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企业家的创新惰性

企业家的创新惰性

十月 29, 2012 by huyan   所在目录:商学院在线  

企业家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但是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家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这些因素来自于市场、来自于组织,也来自于个人。

从十四世纪开始,企业家就成为了具有冒险精神、能承担创业和市场交易风险的特殊人群的代名词。1934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深刻剖析了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并从创新角度赋予企业家这一群体全新的内涵。自此以后,企业家就和创新划上了等号。但是,集“经济人”和“社会人”于一体的企业家也并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也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

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个人惰性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以及为扞卫垄断地位而产生的抑制创新活动的行为。对处于一定产业环境中的组织领导者,即企业家来说,一旦产生创新惰性就意味着不能引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创新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一、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典型症状

总体来看,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抑制创新

抑制创新就是出于某种理性的动机来主动地抑制企业的创新。虽然熊彼得认为不能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不能被称为企业家。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果极易被竞争者无成本地大量模仿。因此,对创新者来说,他们的创新激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另外,在还没有充分从已转化为商品的创新成果上获取到足够的利润、创新成果还没有处于其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企业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始新的创新。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家出于对技术成果转化商业价值的考虑反而会产生抑制创新的行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非个别现象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分手和决裂”。以联想为例,正是因为创业初期科学家倪光南和企业家柳传志的精诚合作,才促成了“联想”的成功。但是1999年联想却“解聘”了倪光南,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因为:科学家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企业家承担着将科技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的任务。因此当科学家出了成果,就需要企业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是,企业家一旦选定某项科技成果并投入生产资金以后,从盈利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为了维护商业利益,就再也不希望有品质更好的同类产品面世,并且会本能地抑制科技的发展。同时,考虑到创新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周期中通常会倾向于选择渐进式创新而非突变创新、或者选择小的创新而非重大创新。

2.创新迟钝

如果说抑制创新是理性的,那么创新迟钝则是感性的,即缺少持续的创新激情,以及对外部的刺激和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创新是需要激情的,如果稍有创新,便一劳永逸,依靠传统的惯性生存,以为可以吃一辈子老本,就会导致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大幅度下降。对市场环境微小变化的敏锐直觉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面对市场创新需求的变化时,企业家会运用个人和组织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巧进行决策。

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家便会自动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组织处理问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这就使成功的企业家比失败的企业家更容易患上“成功综合症”,即在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及竞争压力时,认为似乎沿用曾经的成功经验是解决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并且,由于过分强调现有的成功模式并把它作为目标,随着成功不断地被复制,经营模式便演化为固定形式,创新的热情逐渐消退。

3.创新乏力

创新乏力是指企业家面临外界压力时也在积极谋求创新,但由于受到企业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不够水平的、是缺乏成效的。虽然还没有形成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家定义,但通常认为企业家是指那些拥有企业家能力并创建或经营企业、拥有或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企业家所拥有的异于常人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群体。

熊彼得认为,通常推行超出人们习惯理解范畴的新事物非常困难。而且,在完成新事物的过程中,环境会以各种方式阻挠新事物,从简单的拒绝提供资金或拒绝购买新产品,到试图对建立它的人进行人身攻击。能充满自信地克服阻力把事物完成的能力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身上,这就是企业家的特质和职能。所以,创新虽然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但能够引领企业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与“素质高”的分别只占13.3%与10.1%;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与“素质低”的分别占62%与40%。由此可见,无论一个企业家有多么强烈的创新和成就动机,在其追求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二、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原因分析

1.抑制创新的根源:市场因素

戴维·贝赞可在其《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在已建立的公司和潜在进入者的创新竞争中,假设成功者和新进入者具有相同的创新能力时,后者将更愿意比已存在的垄断者花更多的钱来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成功之后新进入者将成为未来的垄断者,也有可能替代现有的垄断者。而现有的垄断者进行创新只能替代它自己,所以他们能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要少。

这种替代效应将使新进入者比已有的垄断者有更强的动力来进行创新。同时,当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会引发竞争者无成本的模仿。这样创新引发的利益既不能完全被创新者独占,也无法完全扩散到使用者手中。显然,这意味着创新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对这一现象,阿罗在1962年就对此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尽管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溢出效果,但社会收益率与创新者个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是普通存在的。

