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文化中的妈祖信仰
客家文化中的妈祖信仰——以闽西客家地区为例[ 来源:福建侨联 | 发布日期:2013-05-22 | 浏览( 89)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李天锡

  [内容摘要]南宋嘉熙年间,闽西客家地区即从潮州分灵或分香前来建造了妈祖庙——三圣妃宫,开始了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传播。明中叶以后,闽西客家妈祖信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他们不仅把妈祖作为水神来崇拜,更多的是把妈祖作为山乡守护神来奉祀。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闽南文化、莆仙文化以及宗法文化等的影响,因而才形成为独特的客家妈祖信仰。

  [关键词]客家文化 妈祖信仰 独特性

  客家先民,原先主要是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汉人。自东晋以来,由于天灾和战乱等社会历史原因,他们离乡背井,跋山涉水,最后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地区,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合,形成为一个独特的族群。在长期的辗转迁徙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迁徒途经地、定居地人民的交流,吸收各地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这在民间信仰方面也得到生动的体现。客家民间信仰包括妈祖信仰、定光佛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临水夫人信仰、猎神信仰及蛇崇拜、石崇拜、树崇拜等。本文拟以闽西客家地区(按:即清以前的汀州地区,旧称汀州八邑:长汀、宁化、上杭、武平、连城、永定、清流、明溪)的妈祖信仰为例进行阐述。

  南宋,闽西客家地区即有妈祖信仰传播,并建有妈祖庙。宋胡太初修《临汀志》载:“三圣妃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乃潮州祖庙灵惠助顺显卫英烈侯博极妃,昭贶协助灵应慧祐妃、昭惠协济灵顺惠助妃。嘉熙间创。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而另一部同是宋修的《仙溪志》却载:“三妃庙,在县东北二百步,一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宣和间赐庙额,累封灵惠显卫助顺英烈妃,宋封嘉应慈济协正善庆妃。沿海郡县皆立祠焉。一昭惠庙,……一慈感庙,……三神灵迹各异,惟此邑合而祠之。”由于上述二宫、庙主神的封号基本相同(虽顺序偶有颠倒)及三妃庙直言其“本湄洲林氏女”等情况,我们不难明白,三圣妃宫与三妃庙一样,都是奉祀包括妈祖在内的三位女神的宫庙,并且三圣妃宫是建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从《临汀志》所云“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又可知,奉祀妈祖乃与其时的盐运有关。《辞源》“纲”条载:“货物之结帮同行者曰纲,如花石纲、茶纲、盐纲之类。”[1]由此可知,此“运盐纲”必定是一种成批运送食盐的组织。因此,据《临汀志》所云,其时这些运送食盐的人们就已经崇奉妈祖了。这些人也就是目前所知长汀最早信仰妈祖的人群。原来,发源于宁化县的汀江内河航运在唐代就已经初步开发。宋时,因食盐改道由潮州沿韩江(按:汀江经过上杭县、永定县到广东大埔县的三河坝后即称韩江)、汀江运抵长汀,从而打通了汀江、韩江之间的商业航道。也许由于祈求在江河航行安全的需要,在这一航道上的官吏、商人、船工便也开始信奉妈祖,并且把其从潮州分灵或分香前来长汀建造庙宇。对此,谢重光教授、汪毅夫研究员曾分别在各自的论著中进行了详细论述,[2]此处不再多赘。

  笔者此处想补充的是早期潮州妈祖信仰的有关情况。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纂的《潮州府志》载:“天妃庙,一在邑南龙津赤产,元延祐间建。一在邑西南柱桥。一在莲花峰石。而和平乡有二庙,一在六联,一在下宫。其创作年代具无考,大约始自宋元。凡乡人有祷辄应,航海者奉之尤虔。”[3]嘉庆二十年(1815年)纂修的《澄海县志》也云:“天后庙,祀天后,在放鸡山,距城四十里海中,地界潮阳。庙有铜炉一,常现篆、隶、真、行字迹,不知何年物也。”[4]此两处一曰“大约始自宋元”,一曰“不知何年物也”,因而这些庙宇建于南宋嘉熙之前就不无可能。据高伟浓教授推测:“潮州地近福建,相信妈祖信仰是由莆田直接传到此地。”[5]由是,其时莆田仙溪(即今仙游县)的三妃庙可能就分香或分灵到潮州。也正是由于其时潮州已经有了供奉妈祖的三妃庙,后来汀州那些从事食盐航运的人们才有可能再把三妃神灵从潮州分灵或分香到长汀,从而建造了闽西客家地区的第一座奉祀妈祖的三圣妃宫。

