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的年味哪里去了
台湾的年味哪里去了
[ 来源:海外网 | 发布日期:2014-02-04  ]

  春节时台北的天气,比起北京的凛冽,倒算晴暖的。不过节庆一到,店铺关门,街道冷清,也成了半座空城。笔者认识的一些朋友,平日里都北上打拼,这时往往会回到中南部乡下去。像我这样的异乡人,客居寂寞之余,就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罢,买张车票到盐水去看蜂炮、或者到鹿港去观花灯。

  笼统来说,中南部乡下的“年味”要浓些。这些年,似乎发觉少了什么,大家开始追寻一种叫“年味”的东西。老计程车司机说,台北“年味”只有在台北老年货大街——迪化街才能“闻到”。心思细密的文化人说,时间的河永远流淌,那些古早的人情味,比如白先勇《台北人》里老兵们抱团过年,渐渐消失不见了。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有人说,年味与以往不同了。小朋友们则管不得这么多,除了玩具、压岁钱和零食,他们眼睛都盯着木栅动物园。今年台北的春节多了个圆仔,空气中早就弥漫着一股全家出动看猫熊的气息。

  北京的地坛庙会,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欢乐嘉年华。岛内的庙会,多了一个拜拜的环节。所以要说台湾过年没传统,那不符合事实。在台湾,过年哪里人潮旺?去行天宫、龙山寺、保安宫等寺庙看看就明白了。抢头香,摆供果,添香火,捐善款,点光明灯,安太岁乃至掷筊、抽签等等,似乎一个都不能少。单从繁文缛节的仪式看,你是闽南人、客家人也好,或是外省二代也罢,祖宗遗留的那些风俗依旧在身边生生不息。

  艋舺龙山寺几百年香火不绝,春节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好多虔诚的老人,小年夜下午就开始到庙里去礼拜神明,吃过年夜饭,还会再次回去排队抢大年初一的头香。为了求取新春的吉利,他们往往还恪守着若干旧时的禁忌,例如:忌煎粿,为恐将年粿煎焦,因为闽南语“焦”字音同赤贫之“赤”。忌打破碗盘,若不慎打破,则以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嘴里要念念有词:“撞破瓷,钱银一大堆”。蒸年糕时禁用白糖,因为传统中白色代表丧事,故改用红糖。甚至忌午睡,男子午睡则田垄必垮,女子午睡则土灶必崩。

  这种今日看来千奇百怪的农耕社会习俗,早已被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新风尚挤开。由于生活型态的改变,许多禁忌惨遭忽略乃至湮没无闻了。老人们依旧虔诚叩拜者居多,那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跨年围炉过后,往往就呼朋引伴地跨上机车,一溜烟欢唱卡拉OK去了。

  当然也不乏年轻人进到庙里去拜拜。唱腻了卡拉OK,就去求求财源和姻缘。或者驾车去乡下过年,远离都市的喧嚣,追求地偏心自静。我的一个朋友年年回台南乡下守岁。在他看来,一家人拥挤在城市的人流里,像那呼吸急促有些缺氧的鱼,看人的目光也是翻白眼。平日里消耗资源,制造垃圾,让城市变得负重不堪。所以,过年不妨回到乡间和自然。一起去看看山野里嫩绿的青草,波浪起伏的庄稼和蔬菜,还有祖屋边那棵百年沧桑的龙眼树。如今,族人们四处安家,他的堂弟依旧靠养蜂采龙眼蜜为生。年味对他来说,是童年时就熟悉的花蜜的芬芳。

  马年的花灯摆到了南投。而我印象中的灯会还是停留在龙年的鹿港,那里的妈祖庙依旧香火鼎盛,边上闪耀着各色的璀璨霓虹。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吼道,“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好多鹿港的年轻人北上打工,却不一定岁末回家看看家乡的霓虹灯火。即使见了,他们还记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的曲调吗?

(编辑:张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霓虹灯的家乡——鹿港小镇
34年前,罗大佑第一张专辑里的第一首歌,轰动台湾,传唱至今!
台湾七页之第四页:积淀 / 时间种子
台湾行之鹿港小镇
11岁铁肺女孩挑战《鹿港小镇》,震惊全场
11岁女孩,演唱《鹿港小镇》唱哭观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