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大学生“宗教暧昧”未来走向的警告

对大学生“宗教暧昧”未来走向的预警

张春津

 

美术作品欣赏

摘要:作者收集了自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众多研究人员对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分析论文共32篇,涵盖全国各地127所高校。通过分析发现,过去人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较低的数值上,这是一个误区,极其容易误导有关部门作出误判。因为有两个较严重的问题一直被忽视:一是“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的实际数值很可能被低估;二是占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对宗教态度暧昧甚至“怀有好感”,其“宗教暧昧”的未来走向令人堪忧。


笔者通过关键词搜索从中国期刊网收集到自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研究人员对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分析论文共32篇,其中9篇因没有明确公布自己的调查数据或引用他人数据等原因没有采用外,实际采用的为23篇,涵盖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湖南、甘肃等地127所高校。数据显示,大学生信教者的人数比例最低的只有3%(殷丹,2011),最高的为32.6%(徐慧等,2010);综合23篇调查合计平均值为13.0%。虽然很多研究人员均表示“大学生信教问题不可忽视”,但一些研究人员由数据导出的结论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总体比例并不高”。由此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远没有达到紧迫的程度,因而对此不必过于担忧。但笔者经过仔细研究这些调查报告,察觉有些“敏感性”数据恐有失真情况,很可能被低估了;相反,另一些“非敏感性”数据却恰恰说明接近半数或占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对宗教态度暧昧甚至“怀有好感”,在大学生信教的未来走向上令人堪忧,有必要对此进行预警。

一、“信教总体比例并不高”的数据

信教大学生所占调查对象总数的比例:2004年,李志英的数据为9.2%;[1]陈安金的数据为10%;[2]戴嘉宝的数据为17%。[3] 2006年,杨晓慧的数据为21%。[4]2007年,李志英再次调查的数据为13.58%;[5]赵宗宝等的数据为11.14%;[6]王康的数据为32.1%。[7] 2009年,李海晶等的数据为12.5%。[8] 2010年,于家琦的数据为13.0%;[9]徐慧等的数据为32.6%;[10]余玉花的数据为4%;[11]由琨等的数据为23.14%;[12]安俊学等的数据为7.4%。[13] 2011年,张久献的数据为23.3%;[14]殷丹的数据为3%;[15]赵良等的数据为10.11%;[16]]苏亚玲等的数据为7.65%;[17]吉玉娇等的数据为6.8%;[18]顾家山的数据为9.0%;[19]刘营军等的数据为15.63%;[20]张宗新等的数据为14.11%。[21] 2012年,胡小芳等的数据为9.22%;[22]张承安的数据为15.08%。[23]

其余9篇调查论文之所以没有被采用,原因是论文中没有明确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数据,或者是引用他人的数据,而且大多引用的数据还明显有错误。例如,戴艳君等于2004年在《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作用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就“信仰的正确定义”所作选题中,有19.9%的大学生选择了“对宗教、理论或原则的崇拜”一项,[24]原意只是想说明大学生对“信仰”的定义理解情况,并非说这些人信教。但此后有研究人员却将其误读为“有19.9%的大学生信教”,后来又有不少研究人员在根本没有仔细看原文的前提下都间接地引用这个错误结论,“以讹传讹”,因此类似的论文均被笔者排除在外。

上述23个调查结果,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平均值为13.0%。尽管自2004年至今类似的调研报告不止这些,但这23篇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对部分“敏感性”数据真实情况存疑

上述23个调查结果,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到问卷中设置提问的定义变量,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方式等,多数都缺乏规范化,而且基本上都不考虑“客观环境”,由此恐会造成调查结果的部分失真。

1、不规范导致的失真。在23篇论文中,只有5篇(李志英,2007;余玉花,2010;吉玉娇等,2011;刘营军等,2011;张宗新,2011)使用了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原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而其他18篇都没有明确说明使用。由此,其他研究人员在从事设置问卷定义变量等工作时是如何进行的,有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究竟会有多大的随意性?这些最基础性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问卷调查的质量。