  由上所述可知,长汀人们建造第一座奉祀妈祖的庙宇,是由于其时在汀江、韩江进行盐运的需要,这就是早期“不知海舶为何物”[6]的客家人们供奉妈祖的原因,这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把妈祖由海上保护神转变成为江河保护神了。

  经过自南宋后期至明代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后,随着妈祖神性的增强与神格的提高,以及闽西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妈祖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供奉妈祖的庙宇四处出现。在永定县居民点较集中的溪流旁边,妈祖庙宇星罗棋布,几乎遍及每个乡村。[7]有学者据已知资料进行过统计,自明中叶至清末民国初年,该地区共建有妈祖庙(或称天后宫)42座。 [8]

  这些妈祖庙或建在水口、溪边,或建在城邑、乡村,有的甚至建在高山之上。它们都是当时民众为了适应航运或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那些屹立于水口、溪边、桥头的分布在汀江及其支流黄潭河、永定溪等境内主要水道沿岸的妈祖庙,当为其时的航运业经营者或当地居民所建造。他们一方面是为了祈求妈祖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想利用妈祖庙作为长途航运时的临时栖息之所;即一方面为了满足精神慰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9]当然,有一些为当地商人或其他民众建造的妈祖庙,也有可能成为长途航运的船工、排工的临时住所。在这些妈祖庙中,人们(无论是航运者或是当地居民)主要还是把妈祖作为水神来崇拜的,即祈求妈祖庇佑江河航程安全的。同时,由于这些地方临近溪河,有时会受到山洪暴发、溪河泛滥的水灾威胁,因而其中也不无包含祈求妈祖制约洪水、消灾解厄、庇佑地方平安的心理需求。正如永定县下洋汤子阁天后宫门联所云:“门近洪涯千尺浪;恩覃淮海一家春。”在这里,虽然不无客家先民对妈祖改造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把妈祖当作水神来崇拜的。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人们一开始就对妈祖信仰的性质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赋予妈祖新的职能。武平县武东乡袁田太平山天后庙创建的缘起,传说是因妈祖显灵扑灭山林火灾,人们为了感谢其恩德乃建造此庙。可见当地民众一开始就是把妈祖作为在山区救火的神灵来崇奉的。[10]早期,在广东潮州开元路离开元寺约百米之处建有“汀(州)龙(岩)会馆”,正厅奉祀妈祖,大门外有戏台,二廊建有观看演出的戏楼,祭祀会期有“外江班”(汉戏)演出。据考,自清同治、光绪年间至抗日战争以前,每年均有春秋二祭和闽西旅潮同乡的聚会。[11]很显然,在这里旅潮的闽西汀州客家人又是把妈祖作为犹如关帝起着团结象征作用的神灵来奉祀的,这当是由于他们旅居异地的生活使他们赋予了妈祖这一职能。汀州是山区,人民以耕读传家,辅以樵采狩猎。人们基本的社会需求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满堂、老幼平安;读书人则要求功名顺利、仕途通达。[12]这种现实的追求也在妈祖信仰上面得到具体生动的体现。西陂天后宫位于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永定河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全部竣工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据传,由于当地出了一位倍受崇文重教的当地客家人敬仰的状元,所以最早建造的该宫主体建筑七层宝塔与文塔(俗称状元塔)的规制大致相同,并称之为“印星台”,底层正殿供奉妈祖,既满足了人们对妈祖信仰的心愿,又实现了“登科耀祖宗”、崇文重教的目的。[13]这就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愿望与少数人追求的统一。然而,应该说明的是,客家山区人们主要还是把妈祖当作保佑风调雨顺、老幼平安的神灵来奉祀的,并且这种信仰目前还在人们中间持续。明溪县沙溪乡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造了妈祖庙,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过,1956年被拆除。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沙溪人们与其他明溪山民一样,开始移居欧洲。他们出国之前也祈求妈祖庇佑,后即纷纷集资前来重修妈祖庙。据报道,至2001年,沙溪乡海内外信众共捐资8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了一座妈祖庙。然而,早在1987年,又有一些海内外信众已捐资数十万元,在沙溪木樨花坳新建了一座天后宫。[14]试想,若非妈祖信仰仍然继续在海内外客家山民中持续,何能如此呢?

