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三 大龙洞村“接龙”民俗的易理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之三
大龙洞村“接龙”民俗的易理分析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1-08 ]
江凌

  “接龙” 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大龙洞村“接龙”民俗的易理分析

  大龙洞村位于湖南省花垣县大龙乡境内,处于腊尔山台地边沿与吉首市交界地。历史上,这里的苗族群众一直保留着“接龙”的宗教文化习俗。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村里的接龙活动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以后,接龙活动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2010年,苗族“接龙”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里的“龙穴地”

  据学者陆群在《民间仪式中的国家在场》一文中的描述,大龙洞村传统的“接龙”活动要将“龙”引到各家各户,安置在家里的“龙穴地”。

  所谓“龙穴地”其实就是在自己家的堂屋正中挖一个小坑,直径约为60-70厘米,深70-80厘米,内置一碗,碗中装五谷杂粮,上盖岩板。问题是,为什么经过这样一番“操作”,“龙”就被引进了家里?地下挖一个坑,埋进一个盛五谷的碗,再盖上岩板,怎么就成了“龙穴地”?

  从易学的角度分析,地下挖坑,坑中放碗,碗中放五谷,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象”,内在的哲理在于通过这种“象”去合于“易象”,而“易象”又与“天象”相合,从而将以“天象”、“易象”所体现的“龙”,通过人的礼仪行为“接引”到家里。

  坑中的碗与龙

  首先要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是“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代表“阳气”。在具体的天象上,“阳气”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月亮的光明。古人早已明白,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地、月、日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月象的变化。在《周易参同契》中,古人通过“月象纳甲”的理论模型,用天干和易象对月象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归纳。作者魏伯阳将一月中月亮的明暗和方位变化归纳为六种基本形式,并与八卦的六种卦象和天干相配。

  与本文所说的“接龙”密切相关的是,三十日,月全暗无光,称为“晦”,配坤卦之象;初一日称为“朔”。晦朔之间,日月处在“黄道”同一位置,有“日月相合”之象。农历初三日,一阳初现,呈现一微细的月牙之形,“月象纳甲”对应震卦之象,而易经中“震为龙”。换言之,震卦之象,就是“龙”。从晦朔之间的“日月相合”到初三日的“震龙”初现,就是“接龙”民俗的天象和易象的“原型”。

  具体地说,家中堂屋挖的坑,为“坎”卦之象,坎为坑,又为月。这样,就通过易经的“坎”卦之象,把“坑”与“月”联系在了一起。

  坎中之阳就是“龙”,这个“龙”初三日刚出来时就是震卦之象,十五日圆满时就是乾卦之象。没出来时,这个龙就藏在坎卦之中,坑中放一只碗,就象征了这只没有出来的“龙”。因为从卦象上讲,“震仰盂,艮覆碗”,震卦与艮卦是“倒象”,既然震卦倒过来是“覆碗”,那么正过来也是“碗”之象。而震卦又有“龙”象,所以,一个碗,从易象上就代表了“龙”。这就是为什么在家中坑里放一只碗,能代表“龙穴地”的哲理所在。

  不仅如此,碗中盛着“五谷”,又代表了“戊土”之数“五”。因为“坑”为坎卦之象,坎在“月象纳甲”与天干戊土相配,数为“五”,所以碗中要盛“五谷”,多一数、少一数都是不合易理的。

  “龙娘”与“苗巴代”敲腊碗

  前面讲到,坑中放碗,象征了“坎卦”月象,这时,碗埋在坑中,也就是说,“龙”还在地中没有出来。那么,“龙”又是如何被“接”出来的呢?这就要提到“龙娘”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接龙”中,“龙娘”由家里的女主人扮演。在道家易理中,有“离龙坎虎”之说。离又为“中女”、为“日”,所以“龙娘”有“离”卦之象,与“龙穴地”恰好成为坎离相合、“日月相合”之象。晦朔之间的“日月相合”在“月象纳甲”中配“坤”卦,到了初三日震卦出现,“龙”也就出现了。但在具体的活动中,是不能等待天时的,于是,就有了“苗巴代”用筷子敲腊碗“接龙”的行为(见图)。

