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砍柴中磨刀

在砍柴中磨刀

来源: 发表时间:2011-01-06 星期四

  人们常用“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比,推崇和鼓励人才脱产培训,是很有远见的。但笔者想到问题的另一面。离开工作岗位去磨刀,终究占用了砍柴时间。树立大培训观,把重心放到在职培训上,坚持边砍柴边磨刀,既少占砍柴工夫,又提高磨刀成效,岂不更好。

  去年,有个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出国深造、考学就读、进修培训的人员占到该单位近40%,有的甚至长年在外,一个进修连着一个进修,光磨刀不砍柴,结果弄得单位砍柴人手严重不足。其实,对于人才成长而言,用何种形式培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的结果。与脱产培训相比,在职培训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是参与面广。前者要受条件、名额、范围、单位工作任务等限制,而在职培训则只要愿意人人都可参加。二是指向性强。边工作边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哪方面弱训哪方面,“近水”能解“近渴”。三是投入产出比高。在砍柴中磨刀,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一举两得,柴也砍了,刀也磨了,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对于领导来说,通过脱产把人才培养出来是本事,不占、少占砍柴时间也能把人才培养出来更是本事。

  增强在岗磨刀意识是前提。砍柴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仅仅为磨刀提供可能,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有赖于高度的自觉,做在职培训的“有心人”。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样是开会,有的仅仅是开了会,有的则同时把一次会议变成了一次培训;同样是搞一个实践活动,有的仅仅是搞了活动,有的则同时把开展活动的过程变成对活动参加者和组织者的培训过程。诸如此类的差距其实都可以从磨刀意识上找到原因。对于人才培训来说,磨刀意识越强,就越能自觉地把工作与学习联系起来,越能把工作的岗位当作培训的平台,把人才成长的难题当作培训的课题。否则,砍柴与磨刀永远是“两张皮”,效果可想而知。

  提供在岗磨刀条件是关键。条件至少有两个:多压砍柴担子,换换砍柴岗位。前者主要解决在职培训的力度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培训内容的广度问题。“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人的能力多半是逼出来的、压出来的。在完成艰巨繁重任务时,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作风得到砥砺,潜力得到发挥,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证明,早压担子早成才,晚压担子晚成才,不压担子难成才。

  所谓换换砍柴岗位,就是搞好人才交流。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离不开岗位锻炼。长期囿于一地一处一部门工作不动“窝”,就很难实现眼界、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展。实践证明,在工作需要和人才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多换一个砍柴岗位,就多一次磨刀机会,多积一分实践经验,多学一种新的知识,这是脱产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才发展≠培训,“三五九”体系助你成为TD专家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论】?
对公司的意见及建议10篇
为什么领导只给有能力的人,压担子给待遇,就是不给位置?
体制内领导惯用的三个管理套路,知道就行,别当真,稍不留意就吃大亏
领导总在非工作时间布置任务,该拒绝还是接受就看这4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