2、“组织性”过于严密导致的失真。细看这23篇论文,问卷的回收率都相当高,注明回收率数值的共有18篇,合计回收率平均值为92.8%,甚至回收率竟然达到100%的不止一个。表面上看似乎证明组织者认真负责,其实恰恰说明调查对象都是在“严密”的组织下完成问卷调查的。譬如,大都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测试完统一收卷。这样的调查,通常都是在相识者之间进行的,它会不会给调查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因为尽管采取了匿名的方式,但在“严密”的组织下,笔迹仍然会被识别。这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自我保护意识的大学生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完全轻松”的事情。

3、政治工作氛围导致的失真。正是因为问卷调查是有组织地进行的,而在一些高校中,“意识形态”仍然有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评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前程,尤其是大学生中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占多,在“信仰宗教”与“信仰共产主义”之间,有多少人愿意表达与我们政治工作氛围或“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意愿,明确地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表达出来?

4、问卷所提问题“敏感性”过强导致的失真。在是否信教的问题上,很多问卷都采取“直截了当”的语言,而不是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这样是否会让部分调查对象萌生顾虑?想想看,大学生进入高校是来接受科学教育的,怎么能在“科学殿堂”里表示信教,就如同在派出所里回答是否犯过法一样,即使允许你匿名答卷,但通常不会实话实说或者略有保留。

5、语言理解混乱导致的失真。大学生信教,什么叫“信”,什么叫“不信”?是“极度相信和尊敬”宗教才叫“信”,还是对宗教有好感,心里有些相信就叫“信”?①很多调查对象都不知道如何科学区分。此外,在意愿评价表达上也有悖论现象,例如,有的调查论文中,前面说“明确表示不信仰宗教的”占总数的86.7%,可后面又说,“调查显示,67.7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说明在“相信宗教”和“极度相信和尊敬宗教”之间有理解混乱之嫌。

6、调查对象分布不合理导致的失真。在同一所高校中,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通常在信仰宗教的自身素质(人生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而很多调查论文都仅仅在性别、年级等方面有交代,而在调查对象学科分布等方面没有作详细说明。难怪社会学博士陈彬撰写《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研究的回顾、批判与反思》一文,指责有些研究报告“存在调查程序不科学、问卷设计不合理、资料分析多主观臆断等不足”。[25]P323

因此,对调查数据所得出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总体比例并不高”的结论,其真实性值得商榷。

三、换一个角度看数据会发现“宗教暧昧”非常严重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在诸如“你是否信仰宗教”等敏感问题上看这些调查数据,而是在人们通常“无顾虑表达”的问题上看调查数据,就会发现在大学生中“宗教暧昧”的倾向令人堪忧。

以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的调查报告为例(其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 P S S ll.5 进行统计分析),在关于“您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吗”的问卷中,选择“非常相信”的占7 .2% ,“比较相信”的占24.4% ,“半信半疑”的占31.9% ,“不太相信”的占24 .7% ,“一点也不信”的只占11 .8%([11] P24)。从设置提问的定义变量上看,这样的提问比较婉转,不会让答卷者有太多的顾虑,是比较贴近真实的;从数据来看, 真正不相信神灵的大学生(11 .8%)明显少于相信神灵的大学生(31.6%)。而“半信半疑”和“不太相信”的(合计56.6%)都不能算作是“不相信神灵”的,他们都处在彷徨游移之间,态度暧昧,所以笔者把这部分人称作“宗教暧昧”者。尽管他们还不是信教者,但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走向可不能小视,因为一旦“暧昧”逐渐接近相信神灵或命运这种模糊的外在力量,那就意味着在他们的心灵中已经敲响了宗教信仰的大门,随时有可能倒向宗教。从该篇论文的其他数据中也能证实我们的担心。数据显示,仅3.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精神的鸦片”,3.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属于愚昧迷信”。这表明, 大学生对宗教并不反感甚至有肯定倾向的居多,由此折射出大学生意识中“宗教暧昧”的水库日益充盈,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所谓“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于宗教不但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态度, 而且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它虽然不同于信教,但对宗教具有模糊、蒙昧甚至好感的态度,由此可以成为潜在的、最易争取的宗教信仰候选者。

