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白登到渭水,匈奴和突厥为何都选择退兵,说白了还是打不过

引言:

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历史。一个伟大的历史中,则蕴含着伟大的年代。

毫无疑问,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也拥有伟大的历史。这个国家的伟大历史,不仅让中国人,而且让世界人民所倾慕。五千年的文明史,让无数的人们所追慕。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两个最伟大的朝代——汉、唐。

汉、唐之风采,便是今日,依旧能够让人感受到它的光芒。它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影响,直到如今依然有着影响,也必将影响下去。

可即便是再伟大的朝代,也有其不如意的时候。

白登之围与渭水之盟,对汉唐而言,是他们的耻辱。“城下之盟”这个并不好听的名头,深深的刺激着那个年代的人。

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上。最终听取陈平的计策,走后宫路线,花了大量的钱财,才“买”了刘邦的平安,后来还又“赔”给人一个公主。

渭水之盟,突厥在大唐境内长驱直入,几乎就要打到京城。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水河边,把突厥说退了兵。虽说没有什么损失,但对于一向骄傲的李世民,被人打到城下,就是莫大的耻辱。

被围于白登山上

关于白登之围的情况,在历史上众说纷纭。匈汉双方投入的兵力,两方是否有那么大的差距,匈奴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路史家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汉朝和匈奴的作战,是汉朝建立以后,第一次正面与匈奴大规模作战。对汉朝的意义深远。

战争的起源要从韩信(韩王信)叛汉说起。韩信是高祖皇帝分封的异姓王之一,以他当时的地位,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绝不该背叛的。但他最终选择叛汉,同匈奴走到了一起,这又是为何呢?

刘邦当时之所以分封异姓王,其目的只是要进行过渡。从他后来对各路异姓王的打击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所要追求的是秦始皇那样的中央集权。所以,韩信必然在刘邦的打击范围之内。

最初,韩信的封地是在今天的河南一代。地处中原腹地,很容易就能够发展起来。为了遏制韩信的发展,刘邦以防御匈奴为借口,让韩信迁到了太原。

到了太原没有多久,韩信又主动上书要迁到马邑。理由是马邑距离前线战场更近,可以更好的防御匈奴。

无论是刘邦还是韩信,此时都是各怀鬼胎。刘邦的目的是借匈奴之手打击韩信,而此时的韩信也做好了叛汉的准备,迁到马邑,是因为背叛起来更容易。

后来,刘邦接二连三的对异姓王进行打击,也多次对韩信加以指责。韩信担心自己性命不保,最终投靠了匈奴:

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收到韩信叛汉的消息后,刘邦决定亲征。刘邦亲征的目的有二,平定韩信叛乱自然是首要目的,但如果条件允许,刘邦也想征讨匈奴。

战争的初期,对汉帝国一方非常有利,刘邦连战连胜。不仅斩杀了韩信的大将王喜,还把韩信直接逼得逃奔匈奴。匈奴此时的首领是冒顿单于,在他的率领下,匈奴发展到了历史顶峰。

就这样,当时东方最强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在晋阳进行了第一次碰撞。战争以刘邦所领导的大汉军团获胜而告终。接着,匈汉双方在娄烦进行了新一轮的交战,刘邦继续获胜。

接连胜利的刘邦,在见到匈奴节节败退后,认为匈奴不堪一击,决定继续追击匈奴给其致命打击。结果,事情的发展出现了转折。

匈奴以诱敌之计,把刘邦引入之前所设计好的包围圈中。刘邦所率领的前队骑兵,被围困于白登山,此时的刘邦危在旦夕。

冒顿单于

会面于渭水河畔

大唐与突厥的关系,是颇有渊源的。李渊驻守太原的时候,就多次和突厥作战,关系不是很融洽。可后来李渊为了起兵,向突厥抛去了“求和”的橄榄枝,希望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毫不夸张的说,李唐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也要“仰仗”突厥没有在后面捣乱,让李渊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大后方。

