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 | “虚”到极处,方可“实”到好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

“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苏辙《道德真经注》

看到苏辙的解释让我感觉老子的整个价值体系就顺了。以前看了很多人的解析,总认为《道德经》是一种愚民政策,是一种写给君王,让君王统治天下的书。其实不然。

道,谁也能够得到,但是谁也不能够得到,对每一个人他都是公平的。就和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而“道”也是这样的!

如果道就是一种让人们吃饱了,没有志向的话,那还有谁会想修道呢?

虚其心讲的就是要自己的内心不让欲望填满,弱其志,就是不强调让人们去竞争。就像现在人们为了破迪尼斯世界纪录,有比赛吃辣椒,有比赛谁能吃饭,有比赛谁能做世界上最大的炒饭,最后呢?都倒掉,浪费掉,还有的对自己的身体不好。这些意义在哪?可是就有人追捧。还有什么赛跑冠军,有意义吗?有科学证明人体的肌肉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硬要超越那样的限度,会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本来跑步是为了强身健体,可是最后呢?你健体了吗?

中国讲的是平和,而现在的人们却非要讲究竞争,讲究欲望、享乐。最后“民争”“无以立”你想这样的国家还能够怎样生存?

人们总是想争世界第一,当你超过一定的极限的时候会物极必反。就像易经大蓄卦中说的利大必害大。

但是这并不是让你当一个傻呵呵的人,吃饱喝足,就睡大觉!他不是告诉你让你废除掉所有的欲望,把所有贵的东西都砸了,把所有的圣贤都让下农村当农民去。不是这样。圣人看到有贤能的人,只是不去推崇他,看到贵重的东西,只是不认为他有多么的贵重,而所有的欲望看不见,只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没有欲望。

他们不是不让你成圣成贤,而是让你放下我执,才能够成圣成贤!他们不是告诉人们做东西做的粗糙就好了,这样就没有贵的物品了,而是让你不要把钱财看的太重,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来抢来又有何用!他们不是让人们去除欲望,而是欲望过则伤身伤心,劳心劳力。害人害己。

老子讲的虚其心,是指率性虚淡,随遇而安,进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所谓实呢,是指在“虚”的状态下有所得、有所获的另一种安然,是一种精神得到满足后的慰藉与愉悦。虚与实,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体。虚,是前提;实,是结果。“虚”到极处,方可“实”到好处。

弱其志,是指一种平淡冲和,回归天性,进而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所谓的“强”呢,是指在“弱”的状态下颐养身心、怡养性情,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满足。“弱”到极处,方可“强”到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老师《道德经》第三章:无为而治。人的欲望该反对吗?
《道德经》四十四章现代人看了后背不发凉吗?
培养积极心态的箴言
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道德经》成圣之法
《道德经》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