  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中设有三位神座,中间供奉妈祖坐像,左边神座供奉观音立像,右边神座奉祀吉祥阿哥立像。吉祥阿哥是客家地区主生育的神灵,据说妇女向其求子时,在祷告后摸其生殖器或从其上刮下一些粉末带回家泡水冲服,即能如愿以偿。在这里,人们把吉祥阿哥与观音一起作为妈祖的陪神,可见也赋予妈祖保赤护婴的职能。前往求子者先要向妈祖拜祷,然后才向吉祥阿哥拜祷。如果真的生了儿子,还要前往庙中还愿,献上一幅“新丁告”,既向妈祖报喜,又在庙中为儿子命名,祈求妈祖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此,该庙内圆柱上的一副楹联的上联即曰:“德参天、保赤不须人祷、人祷如祷、随人祷、应赛高堂”。

  谢重光教授曾对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中的28首签诗进行研究,发现涉及的层面很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但最集中的话题是国泰民安、功名顺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知足安分、行仁守义等,而在沿海妈祖庙中常见的“风恬浪静”、“行船把定”等反映江海航行生活的签诗内容一句也看不到。因此,他得出结论说:“它说明客家山乡人民善于改造妈祖信仰,给妈祖信仰添加了许多神性和功能,但这种改造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凭空臆造,而是受到客家山乡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严格制约,是按照客家山区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现实愿望来重塑妈祖形象,改造妈祖信仰。经其改造的妈祖信仰不再是传统的作为海神、水神的妈祖,而是作为山乡守护神的妈祖。”[15]

  闽西客家人民在数百年传播妈祖信仰、改造妈祖信仰的过程中,是把妈祖信仰与当地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该地妈祖信仰有些是由林氏居民传入的。他们与莆田与闽南人民一样把妈祖看作自己家族远祖的祖姑。在客家话中,祖姑称为“姑婆太”,简称“姑婆”。所以武东一带的林氏居民常称妈祖为“姑婆太”、“姑婆”,妈祖庙则称为“姑婆庙”。[16]据传,武平县太平山天后庙是由袁田村商人林奇卿捐地所创建,所以庙中也供奉着林奇卿的牌位。虽然它现在已经是一座公庙,但至今每年新春迎神赛会时,只有林奇卿家族的后代才能把妈祖神像迎回家中,供奉在俗称“鸳鸯厅”的三栋楼后楼的楼厅里。[17]可见中国宗法文化在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是发挥着一定作用的。