在笔者参考的论文中,最早阐述“宗教暧昧”的是赵斌(2001),他在《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一文中写道,“2000 年全国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滚动抽样调查上海地区结果显示,”“有53.29%的学生虽然不信仰宗教, 但对宗教文化现象感兴趣。” [26]此后李钊文等(2006)[27]、刘玲(2007)[28]、丁根林(2010)[29]也相继对“宗教暧昧”进行了阐述。其中李钊文等提供的数据为:有72.4%的学生对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有60.8%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有5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纯属私事, 对社会没影响。此外,赵宗宝等(2007,[6] P38)的调查显示,67.7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5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完全是个人的事,不必理会”;并且62.89%的大学生反对“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殷丹(2011, [15] P190)的调查数据为:对宗教知识很感兴趣的占8%,比较感兴趣的占43%,合计51%。吉玉娇、施丽娜(2011, [18] P85)的调查显示,1.5%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肯定会信仰宗教,对于自己将来是否信教持不确定态度的学生高达49.2%,但有49.3%的学生表示偶尔接触过或经常接触宗教信徒,他们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对宗教皈信的态度, 但至少并没有表示出对宗教的拒绝。张宗新等(2011, [21] P87-88)的调查显示,对于宗教与迷信的关系问题,答“都有信仰的成分,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的占23.0%;答“迷信是欺骗人的,宗教是可以帮助人”的占47.3%;合计70.3%。张承安(2012, [23] P113)在“人生是否需要宗教信仰”的调查中,有22.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必须的;65.7%表示“可有可无”;只有11.5%表示不需要。

上述数据足以说明,有过半的大学生对宗教存在着一种暧昧态度, 也就是所说的“宗教暧昧”现象, 他们对宗教并不反感持宽容态度, 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四、结论

过去人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的数值上,这是一个误区,极其容易误导有关部门作出误判,因为根据众多调查所得出的平均数值仅为约13.0%,使人不以为然。其实,有两个较严重的问题一直被忽视:一是“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的实际数值很可能被低估;二是占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显示出“宗教暧昧”,已经在高校中形成气候并逐渐蔓延,其未来走向不可等闲视之,因为长此以往,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一旦形成定局,再想挽回为时已晚,后果不堪设想。

仅就现今而言,占半数以上的“宗教暧昧”大学生加上实际数值很可能被低估的“信教大学生”,其合计数量恐怕已经接近大学生总人数的70%,甚至还有超过的可能。此问题的解决与否已经到了非常急迫的地步,再继续漠视下去将后患无穷。由于“宗教暧昧”者占多数,这部分大学生并非智力低下、毫无理性,只是在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分辨不清、左右摇摆,只要我们放弃就肯定会使他们中的不少人最终倒向宗教,但只要我们积极争取就可以使他们辨明方向。因此,“宗教暧昧”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

参考文献:

[1]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

[2]陈安金: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J].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3]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5]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6]赵宗宝、李小梅、王兆云: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王康:在杭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8]李海晶、徐朝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探析及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

[9]于家琦:当代大学生宗教态度调查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第2期.

[10]徐慧、杨志民、彭时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J].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

[11]余玉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17期。

[12]由琨、吴虹、李晗: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0年第34期.

[13]安俊学、金宝莲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第12期.

[14]张久献: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2011年第17期.

[15]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6]赵良、温成涛: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17]苏亚玲、谢晋晓、关赐龙: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J].2011年第4期.

[18]吉玉娇、施丽娜.: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西安市1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27卷第2期.

[19]顾家山: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7卷第1期.

[20]刘营军、贾水库: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21]张宗新、牛喜霞等:山东省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5期.

[22]胡小芳:90后大学生宗教认知和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期.

[23]张承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及其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1期.

[24]戴艳君、马连鹏:大众传播对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作用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5]陈彬: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研究的回顾、批判与反思[J].理论探讨,2011年第1期.

[26]赵斌. 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27]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27卷第5期.

[28]刘玲:透视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8卷第3期.

[29]丁根林: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及其引导——基于浙江省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注释:

①词典中“信仰”的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而“相信”的定义为:“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从中可看出,“信仰”和“相信”,二者在定性上都是以“信”为前提,只是定量(即“信”的程度)有区别。

作者简介:

张春津,男,1958年4月生。天津工人报社记者、新闻部副主任。天津市反邪教协会理事、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会员号:I050300006M);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社会学、历史学。

 

发布时间:2012-6-20 10:46: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国研究】周少青:过半英国人自称“无宗教信仰”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宗教热”的兴起
半城学术丨我们缺少的可能并非信仰,只是善良而已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信仰可能会延长寿命
党的宗教政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