隋末唐初,中原战乱不断,而此时的突厥又有雄兵百万。所以,突厥成了各路反隋势力依靠的对象。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都纷纷向突厥表示臣服。就连李渊,都向突厥借过兵。

在这十余年中,突厥发展到了他的顶峰。而此时的李唐王朝正赶上权力更迭。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夺取了太子之位。之后没过多久,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大宝,李唐王朝内部并不非常稳定。

颉利可汗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趁机进攻中原,妄图成为拓跋珪一样的人物:统一中原。

武德九年,颉利可汗纠集了10万大军向中原进兵。

不几日,就抵达泾州。之后,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武功。长安城陷于危机之中,李世民宣布长安进入戒严状态,做好与突厥作战的准备。

他任命尉迟恭为泾阳道行军总管,抵达前线防御突厥。一代名将尉迟恭,在与突厥的交战中表现英勇,击败突厥骑兵。

但这并不能影响突厥大军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根本不管尉迟恭的阻挡,直接率领大军奔袭李唐腹地。不数日,便抵达渭水河畔,大军直逼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兵力不足,就算上能拿起武器抵抗的百姓,也不过数万人。渭水河畔的突厥大军却有十余万,想正面与突厥交锋绝无可能。

如此情形之下,李世民只好以身犯险。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寥寥数人来到渭水河,同颉利可汗对峙。

危机的化解

不管是刘邦还是李世民,两个人所处的境地都是万分危机。所以,如何尽快的化解这一危机才是眼前最当紧的事情。

刘邦选择化解危机的办法,是选择用陈平所献之策,走冒顿单于的后宫路线。

此时冒顿单于有一个最为宠爱的女人,历史记载这个女人为阏氏。陈平选择以此为突破点,派遣使者带着珠宝和美女图去与阏氏会面。

见到珠宝的阏氏,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很快就表现出了她的友善。而美女图也让阏氏为自己未来的处境而产生了担忧,权衡之后,阏氏决定答应汉使的请求,劝冒顿单于退兵: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

于是,白登之围被解,刘邦平安脱身。汉朝以珠宝为代价换来了和平。

李世民选用的方式,要比刘邦大气。他决定以身犯险,用自己的智慧与口才让突厥退兵。

李世民带领着几个心腹大臣来到渭水河畔,面对十余万的突厥大军,李世民对颉利可汗进行训斥:

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

之后,长安所剩的守兵都纷纷赶到李世民背后,而突厥大军的身后也时有人影闪动。颉利可汗以为李世民此时早已做好准备,只得作罢。

退兵后的颉利可汗,主动派人与李世民求和,双方在渭水河畔,杀白马立盟约。突厥退兵,无功而返。不仅如此,突厥还在后来送了大唐大批的羊、马。

再探退兵缘由

无论是白登之围还是渭水之盟,最终都是以敌方的退兵而结束。匈奴的退兵是因为走了后宫路线,突厥的退兵是被李世民的几句话给“唬”住。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冒顿单于是一个连父亲都下的去手的人,之前有过杀爱妾的事迹。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因为女人而退兵?

至于颉利可汗,那是想要做拓跋珪第二的人,目的是入主中原。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杀到长安城下,仅仅凭着李世民的几句话就退兵了?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之所以选择退兵,是因为知道根本不可能取胜,说到底,退兵的原因还是因为恐惧。

  • 冒顿单于没那么容易取胜

白登山上,冒顿单于的确是把刘邦包围了。但几次交战下来,匈奴大军也深刻的领会到了汉军的厉害。

在没有后勤粮草的情况下,汉军竟然在白登山坚守了七天七夜。虽然汉军损失惨重,但匈奴的损伤也并不小。况且,长线作战,匈奴的粮草补给也不会充裕。

再者说,匈奴之所以这么攻汉,还有一个原因。冒顿单于此前和韩信的手下王黄、赵利有约定,共同攻汉。但此时王、赵二人却迟迟未到,冒顿单于已经有了退兵的打算。

冒顿单于之所以敢攻汉,是因为有王、赵的兵力做补充。如果他们两个人的兵力没有补充进来,那结果很难预料。

况且,刘邦之所以被围困于白登山,并非是军事力量不足,完全是大意所导致的。白登山上的汉军,是刘邦所率的汉军前队。

危局,不是因为汉朝整体的处境危险,而是因为刘邦在这里,才显得局势危机。但当刘邦被围困之后,周勃、樊哙等人也纷纷赶来营救了。

为了拿下白登山上的刘邦,匈奴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战力。而汉朝生力军的到来,不仅减小了白登山上的压力,还给了匈奴大军新一轮的打击。

