福禄驾驶,牵引902吨货物,安全正点抵达宁武车站。此后,同蒲铁路一直畅通。
1957年,北同蒲铁路宁武段经过技术大改造后,取直线路,缩短里程,降低坡度,加宽路面。1960年,宁武至凤凰村车站试验3 台机车牵引货车运行成功,减少列车对数,增加通过能力,运输量大大提高。

 三、宁武火车站
该站位于宁武县城东南郊,始建于1935年。今为宁岢铁路支线和宁静地方铁路始发接轨站。该站劈山坡为平地建成,总面积1.1万平方米。有12条股道,机车电动转向盘1个,为机车折还段,有固定起重机1台,200吨容量的水塔1座。
民国年间,宁武火车站设于北同蒲线188公里处, 南至段家岭站11公里, 北至阳方口站12公里, 总面积1.1万平方米,劈山坡为平地建成。旧站计有3间修车室,3间客、货运室,3间站长办公兼行车、值班室。候车室下有石窑洞9间,作为库房及职工宿舍。另建货运房1座, 机车库1座, 有3股铁道通入库区,铁道下方为水泥砌的检修沟, 可同时停留机车9辆。钢筋水泥构筑的人力推动机车转向盘1个,60吨水塔1座,站台1个,车站公寓1所(专供机务人员休息), 道岔房1间, 站内设三股道, 另设一些简单的通讯、信号标志。时为二等站。
侵华日军侵占宁武车站时期,因地处北同蒲线中点,大同、太原开出的列车都在宁武折返,等级也较高。当时,宁武车站除驻机务段外,还驻有检车分段,列车分段各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北同蒲铁路全线通车,宁武站招回部分原有员工,并由太原铁路局派人进行恢复工作。
 当时,车站沿用日伪时期旧有设施,定为三等车站。1959年4月,扩展站场,将旧有机车库拆除。1961年, 站场土方工程基本完成, 并已铺设一、三、五股道。此时, 改为四等车站, 属北京铁路局太原分局管辖。
1967年8月,宁岢铁路动工修筑,并扩建车站。扩建工程主要是延长旧站台,增建新站台一座,建筑站台地道和候车室。地道用钢筋混凝土构筑,东西走向,入口处正对候车室检票口,地道高2.53米。宽4米,长56米。内设出口处,第一处为宁岢线,第二处为同蒲线,第三处为工作人员进出口。各出口均北通出地面,出口斜坡设32级台阶,长42.8米。出口处的地面上设凉亭一座,供检票使用。
 新建的候车室及售票室宽14.7米,全计长度27.4米,全部建筑面积为478平方米。
 1968年,地道工程和站台工程相继完工。1970年,站内增为9 股道,连同其它线道,共12股。站内设备:新建机车电动转向一个盘,高架装煤斗1座,卷扬机3台,5吨固定起重机1台,容量为200吨的水塔1座,仓库1个,乘务员公寓1所。
车站有职工150余人。派驻单位有:养路工区1个,建筑工区1个,电力工区1个,讯号工区和通讯领工区各1个,给水所1个,机车折返段1个,公安派出所1个。
1973年,宁武火车站由四等升格为三级。

当代的宁静铁路线
四、宁岢铁路支线
宁岢铁路支线东起宁武车站,经神池、五寨,由西南方向到达岢岚,全长96公里。
该线于1967年7月测量, 1969年筑路工程全面展开,在宁武车站南100米处与同蒲线分岔, 沿河南村向南, 跨过恢河铁路二号桥, 从西关村拐弯向北, 经三至八号共六座大桥及堑路, 抵达大水口村, 然后经神池县和五寨县,拐弯向西直达岢岚。该铁路现已成为联通晋西北,乃至沟通晋——陕运输的交通大动脉。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宁武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原有几个车站?
岢岚小票运转记
庄磨镇概况
从绿皮小票到高铁,河边绿皮小票走一转
忻州集镇:胜迹棋布庄磨镇(二)
前进,苏联来的达瓦里希!回顾8G型电力机车在中国服务的那段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