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关陇长风》第十一集 “麟趾”新政

上回书说到,公元538年八月,东、西魏之间为了争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

此战,先有西魏李弼斩杀东魏莫多娄贷文;紧接着宇文泰轻敌冒进,遭遇侯景伏击,险些丧命;然后西魏军集中主力攻击东魏大将高敖曹,敖曹战死;最后东魏凭借侯景的天才表现,大败西魏,艰难胜出,宇文泰铩羽而归。

西魏军撤至弘农休整之时,光禄卿王思政求见宇文泰,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在河东玉璧筑城。

玉璧位于黄河以北,汾水以南,三面绝壁,易守难攻。

高欢每次从晋阳进取关中,都是沿汾河谷道南下,从河东的蒲坂渡河。若在玉璧筑城,一来扼守住了高欢的行军路线,二来可以庇护蒲津和河东。

宇文泰何等眼光,一听之后就击节称赞,当即任命王思政为东道行台、弘农郡守,监造玉璧城。

就在宇文泰安排停当,准备返回关中之际,留守华州的宇文导突然送来十万火急文书,一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开——长安发生叛乱!

原来,沙苑之战中,西魏一举俘获了七万东魏士兵,两万编入军队,五万安置到长安附近务农。

这五万东魏降兵在关中举目无亲,战俘的身份注定要备受歧视。如果西魏一直保持胜利当然没有问题,但西魏偏偏在河桥大战中战败了,这就引发了关中降兵的骚动。

特别是西魏这次攻略河南,几乎是倾巢而出,关中留守力量十分微薄。

河桥兵败的消息传入关中,有个叫赵青雀的东魏降兵,与长安本地豪强于伏德勾结,又说动了咸阳太守慕容思庆和西魏太傅梁景睿,几人密谋一番,就造起乱来。

一时间,关中大震恐,百姓相剽劫,乱成了一锅粥。

从河桥先行撤回关中的仪同三司李虎面对乱局,很耐人寻味地保持了沉默,他见赵青雀声势越来越大,索性带着西魏文帝的太子逃出长安,北渡渭水避难,赵青雀叛军乘势攻入内城,于伏德则占据了咸阳。

李虎等至长安,计无所出,与太尉王盟、仆射周惠达等奉太子钦出屯渭北。——《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四》

负责留守关中的宇文导见形势严峻,急忙飞报宇文泰。

宇文泰大惊,便欲率轻骑急赴长安平叛,谋士陆通拦住宇文泰,高声道:“丞相,万万不可!”

宇文泰道:“长安失陷,根基动摇,岂可不速速返回?”

陆通摇首道:“丞相,这些降兵蓄谋已久,而且勾结了不少官员,情况十分扑朔迷离。如今赵青雀本就大肆散布我军在河桥全军覆没的谣言,如果丞相率孤军仓皇返回,百姓更会相信谣言!”

宇文泰听到“勾结了不少官员,情况扑朔迷离”的话语,目光急跳,与于谨对视,都看到了对方眼中深深的担忧。

陆通接着道:“我认为我们应该整顿军队,大张旗鼓,堂堂正正地回师长安。只要百姓人心不散,这些叛军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可以轻易平定!”

“贼诈言东寇将至,若轻骑临之,百姓信然,益当惊扰。今以明公之威,总大军临之,何忧不克!”——《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四》

宇文泰若有所思,缓缓点头道:“仲明(陆通字)所言有理!”于是整顿大军,浩浩荡荡进入潼关,缓缓向长安进发。

一路上,关中父老见宇文泰军势强盛,无不悲喜交加,欢呼雀跃,人心逐渐安定。

留守长安的大都督侯莫陈顺更是挺身而出,率领长安外城军民与赵青雀每日交战,屡屡击败赵青雀,长安形势得以稳定下来。

宇文泰见时机成熟,这才命宇文导从华州率军绕过长安,奇袭咸阳,一举斩杀慕容思庆,生擒于伏德。又回师长安,与宇文泰大军汇合,以泰山压顶之势击溃赵青雀叛军,赵青雀、梁景睿死于乱军之中,关中叛乱就此平定。

但宇文泰心中的疑问并未消失。

赵青雀一个小小的降兵,在关中毫无根基,为什么能与本地人于伏德勾结起来?

梁景睿、慕容思庆一个是朝中高官,一个是地方大员,为什么会甘心从贼?

李虎世之名将,有勇有谋,为什么回到长安却毫无作为?反而不如手下将领侯莫陈顺的表现?

他保护元宝炬的太子北渡渭水,隔岸观火,存的是什么心思?

宇文泰带着深深的忧虑回到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大力犒赏平叛有功的侯莫陈顺。

侯莫陈顺是侯莫陈崇的哥哥,也是跟随孝武西迁的朝廷大臣,他虽是武川出身,却又与北魏皇族关系极好。

宇文泰对侯莫陈顺的功绩大加赞赏,亲自解下自己所佩带的金镂玉梁带赐给侯莫陈顺,又握住他的手连声道:“长安之战,多亏了您力挽狂澜呀!”