2.创新迟钝的根源:组织因素

组织惯例是企业在专业化生产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具有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和非完全流动性,并且,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建立起了限制竞争优势被模仿或被削弱的经济力量,即隔绝机制。超越竞争对手的、符合组织现行经济发展的惯例形成的“隔绝机制”带来了模仿障碍和提前行动者优势。

一旦隔绝机制带来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成功,则企业就会变得依赖带来成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惰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家和组织便会首先寻找以往成功的经验,这往往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桎梏,也往往促成了企业家形成“成功综合症”。同时,公司大多数时候的决策不是由利润最大化而是由组织惯例决定:即公司内部实行得很好的活动模式决定。

所以,公司不会经常改变它们的惯例,而且改变对公司来说成本很高。事实上,这种惯例依赖能使整个组织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做到快速决策,因为它节约了组织成员由于完全理性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依赖也使得组织忽视了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组织往往在出现危机以后改变了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但是对组织惯例的依赖仍在多数时候大大推迟了企业解决新问题的时机。

3.创新乏力的根源:个人因素

企业家的学习既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复制以及传播过程。企业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通过自身的学习充实了管理知识、提高了管理能力,而且在“干中学”和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是企业独特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家通过制订组织的学习导向,增强了组织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未来导向的知识吸引能力是个体与组织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从外部吸收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不同,具有新的启发作用。

例如,海尔成功的秘诀中最重要的是海尔人做事情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精神。而海尔良好学习能力和氛围的形成与张瑞敏不断学习、引导和示范密不可分。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科索马罗教授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赛尔比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微软成功的七大秘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力提升了微软的发展力。

三、如何消除企业家的创新惰性

1.建立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

在企业家引领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并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下的过程中,沉没成本、替代效应和创新利益的外部溢出效应不可能完全被避免。同时,企业家和企业对创新投入成本和产出绩效的衡量、对创新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权衡所导致的对创新方式的选择也并非完全不理性。

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就需要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以及具备不同创新能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创新动态系统有别于战略联盟,它克服了传统创新战略联盟的缺点:松散的、不灵活的。

因为,一旦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在一定时期内就形成了彼此制约的伙伴关系。这种以协议形式约束战略伙伴权利与义务的方式,不仅会使企业家错失与最佳创新伙伴的合作时机,也会引发新的利益争端。

而柔性的企业创新动态系统则遵从生态演化的原理,以空间、行业、技术作为形成创新系统的标准自动对创新合作伙伴进行不断地识别和筛选。这个柔性企业创新动态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促进有能力进行创新思维和产生新技术创意的企业与有能力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之间的交易。

2.建立完善的企业分权决策制度

当一个企业家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他便成为了自己创立的王国的领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创新思维、心智模式以及长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无一不深刻影响到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有自信并能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实施的企业家拥有极强的企业家能力,但这将会导致企业家的个人绝对意志和非理性决策替代企业经营的科学决策程序,并会使企业管理官僚化、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僵化。

同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企业家拥有不同的能力,因此,企业家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将会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家一旦退位,就会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常的事例大量存在。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分权决策制度有赖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另外,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对权力制约机制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因为,正式职权的权力约束有时有限,而非正式的、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它的作用表现为,补充了正式的控制制度、减少了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影响了员工的个人偏好,减少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任务,并使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3.加强企业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家队伍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群在生产性领域的集合,企业家能力以及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先天积累和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总和。而且,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丰富管理知识的企业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提高企业家质量、满足企业家对知识更新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要求。

高校中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在既定管理背景下的知识学习,较少注重对创新、风险等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为向社会输送充足的企业家资源,必须改革现有培养体制,形成以创业、创新、增强风险意识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作者:段晓红  杨力行  陈莲芳    来源:价值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破坏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能力
成功企业家的素质要求
企业机制创新研究网 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
价值百万的管理圣经,错过了,不是出丑就是出局-头条网
企业文化:创新精神!
《创业的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