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 宏观变局与企业突围,新战略新组织
11月30日-12月1日,“2018(第11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暨第八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顺利举行。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受邀出席,并就未来人力资源形势发表演讲《宏观变局与企业突围——新战略新组织》

以下为演讲摘编 ☟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人大商学院演讲现场


各位专家,各位HR同仁,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受到邀请来到这个讲台。

我的职业经历中,先后在中国优秀的国有企业、中国优秀的民营企业和知名跨国企业工作并担任要职。十五年前创办汇川,到现在汇川已是一个拥有8000名员工,其中2500名研发人员的高科技公司。一路走来,我对HR工作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和感触的。

今天受会务组的邀请,做一个既定命题的演讲。


这是会务组给我的题目,《宏观变局与企业突围——新战略、新组织》,这个题目非常大。我想了很久,想从两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第一,企业经营者怎么看待“变”?他是怎样深层次地思考这个“变”?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我们到底在发生哪些变化?

第二,作为企业经营者,他应“变”的策略是什么?作为企业的CHO怎么样帮助企业应“变”?


1

论动能之变


动能升级,而非转换


中国的旧动能是低成本优势,中国未来的新动能是创新优势,也叫技术优势。我们现在处的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而是动能升级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

成本优势从来不只是支出成本的概念,而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概念。

从投入产出的概念去推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存在的。我们对比发达的欧洲、欠发达的印度等等多地的人力资源,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还是中国人力成本是最低的。

低成本优势,包括人口的红利,尤其是人才的红利,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优势,这一定要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前提。但是面对未来,企业的动能要升级,外延到整个社会的动能要升级,一定要有创新驱动。

所以所谓的新旧动能“空档期”是不存在的,现在是处于换档期、升级期。这是我对动能之变的观点。


创新动能的形成,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对比旧动能,企业的动能升级很困难,即创新动能的形成很困难,难在哪里呢?

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从可获取性来讲非常容易。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很好获取。我们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大学扩招后,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预备工程师作为人才储备。但是创新人才的获取难,培养更难,创新的成果推广普及难。

第二,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先后经过港资台资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等推手在不同阶段的广泛利用,从而成为社会动能。但是我们的创新驱动,特别是中国公司的创新驱动,是不太受客户接受,甚至受国外同行抵制,甚至是扼杀的。

国家政策更多从研发、技术创新角度给予支持,然而我们的市场主体是不太能接受中国公司创新的。一个创新如果不能得到市场的验证,不能快速在市场验证中得到修正,这种创新的过程会很慢。这正是我们国家面对创新一个很大的问题:主流市场是抵制的,甚至我们政府客户都是抵制的。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用更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累积这样的新动能。其实我们要看到希望,中国在2C业务的模式创新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2B业务的创新,还任重道远。


2

论产业之变


创新点因产业链而异


刚才听了几位专家关于百度、小米模式的分享,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启发。但是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企业都不要去一味模仿。因为每个企业的基因不一样,不能照本宣科,是不能直接模仿的。

目前国内企业,都处在两类产业链上:一类产业链是从B端最终延伸到消费者C端,另一类是从B端到B端,不会延伸到C端。我们对创新点的定位,首先要知道自身是处于哪一条产业链。分布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创新的模式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B2C的产业链特别容易实现模式创新。现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最大的创新成功案例就是卖场,互联网模式对C端和接近C端的B端业务最适宜模式创新。但是中国大部分传统企业,在第二种产业链上,只到B不到C;或者在第一条产业链上,但远离C端。这种企业要从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追求极致的模式创新。C端业务或者接近C的B端业务,要想想模式创新,而大部分2B业务,一定要追求内容创新。

那么这些模式创新、内容的创新包括了什么内涵呢?


创新点有差异


近年来,模式创新在中国发展很快,它们对技术的创新要求并不是很高,笼统概括为平台软件+APP,它的创新要点是体验取胜,这样的公司很多是轻资产的公司。这样的创新在中国未来也需要,但是对中国综合国力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繁重的任务:是2B业务的创新,也是创新里最难的。

第一,基于原子、分子理论(第一原理)的工业工程(IE),无论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舆论价值导向都不太重视它,很多企业也不会沉下心来做好基于原子和分子理论的工业工程。如果想要做好内容创新,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干这个事。

第二个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软件,未来产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也在这里,而且这些东西是创新真正的难点。


工业互联只有小数据


我要特别说一个观点,关于大数据和小数据。互联网讲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讲小数据。

世界某权威专业咨询公司曾经说过:“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边缘计算会取代云。”如果不懂边缘计算,不懂工业互联网,就光谈大数据、谈云计算,这是谬论。

无论做企业、做管理,还是做管理咨询,我们一定要深入地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大数据讲共享,讲互联,共性多。小数据讲个性、讲私有,因为数据是资产,无法共享。

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其实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作为一个CEO来讲,公司CHO就是给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辞的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个性化非常鲜明的管理领域。不同公司之间个性化特别强,公司不同部门之间,同一个部门的员工不同的年龄,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没办法大规模标准化和结构化。


3

论人口结构之变


变化的人力资源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60、70、80后,90后,到未来马上进入职场的00后,每个年代人的特征及特征成因都不一样。