顺与贼战,频破之。文帝执顺手曰: “渭桥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镂玉梁带赐之。——《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但对李虎,宇文泰没有任何话语,既无褒奖,也无批评,只有心照不宣的沉默。


且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从晋阳赶赴河南的半道就听闻侯景已经将宇文泰击败,全面收复河南诸州郡,也不禁暗叹:“侯景果然厉害。”同时心里隐隐有了几分忧虑。

高欢心中寻思:“河南地处西魏、南梁夹角之中,两面受敌,只有让侯景坐镇才能放心。只是……自己在世,侯景固然掀不起风浪,但自己万一,——看来是时候让子惠(高澄字)上位了。”

当即下令,命北道大行台、并州刺史、渤海王世子高澄赶赴邺城,改任尚书令、领军将军、京畿大都督,执掌京城军政。

既然河南战事结束,高欢便不再南下,而是折而向东,去往邺城,因为他也意识到东魏目前潜藏着诸多隐患。

比如这次河桥之战前,各地纷纷反叛,响应西魏,再一次暴露出孝武西迁导致的正统归属问题。

孝武帝元修这个人虽然能力不足,脑子也不太好使,但他毕竟身份高贵,血统纯正。

偏偏世家大族对皇帝的标准向来是出身第一,能力不管,所以元修的正统地位十分牢固,他逃去长安,意味着大魏正统就在长安。

至于元修之死,由于宇文泰下手果断且事出机密,掩盖得好,没有搞得像高欢与元修的矛盾那么天下皆知。

再加上罪名是可耻的乱伦,知道内情的元魏宗室又不好意思声张,所以,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清情况。

高欢是靠忠臣形象起家的,更深知皇权正统对世家大族的重要性,如何挽回自己在政治上的被动局面,成为了高欢主要思考的问题。

车驾一入邺城,高欢立即觐见天子元善见,并在朝会上建言:“陛下应勤理政事,虚心纳谏,加强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同时要加强对百官的约束和考核,奖勤罚懒,选贤任能。还要整顿后宫,避免悠游嬉戏。”

高欢慷慨陈词,元善见心中暗思:“你大权独揽,却叫我勤于政事,我若真的听你的,难保不是第二个元修。”但面上却不敢流露,只得唯唯诺诺,对高欢的金玉良言赞不绝口。

朝会结束,高欢回到邺城的大丞相府,连夜召见司马子如、高岳、孙腾、刘贵、高隆之、封隆之等心腹重臣,又命自己的三位谋士陈元康、杨愔、杜弼在侧侍立。

高欢在这些人面前没有丝毫架子,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地道:“此次黑獭来攻,各地纷纷响应,虽然靠万景(侯景字)收复了失地,但人心仍然不稳,私下奉长安为正朔的仍大有人在,你们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众人对视默思,司马子如缓缓道:“高王,正统这种东西,百余年传承下来,轻易极难改变。当年魏武帝许都迎驾,就已经掌握大权,但汉室公卿、天下大族依然忠于汉献帝,这种事靠强权是很难扭转的。”

高欢皱眉道:“但若不能树立正统,则人心不能归附,除非百战百胜,否则一旦军事上出现挫折,极易分崩离析,重蹈昔年尔朱氏的覆辙呀!”

吏部尚书封隆之忽道:“高王,历来树立威信,往往在肃贪反腐上着手......,”他不顾司马子如等人脸色微变,继续道:“如今我朝官员贪腐成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民怨极大,清议沸腾!何不从反腐上下手,一方面整顿吏治,一方面收获人心,正是两全其美!”

高欢看看司马子如、刘贵、孙腾、高隆之等人忐忑不安的表情,心中雪亮。

这些年他们手握重权,越来越横行不法,贪污受贿的事情没少干,高欢早有所闻。

而封隆之素来洁身自好,廉洁自守,加之曾经与孙腾争夺平原公主,结有旧怨,故此敢有此说。

但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老朋友,怎么好一阔脸就变,翻脸不认人呢?一时沉默无语。

倒是杜弼大感兴奋,道:“大王,封尚书所言有理,厘清吏治,反腐倡廉,刻不容缓呀!”

