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重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浅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史研究

周育民

建国以来,国内通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基本框架来自于苏联的体系,而苏联的体系,则是斯大林撰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构成了通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而这两对基本范畴的理论依据,据说是来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序言是马克思在1859年初撰写的,距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1年,是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先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成熟时期的产物。

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在巴黎期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5年迁居布鲁塞尔,根据马克思自己的说法,他在布鲁塞尔形成了指导他研究工作的理论成果。这就是他在序言中用精练的语言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结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

从这段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要义。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观点。

第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经济结构是上层建筑与意识形式的基础。其中,只有政治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意识形式既同样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同时还要适应上层建筑。

第四,人类的生活形态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种形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其他生活形式。

第五,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于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这一对范畴,马克思接下来有个具体的说明:

在考察这些变革(指社会革命)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也就是说,所谓“社会存在”,指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式,都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我们把上述范畴的关系用图表表示,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初创时期的基本框架:


  恩格斯在晚年对他与马克思早年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了若干重要修正。

18941月,他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他又说: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

也就是说,经济基础这一范畴,不仅包括由生产关系形成的经济结构,而且包括地理环境、生产和运输的技术及其装备、历史遗产和人口种族等因素。

对于“意识形态”,恩格斯在同一封信中也作了两点重要补充:

第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第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2]

恩格斯晚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补充和修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人们对于历史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提到的人口种族问题,我们可以引伸出教育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问题。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对于经济史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认识对于经济史研究基本对象“经济基础”的丰富内涵。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继承了“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经济基础”,不仅仅是“生产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生产和运输技术及其装备,包括地理条件,人口素质以及种族特点,可以开拓经济史研究的广度。

第二,有助于我们更加重视对于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经济史研究,而是更加侧重于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地理环境与生产的关系,切入人们社会生活,揭示生产方式与物质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史最有魅力的特色。

第三,有助于我们更加重视历史上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传承与变化。这就要求经济史的研究,要充分关注和吸收相关自然环境史、社会制度史、政治史乃至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同时注意正确评估经济状况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四,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指导,高度重视经济思潮、经济思想和经济决策与经济内在动因的关系。经济思想史当然有其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但同时,也是现实经济的曲折反映,并在客观上受到现实经济运动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决策对于经济发展巨大推动力的一个有力证明。

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要求经济史要科学地研究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要求关注以人类物质生活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史与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历史的相互关系。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31——73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词条 | 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发现的意义
【回到马克思】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次转变
No.1603-1 姚远 |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