  同样,闽南文化在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下村天后宫就明显地受到闽南建筑风格的影响,其面阔五间,前后两进,前为门厅;其为三川殿,青瓦单檐歇山顶,屋脊中间装饰二龙戏珠,两端略有飞翘的燕尾,大门前有两个青斗石的抱鼓石,边上的对联曰:“垂母范以济慈航,西方有佛西河有圣;膺龙纶而光谱系,九天为后九族为姑。”正殿廊柱上的对联却云:“自晋安锡爵以来,有母亦称天上圣;溯湄屿飞升而后,无人不拜海中仙。”[18]这除了表明妈祖和九牧林的关系及其始祖是晋安郡王林禄外,还清楚地显示了妈祖的祖籍地是莆田湄洲岛及其在此处飞升等。由是,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也沿袭了莆田湄洲祖庙的祭祀习俗。在莆田湄洲祖庙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九月初九日升化之日及正月十五日都有隆重的庙会活动。[19]据说,长汀三圣妃宫(现称天后宫)在农历正月初八日和二月初八日有迎妈祖“巡街”的庆典活动;三月二十三日则为妈祖过生日。是日,汀州城的水东街分别会建立十个彩棚庆祝妈祖圣诞,每个彩棚由10—20户商家负责搭建,其中还包括火篮、火炬、高跷、船灯、龙灯、抬阁、古事、木偶、十番音乐等艺阵,场面十分热闹。[20]永定西陂天后宫在妈祖诞辰、成道升天日及旧历新年正月等节庆日子,都要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隆重的迎神赛会活动,戏台上演戏,村民抬着妈祖塑像游行,热闹非凡;由此又发展成为庙会,吸引了附近村社乃至方圆数十里、甚至一二百里的居民前来进行物资交易。[21]可以想象,这必将积极地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妈祖信仰具体传播过程中,除了受到客家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外(如与吉祥阿哥一起供奉),也与闽南同样受到儒、道、释的渗透。永定县西陂天后宫底层为正殿,供奉妈祖、金童玉女、千里眼、顺风耳;二层以上分别供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魁星尊神雕像和仓颉先师木主牌位,塔后设孔子庙和用于读书会文讲学的登云馆,体现了该宫完全融合了儒、道、释信仰。[22]在其它一些妈祖庙中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情况,如武平县中山镇武溪畔的大河背村妈祖庙除供奉妈祖外,还奉祀千里眼、顺风耳、土地公、神农大帝和吉祥阿哥。[23]此外,在信仰习俗方面同样也有闽南宗教文化的影子。据传说,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天后宫建成后,商船下广东一路顺畅,有时到机头凹碰到黑风猛雨遇险时,高呼:“林姑婆来救我。”即刻就风平浪静,化险为夷。如叫“天上圣母”,则女神需梳妆打扮,耽误片刻才能出来救险。[24]深究这一说法,应该是源自闽台妈祖信仰传说的影响。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引同乡进士陆广霖语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闽人在母家之称也。”由此可见,台湾的这一种说法应该是来自闽南,因为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来自闽南。闽南宗教文化在闽西客家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可见闽西客家妈祖信仰在传入、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到当地文化影响以外,也受到闽南文化、莆仙文化及其它地方文化的影响,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提炼演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妈祖信仰。这一闽西客家妈祖信仰随着妈祖信仰在世界范围的逐渐扩大,正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并且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1]《辞源》“未”第78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10月初版,1933年3月第16版。

[2]详见谢重光《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黄马金主编:《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第1—4页,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汀州妈祖文化国际交流协会,1996年;汪毅夫著:《客家民间信仰》第134—13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3]周硕勋等纂:《潮州府志》卷二十五“祀典”。

[4]李书吉、蔡继坤等纂:《澄海县志》卷十六“祀典”。

[5]高伟浓著:《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第126页,泰国曼谷大通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7月第1版。

[6]李世熊《宁化县志》卷七。

[7]林秉辉:《天后宫在永定县的概况》,黄马金主编:《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第171页,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汀州妈祖文化国际交流协会,1996年。

[8]谢重光:《闽西客家地区的妈祖信仰》,黄马金主编:《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第6—8页。

[9]石奕龙:《论闽粤内陆的妈祖信仰与航运业及林姓的关系》,《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75—76页。

[10]同[8],第15页。

[11]邹子彬:《海上明珠,和平女神》,黄马金主编:《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第185页。

[12]同[8],第11页。

[13]陈文忠:《西陂天后宫》,《中华妈祖》2007年第2期,第65页,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14]陈国明、黄秋荣:《八闽千姿:客家山民妈祖情结》,中新社福州2001年7月24日电。

[15]同[8],第21页。

[16]同上。

[17]同上,第22页。

[18] 石奕龙著:《福建土围楼》第125—126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9]高有鹏著:《中国庙会文化》第4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0]同[9],第73页。

[21]同[8],第10页。

[22]同[13]。

[23]同[19]。

[24]林晋浩:《壁洲天后宫佚事》,《中华妈祖》2008年第4期,第53页。

  李天锡,华侨大学教授

  原载:《亚太经济》客家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专辑,2010年5月3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祖信俗的文化效应:对话着人类的母爱情结
礼|妈祖,小名默娘
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的庙宇,占地10000平方米,闽西旅游观光胜地
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关系
一个福建女人,“称霸”中国沿海一千年
妈祖为何成为海神象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