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

 | 发布日期:2012-07-15  ]

 

  随着有线网络、无限网络和手机网络的普及,人们使用网络通信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际方式,网络语言随之产生。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分为会话语言研究和非会话语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土白与文理的关系。网络会话语言是在QQ、MSN等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聊天环境中,为了提升聊天输入的效率而使用的语言,它强调迅捷、及时和会意等特点。而非会话语言则是在博客、论坛、网络媒体报道中使用的语言,它相对于会话语言具有庄重性、明确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当前对网络会话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表现研究。本文通过借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深入探讨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因素。

  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导入

  语言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交际双方为了能够使信息正常传达而选择合适的语言、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让对方明白自己意图的过程,语言交流遵循实用性原则,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会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他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言综观说和顺应理论,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Verschueren同时认为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语言形式,还有交际策略。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网络会话语言的选择可被看做是一种在高度的意识状态下,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分析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性主要指网络会话语言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和选择空间的大小同会话者之间的协商与约定密切相关,同会话者表达创新性密切相关,也同会话者之间的顺应性密切相关。网络会话者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上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会话语言,创造出适合交流沟通的多种语境,这种语言变异可以得到其他会话者和媒体的认同、响应和追捧,进而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体。单纯从概念性的使用主体分析已经不能科学地涵盖网上使用主体的特性,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网络会话语言使用群体的把握,也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问题。

  1.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频率与语言变异。不同的网络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看,城市人口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农村人口;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35岁以上的群体;本专科水平以上的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高中以下人群;知识型职业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劳动型职业的使用频率。从性别和收入状况看,网络会话语言使用主体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与经济收入正相关关系不明显。因此,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高频群体为35岁以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型职业的城市男女;网络会话语言低频使用群体为3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型职业的农村男女;介于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群体为普通使用群体。由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群体覆盖范围极大,不同会话者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体喜好,这为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提供了基础。

  2.网络会话语言创新与语言变异。网络会话语言创新贡献率主要指某一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发明或引领贡献程度。从分析来看,网络会话语言的贡献率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频使用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具有领导性地位,其他群体则表现出对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顺应。

  3.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与语言变异性。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主要指网络使用群体对现存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态度。中老年人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是一种被动的态度,而青年男女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白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态度是积极引领的,而蓝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则是被动适应。这一社会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网络会话语言首先在白领青年群体中出现或者受到他们的强力推动而成为普遍性的网络语言。如“MM”“大虾”“杯具”等网络词汇被创造并被高频使用,逐步推广成为网络世界的通用词汇,其他群体无异议地接受并使用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网络会话语言作为即时性会话语言,需要会话者双方或多方处在同一环境并能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会话者之间必须处在动态的语言状态。因此,网络会话语言是会话者之间建立协商和顺应的结果,也是引起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

  1.跨文化交流是网络会话语言产生变异的直接动力。网络会话是在超越空间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会话者之间不存在空间距离的问题,但存在因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即会话主体的现实世界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价值体系。为了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会话者之间消除文化障碍正常交流,就需要在本民族文化、地域方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模式,建立通行网络会话的基础或模式。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就是在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下,通过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最终建立起一套变异性极强的网络会话通用语言。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新词语、新概念、表达方式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会话语言系统,助推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例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标识对某些话题不愿表态,多喻指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我又被和谐了”,意指“我的帖子又被删除了”。

  2.顺应性是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要动力。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同样的事态可以用非常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描写。”在网络会话语言交际过程中,使用者选择哪种句式则取决于语言的顺应性。网络会话语言的顺应性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变通灵活性,只要交流者之间有预先的约定或者潜在的预定,他们的网络会话完全可能变成符号表意形式。如网络会话中的“火星文”是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生僻字或汉字分拆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其意为“等等我”;“莓兲想埝祢巳宬儰1种漝惯”其意为“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偶口以跟你做朋友吗?”“酱很好啊!”其意为“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这样很好呀!”;“1切斗4幻j,↓b倒挖d”其意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3.媒体是网络会话语言的助推力。媒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具有强化和放大的作用,一方面,媒体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即时会话语言等亚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会话语言一经被媒体采用就会放大会话语言原有的影响力,如“美眉”“很女人”“被幸福”等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接受,就可能成为主流社会文化的使用语言。另一方面,媒体语言在积极地吸收着来自网络会话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成分,使网络会话语言成为主流媒体语言的重要来源之一,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部分肯定,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发展,刺激了网络语言使用者在张扬语言个性、促使语言变异的欲望。

  结语

  总之,正如陈原在语言社会学中讲到的,在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符号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做出反应。网络会话语言是在网络世界即时会话中的顺应变异,这种顺应变异集中体现了会话语言的动态过程,也进一步印证了Verschueren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阐释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的合理性。(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1页。

  2.傅福英、卢松琳:《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南昌大学学报》,2010(7)。

  3.李淑华:《语言顺应的哲学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5)。

  4.吕明臣、李伟大、曹佳:《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0页。

  5.陈原:《语言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编辑:俞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不说人话者为伍 一一何公洲它,它们,不说人话。是不会说人话,还是不想或不屑说人...
《无话不谈的人》
从《星星丈夫》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文化地名学2】地名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言语交际中的元语用现象及其功能解析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