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币汇率信心堪比黄金
作者:罗宁
2017.01.04
作为对当前外汇管理政策的优化,细化购汇政策既是对经常项目下支付行为的进一步确认,也是对资本项目下有关政策边界的明确,有利于避免政策“擦边球”、政策套利行为的出现,确保当前阶段我国金融安全的防线。
2017年伊始,国家外汇管理局向市场明确“每年5万美元购汇额度不变”,但同时强调会对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进行完善,加强购汇真实性审核、细化支出分类等。此举被认为是外汇管理下出的一步好棋,但也有部分外媒过度解读,冠之以“收紧”“管制”等字眼,一些误导性解读的文章亦出现在各种媒体平台。
笔者以为,不管如何解读,政策层明确个人年度购汇便利化额度没有变化,就是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以及外汇储备实力的信心体现。回顾去年末,市场上曾一度流传出外管局将在2017年将个人换汇额度从5万美元下调至1万美元的传言,其理由是为了防止居民恐慌式换汇。现在,谣言已经不攻自破。
诚然,换汇和取款在很多时候有相似的地方。假如出现居民大规模、恐慌式换汇,的确可能引发类似银行挤兑式的局面,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滑。在欧债危机恶化期间,希腊等国就曾出现过居民大规模用欧元换美元。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在美联储加息以及国内经济改革出现困境之际,跨境资本大量外逃,也引发居民恐慌式换汇,从而进一步将这些国家推向危机边缘。
但是,中国不是希腊,也不是巴西或者阿根廷。中国有着强大的外汇储备资产。截至2016年11月,官方外汇储备仍然有3.05万亿美元。虽然这一规模与历史峰值近4万亿美元有较明显的差距,但横向比较而言,中国仍是全球拥有最大外汇储备资产的国家。庞大的外汇资产既为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虽然近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约3%被很多人所关注,但如果再看看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走势,人民币汇率的稳健不言而喻。
从国际经验来看,过快的开放步伐可能引发过高的风险。许多发达国家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受所谓“国际标准”认可的国家,在金融风险上升之际都不同程度采取的政策收紧或管制措施。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过去一直倡导放开资金流动约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指出,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度的资本管制也是合理的行为。在此背景下,稳住步伐,脚踏实地,或是更优选择。
回看中国,从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以来,一直在不断改进外汇市场管理规则,逐步减少行政管制,逐渐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出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全球市场环境的考虑,没有完全放开资本项目,投资海外仍然需要引导和规范的行为。就此而言,细化购汇政策并不是媒体所评论的“新政”。
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滞,也不会“开倒车”。但在新的形势下,却也不会一味的放松管理和完全放开。作为对当前外汇管理政策的优化,细化购汇政策既是对经常项目下支付行为的进一步确认,也是对资本项目下有关政策边界的明确,有利于避免政策“擦边球”、政策套利行为的出现,确保当前阶段我国金融安全的防线。
值得肯定的是,细化购汇政策是外汇管理制度科学化、系统化的大势所趋。过去“一刀切”式的外汇管理制度曾被广为诟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稳步向前,外汇管理制度也逐步走向精细化、科学化。曾经需要的大量纸质手续,目前已基本电子化,个人购汇程序大幅简化。目前强调的细化管理,并不会明显增大居民个人的操作成本。对于大额交易等行为,提交报告的责任是包括银行在内的机构方,而企业和个人无需履行额外的报告手续。
更何况,近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利用个人购汇实现资金外逃的现象,其中还存在贪腐资金外逃、违法收益外逃的情况。在细化购汇政策之下,这些违法行为也将无处藏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保汇率还是保外储?
人民币“外升内贬”不矛盾
民众发疯抢购外汇,网银瘫痪,人民币跌向何方?
外汇储備是怎么來的? 外彙储备有什么用?
理性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不宜盲目购汇
头条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