高欢露出一丝苦笑,用手指点着杜弼道:“辅玄(杜弼字),你又来了。”

原来,早在高欢初登大丞相之位时,杜弼就曾一力谏劝高欢要整肃贪腐。

当时高欢不以为然,笑着说:“小杜,你过来,我跟你讲。天下贪腐多年,已经养成了习惯。如今关西的宇文黑獭常常招诱我们的将领,不少人立场本就不坚定。而江南还有个萧衍老头子,一天到晚讲忠孝仁义,中原的士大夫们经常受到他的蛊惑。我如果把纪律管得太严,恐怕武将都要投奔关西,文臣都要投奔江南,咱们就国将不国了!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我不会忘记的。”

弼以文武罕有廉洁,言之神武。神武曰:“弼来,我语尔。天下习俗已久,今黑獭招诱,人情未定;江东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若作法网,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北史·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沙苑之战前,杜弼又提起贪腐之事,高欢就命军士张弓按刀,列在道路两边,命杜弼从中间走过来,笑眯眯地说:“没事,他们不会伤到你。”但杜弼仍是吓得汗流浃背,战战兢兢。

高欢就拍着杜弼的肩膀道:“小杜,你看,弓虽然拉开但没有射击,刀虽然举起但没有砍下,矛虽然握紧但没有刺出,就这,你都已经吓得失魂落魄了。那些勋贵打仗时迎着刀矛弓箭往上冲,百死一生,舍生忘死,就算有所贪污,终究是利大于弊呀!”

神武令军人张弓挟矢,举刀按矛以夹道,使弼冒出其间,曰:“必无伤。”弼战怵流汗。神武喻之曰:“箭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矛虽按不刺,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北史·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这时,封隆之又提出反腐肃贪的建议,高欢在连续经历潼关之败、沙苑之败以及河东、河南的大规模叛乱后,也开始意识到,纵容贪腐并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封隆之又道:“高王,我所说的反腐肃贪,并不是简单的惩罚贪污,我认为,应该重新编修律法,用律法彰显我朝的正统地位!”

说到正统问题,高欢顿时来了兴趣,道:“祖裔(封隆之字),你有何高见?”

封隆之一揖,道:“大王,皇权正统的象征,除了血统,就是律令。”

他知道在座这些人,高欢、高隆之粗通文墨,司马子如、孙腾小吏出身,高岳是武将,刘贵生意人起家,对典章制度都不精通,当即侃侃而言。

“自秦汉以来,君王无不重视律令,如果说血统是皇权正统的灵魂,那律令就是血肉筋骨。秦有《秦律》,汉有《汉律》、《九章律》,都是皇权正统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魏武帝把持大汉朝政后,为了树立威信,收复人心,在《汉律》之外,另制《甲子科》,就是为了与汉室争夺正统地位。”

高欢等人听得不明所以、如坠雾中,封隆之一笑,道:“律法是读书人和官吏必须学习的立身之本和处事规范,具有莫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信奉谁的律法,思想上和感情上就会投向谁,不知大王和各位可明白?”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如今是高欢的女婿,为人正直,精通典章,衷心赞道:“封尚书所言,极为精辟!”

封隆之又道:“我朝的《大魏律》师承《汉律》、《晋律》,沿用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正统的象征。大王如果能广招天下大族英才,大张旗鼓、堂堂正正地在《大魏律》之外主持修编一部新律,名为补充、实为取代,则您的功绩自可与魏武帝并驾齐驱。更重要的是,天下大族子弟如果都在您的麾下参与了这等旷世伟业,何患人心不归!”

高欢恍然大悟,喜动颜色,道:“祖裔说得极是,令我茅塞顿开!”心中又想:“不愧是世家子弟出身,这份见识,子如等人虽有小智,终究想不出这等光明正大的阳谋。”

杨愔插口道:“大王,律令是国家大政方针,不仅仅是刑法,还应包含人才选拔晋升、财产归属保护等方面的制度。我朝之前制定的《停年格》对人才选拔完全是按资排辈,导致滥竽充数、不思进取者比比皆是,也应在此次律令编订中一齐改革,彰显大王您的心胸和气魄,则必然人心所向,海内归心。”

高欢更加喜悦,当即道:“我已命子惠赶来邺城,主掌朝政,就由他亲自主持新律修订,你们好生辅佐于他。编修就放在兰台麟趾阁中进行,这部新律就叫《麟趾格》吧!”

众人一齐躬身称喏。


十日后,高澄赶到邺城,高欢对他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将修订《麟趾格》、澄清吏治、选拔贤才的用意细细对他讲了,这才动身返回晋阳。

在高澄的主持下,由封隆之具体组织,召集了杨愔、杜弼、崔暹、邢子才、温子升、封子绘、房谟等一大批汉人世家大族子弟,精心编撰,历时一年有余,终于完成,颁布实行。

这部《麟趾格》成为后来《大齐律》的蓝本,北周灭齐、大隋代周后,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唐朝的《武德格》、宋朝的编敕、元代的条格、明代的大诰以及最后的《大清律》无不是建立在《麟趾格》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不要一说到北齐,就人云亦云地跟风说什么“禽兽王朝”,它在政治制度上依然有它卓越的一面,值得后人肯定。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唐文明垂范日本
以我大唐文明垂范天下而有日本之文明| 渊源考据
隋朝为什么会突然土崩瓦解,有什么历史必然性
四朝三百年:这个史上第一的政治军事集团究竟有多厉害?
《南北朝系列》两魏相争之三:孝武帝出走长安与高欢扶植孝静帝
伪造北周皇帝遗诏、帮助杨坚称帝的他,却有一个当万日天子的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