  从易学的角度来看,“筷子敲腊碗”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象征艺术”。在“龙娘”、“龙穴地”构成“日月相合”的“坤”卦之象后,“苗巴代”又用“腊碗”显示出“震龙”之象,而震又为“动”、为“响”,“敲”的行为所产生的响动和碗本身共同象征出“震龙”之象,从而完整象征了月象从晦朔之际的无光到初三日一阳初生的过程,同时也对应着坤卦到震卦的变化过程。而震为龙,震卦的出现,也就是接到了“龙”。

  “礼之用,和为贵”

  “接龙”民俗表面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但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来看,则属于“天人同易”的“礼”文化范畴。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概括了“礼”文化的核心内涵。从易学的视野来看,“和”就是阴阳合、日月合、坎离合。大龙洞村的“接龙”,是“和”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和”的精神内核,在其他的“接龙”活动中也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有一种版本的“接龙”仪式分为祭龙、接龙、安龙三个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都体现出坎离合、日月合之理。

  “祭龙”是在祭台上摆上两只小猪和一只大白公鸡,女主人扮演“龙娘”端坐,祭师则手舞足蹈,念念有词。从易学的角度分析,两只小猪和一只大白公鸡,象征了“坎”卦之象。坎卦上下两阴爻,中间一阳爻。“两只小猪”即两阴爻,因为阴爻来自坤卦,而坤对应地支亥,亥为猪。“大白公鸡”即坎卦中的阳爻。与坎卦对应,“龙娘”代表“离”卦之象。这样,祭品与“龙娘”就构成了坎离合、日月合之象。

  “接龙”是由祭师带领“龙娘”到溪边或井边取水。从易象上讲,坎为水,为井,溪或井为“坎”卦之象。加上龙娘的“离”卦之象,二者构成了坎离合象。

  “安龙”是将“龙娘”取的水用上好的瓷碗两只,一只盛满水,内放银粉米砂在下,将另一只覆盖在上,深埋于正堂屋的地穴中,然后掩土,再用一青圆珠石封牢,叫“龙宝”。安放好龙宝,就算把“龙”接回了家里。从易象上讲,“坑”为“坎”卦之象,两碗相扣,中虚含水,为“离”卦之象。坑中埋合扣之碗,为坎离合、日月合。埋在土中,坤为土,又象征晦朔之际日月相合所对应的坤卦之象。

  在湖南沅陵县的“接龙谢土”仪式中,坎离合的理念被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祭师在堂屋中间靠近神龛的一方画出“九宫八卦图”,用耙齿在离宫、中宫、坎宫各钉一个洞,洞内放入朱砂、热酒、热鸡血,然后将事先画好的“接龙谢土符”烧掉,将烧后的灰烬分别放进三个洞内,再掩上土,这就表示将龙接进屋了。

  “接龙”民俗的“原生态”保护

  2011年4月17日,大龙洞村举行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根据学者陆群介绍,这次活动对传统的“接龙”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取消了“龙娘”,增加了有形的双龙共舞,并伴以烟花锣鼓。从易学的角度笔者想问的是:没有了“龙娘”,如何构成“坎离合”、“日月合”之象?“接龙”是把震卦之象所体现的“理念的龙”从无到有接到家中,在仪式完成之前,“龙”还没有出现,又何舞之有?

  比较“传统”与“现代”的两种“接龙”仪式,不难看出:“传统”虽然古朴清淡,但却义理充实,逻辑宛然;“现代”虽然双龙狂舞,烟花四溅,但却内在空虚,徒有其表。可以想象的是,在这种所谓的“创新”模式冲击之下,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传统“接龙”民俗,很可能被阉割、破坏,变得面目全非,只留下商业文化的“一地鸡毛”。令人深思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真正需要保护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如果不明白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精神,所谓保护和创新,很可能走向反面,加快文化遗产的灭绝。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原生态”,就是最好的“保护”了。

  来源:中国民族

(编辑:张世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堪舆要诀 [明]狄奄氏手录
天机独秘,惟吾能泄
独木龙舟的传说—贵州施洞龙舟节
椒江龙潭岙古涵洞
重庆—云阳龙洞
龙洞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