周勃所率领的汉军,对匈奴骑兵发动了多次的进攻。王、赵所部也并非不想来,而是被靳歙等人拦截在了路上:

以骑都尉从击代,攻韩信平城下,还军东垣。

此时的匈奴并非主场作战,战争潜力远不及汉军。如果时间拖的再长一些,其他的援军都会陆续赶到白登山。到时候,就不是刘邦被匈奴擒获,而是冒顿单于被汉军所包围。

而白登山的战争环境,也并不适合匈奴的骑兵作战。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匈奴骑兵很难发挥出他们真正的实力。

况且,匈奴的目标也并非中原,西域才是冒顿单于真正的梦想。所以,冒顿单于会选择听从阙氏的建议退兵,起码这样还能捞到一些好处。

  • 李世民的应对措施

颉利可汗之所以选择进攻中原,是因为当时的李唐王朝处于权力更迭的时候。在他看来,此时的李唐王朝没有能力和他正面交锋。

事实上,李世民虽然没有提前准备,但他的应急处理方式却非常得到。

他派遣尉迟恭为泾阳道行军总管,抵达战场前线,主动与突厥作战。尉迟恭临危受命,在泾阳击败了突厥部队,还生擒了其重要将领:

辛巳,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获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馀级。

这一战的规模虽小,没有抵挡住突厥的大军,但战略意义重大。尉迟恭不辱使命,战场获胜,让颉利可汗不得不重新考量李唐王朝的军事实力。

李世民坐镇长安,对突厥所用的一系列心理战,更是让颉利可汗心慌。

执失思力以使者身份去长安探听虚实,被李世民扣押了。作为突厥的重要将领,执失思力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让李世民把握住机会,给颉利可汗造成了一种长安早有准备的假象。

李世民暗中同突利可汗的接触,在突厥内部造成了分裂。在颉利可汗决定退兵之前,突利可汗已经开始调动部队回撤了。

但如果李世民真的是仅凭借疑兵之计,就唬住了颉利可汗,那未免太低估颉利可汗了。李世民在他到渭水之前已经做了两手准备:

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

之所以选择和平,并非是李世民怕打仗。而是此时的李唐王朝更需要和平,需要发展。可李世民从来不会寄托于敌人给予和平,他已经安排长孙无忌和李靖做好战争准备。

如果突厥想要和平,那么就可以给他和平。但如果突厥想要战争,那李世民也完全可以同突厥打仗。

颉利可汗意识到,自己所率的突厥大军只能暂时打一些胜仗,如果长时间的在李唐腹地作战,迟早都会成为瓮中之鳖。既然如此,还不如选择息事宁人,和李世民交好。

结语

和平,从来不是以“屈辱”换来的。刘邦与李世民的暂时退让,并非是因为惧怕,而是“休养生息”在当时更为重要。

冒顿单于和颉利可汗的退兵,绝非是后宫路线和疑兵之计就能够完成的。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刘邦以珠宝,换来了汉朝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作战,最终一雪前耻: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李世民以暂时的忍让,换来了李唐王朝的发展时间。三年后,李世民开启了对突厥的作战,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李世民被人尊为“天可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有白登之围,唐有渭水之盟,宋有澶渊之盟,只有宋朝真的认输了
现在推崇的强汉盛唐大明,原来也都认过怂!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在登基后的第二天,长安城被包围,李世民用6个人解决了20万大军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唐朝那么牛,为什么还对突厥俯首称臣12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