60年代的人叫“挣扎”的一代,一辈子挣扎。70年代前后的人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了这个时代所有好的东西。

我们的80后,是“重压”的一代,遇到了中国所有市场化的过程。但是现在这一代人是我们职场里的主力军,我们企业如果不把这代人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无的放矢。

90后、00后可能是“迷失”的一代。他们什么都不缺了,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他们未来的工作动力在哪里?他们会不会方向迷失?目标迷惘?这是所有CHO面对的难题。


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挣扎”的一代着他们,“幸运”的一代住他们。

我们国家“损失”了很多70年代的人才。我生活在深圳,深圳是精英聚集的地方,现在这一批人中有一部分人是不工作的,还有一部分人移民到海外了,也有一批学霸与精英很早已经移居海外了。大家想想,如果这代人没留下,对国家、企业来说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和遗憾。我们要留住这些人,他们年富力强,有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重压的一代我们要,我们要爱护这一代,他们太不容易了。

迷失的一代我们要,我们要引导他们怎样塑造人生的理想、信念,怎么样塑造人生的价值观,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在座的CHO应该都有体会。


4

论消费理念之变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主体的变化。从我们父辈们的温饱性消费向我们自身的实用性消费、再到年轻一代的品质性消费升级,现在的年轻人更是以体验作为消费的选择标准。

中国的消费力,尤其是我们品质性消费这一代成长起来以后,中国有接近5个亿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消费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驱力,这是创新动能形成的源泉。这一点也对我们制定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改变。


5

论企业竞争力维度之变



企业怎样才能有竞争力?传统企业特征是计划、控制和竞争,以低成本优势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但现代企业不是这样,创新驱动必须在识变、抓变、创变中落地

识变,识别变化,并且对变化的识别一定要准

抓变,抓住变化,并且要快。一个公司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唯快不破。

创变,创造变化,创变一定要狠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由识变、抓变、创变构成的新的优胜劣汰丛林法则,这是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6

述应变之道


应变一:聚焦组织战略


针对上述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应变?首先定战略,一个产品主义至上的公司一定要记住,战略收敛能力是战略能力的核心。战略不是铺摊子,不是摊大饼,战略的核心能力是收敛,从可能做到值得做,再到能做到做好,战略的制高点是聚焦。产品主义的核心是专业主义,只有聚焦,才能专业。

这个聚焦不光是领导人聚焦,所有的职员必须聚焦。只有聚焦才能专业,只有专业的产品才能赢取市场。宁可要两个90分的产品,也不要十个60分的产品,因为60分的产品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可能会把企业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应变二:回归组织目标


第二个应变方法就是今天大家讲的忠于客户价值。很多人说我们以客户为中心,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

如果仅仅对客户比对领导好,这个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真正的客户价值是什么?传统的客户价值就是TQRDC(技术、品质、响应、交付和成本),我们新的客户价值一定要加E,E是体验。

未来的客户价值,客户体验感要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忠于客户价值的价值创造,就是成就客户,成就客户是组织的唯一目标和存在依据。


应变三:打造组织活力


一个组织一定要有活力,组织的活力靠什么保证呢?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价值流的分解我刚才说的客户的六个价值(TQRDCE),这六个价值的价值流是要分解出来的。这个流能不能流得通,是衡量这个组织活力很重要的依据。

从价值流分解出主航道,主航道要有决策权,叫一线决策。一线决策,即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有决策权,不是建议权,也不是否决权,是我们组织活力的根本保证。

我们今天谈人力资源,一定要涉及到“人”。人一定有技能,人一定有品行,人一定要有胸怀。我们培养人的目的,就是要从技能、品行、胸怀三个层次去培养他,去引导他,才能实现我们人力资源工作的三级跳。

关于文化。创新的文化是“四个敢”,敢想、敢说、敢干、敢犯错把“四个敢”做好,就能保障组织的活力。


应变四: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就是守正。什么是“正”?

第一是以哲学为依据,哲学包括了东方的哲学——儒家思想,还有西方哲学——事物的两大特征和三大定律。哲学要成为我们企业管理最核心的依据,我们的CHO也要关注哲学,不关注哲学的CHO不是好的CHO。

至善为初心。善良,良心要成为我们企业的红线。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企业家要以良心为本,要以良心为边界来从事企业经营,仅仅以法律为边界的企业经营是非常危险的。

科学为标准。西方的科学引领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以信息、数据、模型、标准到产业,这些东西都是科学的逻辑,是我们要敬畏的。中国很多企业经营者不习惯利用西方的信息、数据、模型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经营,这样的方式方法是错的。

出奇,企业的创新,特别是B端业务的企业创新要涉及到分子、原子级的创新,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奇迹。中国企业的出奇,就是要做到聚世界一流人才 + 中国的供应链,这就是专业主义出奇制胜之道。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竞争的关键,就在于这6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创新 - 末末的个人知识管理库 - 畅享博客
构建人资新生态,金柚网获创新模式突围平台奖
人大CHO 26期第二次课拾遗:金句&感言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
彭剑锋:回归常识,寻求有质量的战略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