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联”架起连心桥
2014.01.23 18:07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 叶丛
保康县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湖北省30个贫困县之一,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连片扶攻坚重点县,贫困弱势群体多,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没有贫困群体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按照党的十八大“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我们把扶弱帮困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2012年12月开始,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探索开展以联农村贫困户、联贫困学生、联鳏寡孤独老人、联城乡低保户和联有各种困难诉求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转作风的窗口前移、把惠民生的实招下移,在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让他们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接地气,寻扶弱帮困根本之法。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才能贴近群众、认识群众、理解群众,了解群众真实想法,更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2年秋,县“四大家”领导轻车简从,到群众生活最苦、群众意见最多、群众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嘘寒问暖,促膝谈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县276个扶贫工作队,深入全县257个村和19个社区、产业基地、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群众集中座谈,一对一交流,全面掌握困难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在此基础上,县委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五联”活动的意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以联农村贫困户,帮助增收致富;联贫困学生,帮助完成学业;联鳏寡孤独老人,帮助安享晚年;联城乡低保户,帮助就业创业;联有诉求困难户,帮助解决合理诉求为主要内容的“五联”活动,查民情、解民难、化民怨,搭起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二、转作风,求扶弱帮困务实之举。干部作风是密切干群关系最重要的调合剂。干部作风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干部亲近群众,群众才会信任干部。“五联”活动开展以来,帮联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心,手把手帮扶,实打实解决问题,用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是领导率先垂范。2013年正月初八,新年上班的第一天,27名县“四大家”领导,84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率先行动,带头扑下身子转作风、接地气,深入帮扶对象家里拜年“结亲”,帮助谋划致富产业,解决困难问题。二是严明工作纪律。实行“五不准”:不准增加基层负担,不准收受联系对象赠送礼品,不准在联系户吃饭,不准影响联系对象正常生产生活,不准影响贫困学生学习,自觉维护务实清廉形象。三是“三个”全覆盖。贫困对象全覆盖。由村支两委会议、群众代表会议评议,全县确定了2709户贫困户、816名贫困学生、719名孤寡老人、582户城乡低保户、97户有诉求困难户、271名留守儿童、408名困难残疾人作为“五联”对象。帮扶结对全覆盖。从活动初期的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参与,逐步扩大到“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民营企业家等人群,参与帮扶人数达到4430人。27名县“四大家”领导、129名县直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每人联系一个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户、有诉求困难户和一名贫困学生、鳏寡孤独老人,845名副科级干部、1326名机关党员干部及“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民营企业家,每人选择联系一个对象。帮扶措施全覆盖。坚持定期入户,帮助制定发展计划4499份,落实帮扶资金290多万元,扶持发展核桃、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3000余亩,袋料食用菌200多万袋、畜禽养殖10万多头(只)。
三、惠民生,行扶弱帮困为民之实。针对贫困弱势群众普遍存在的“八难”问题,整合资源开展“七助”活动,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让贫困弱势群众看到了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希望,看到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决心,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赖。一是“助困”。采取帮钱、帮物、帮力等多种方式,确保基本生活有着落。二是“助业”。帮助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和增收项目,优先支持发展畜禽养殖、食用菌、蔬菜等短期增收产业,实现快速增收。三是“助技”。引导参与“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帮助联系外出务工、介绍就业、扶助创业,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0余场次、培训1000多人,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个。四是“助学”。通过资助学费、生活费等方式,帮助500多名困难学生继续学业。五是“助医”。对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重病的,积极借助政策和通过捐助等方式,尽量减轻医疗负担,确保病有所医。六是“助稳”。坚持上门走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及时回访,倾听群众心声,全力解决合理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助志”。“四大家”领导结穷亲,帮联干部结对子,进农家、下田头,定期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流,助政策、助信息、助技术、助启动资金,变“输血”为“造血”,变“扶贫”为“扶智”,引导群众自主创业致富。
四、建机制,谋扶弱帮困长效之策。群众工作必须从制度入手,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进而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常态化、自觉性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干群血肉联系,让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中永远扎下根。一是制度规范。制定《“五联”活动推进路径图》、《“三问”工作方案》、《“五联”活动督办检查办法》、《“五联”活动考核办法》等制度,从活动内容、时间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等方面明确标准。所有的联系干部每年为帮扶对象做2至3件实事。通过3至5年的持续帮扶,使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逐步摆脱贫困后,县委将对党员干部和帮扶对象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直到实现脱贫。二是完善考核。推行百分评价考核制,对“五联”活动开展情况建档立卡,与干部年度考评、提拔任用挂钩,严格考核,硬账硬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三是强化督查。县委督查室、政府督办室、扶贫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办组,不定期进行督办检查,以《活动简报》、《督办通报》等方式印发全县,防止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保康县县委书记)
分享:
相关文章做好生态文明的加、减、乘、除法
贫困县扶贫款乱象警示“公地悲剧”
摘掉“贫困”帽,缘何这么难
巨资申遗与争当“贫困县”
贫困县:穷否?不穷
细数贫困县三大怪
“庆祝戴穷帽”,政策漏洞堪忧
“穷奢通吃”的吊诡从何而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事巡访服务制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
贵州黔西县直、乡镇千名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显成效
“五学五联五送”解五难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的实践和思考
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和服务群众问题研究
察民情 纳民意 适民需 办民事 解民忧 暖民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