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的民族观念是不平等的

孔子的民族观念是不平等的

 

丁启阵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这一句话,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四种意见:一、诸夏不如夷狄;二、夷狄野蛮,纵使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君,还能遵守着先王的制度;三、夷狄有君,倘敢对我诸夏发号施令,则不如无君;四、像鲁国这样僭越礼制全然没有君臣父子的秩序,跟夷狄似的,还不如灭亡了好。

四种说法,字面意思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抉择:夷狄、诸夏(华夏)孰优孰劣。一三是夷狄优于诸夏,二四是诸夏优于夷狄(四其实是跟夷狄一样)。

在正庶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孔子心目中,华夏、夷狄是不平等的;华夏代表主流,代表正统,夷狄是代表落后,代表野蛮。

问题是,这里孔子是在发表感慨,宣泄情绪,不是在作理性的宣讲。如果将其理解为理性的宣讲,那就等于说,孔子在讲废话。因此,透过字面意思,透过修辞手法,我们应该看到:孔子这是在借夷狄来批评诸夏。这好比,拿众所周知的差等生,来批评因为懒惰成绩有所下滑的优等生。

这种修辞手法,在《论语》的另外一章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是:……即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能丢弃(这些行为规则)。显然,夷狄在孔子那里是落后野蛮的代名词。

这是孔子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感慨。什么现实?当然是春秋时期的“诸夏无君”现实。换一个说法,就是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崩乐坏”。

总之,这一句话应该解读为:夷狄这些异族小国,尚且知道尊敬君主;哪里像我们这些华夏古国,反而不要君主,不遵守礼乐制度和尊卑秩序了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文化
寻找国学之魂
朱维铮先生的最后一课 |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三大穷儒,误了多少中华前程(十一)
传承千年,孔丘却不属于汉族,而是这个民族?
孔子是否属于汉族?为啥百科改称其为华夏族?专家一席话让人心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