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度令明朝头疼的“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前言

匈奴之于秦汉、辽(契丹)金(女真)之于宋、蒙古、安南之于明。古代中国,边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王朝。

每个皇帝在登基后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或战或和,战无非是输(割地/赔款)赢(少数民族部落俯首称臣,向“天朝上国”纳贡),和更多的表现在沿用千年的和亲之法以及与少数民族开展友好的边境贸易往来。

在中国24个朝代中,可以盖棺定论的说一句,明朝是最有骨气的国家之一,其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直面硬刚宿敌蒙古,可谓“天子守国门”;

崇祯帝朱由检在面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叛乱以及清军入关这一生死存亡之际,并未如宋高宗赵构南渡避难,也没有做出清末统治者那般狼狈逃亡、认贼作父的行径,可谓“君王死社稷”。

可即便是如此有血性的大明王朝,也同样为边患困扰,甚至一度被瓦剌打到家门口,把皇帝给俘虏了,这敢在钢丝绳上舞大刀的瓦剌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一、瓦剌的前世今生

要追溯瓦剌的起源,还要从成吉思汗那阵说起。

13世纪初的瓦刺叫做斡亦刺惕部落,活动在叶尼塞河上游,以养殖驯鹿、驼鹿,狩猎熊、貂等获取毛皮为主(没少赚钱),是较大的森林狩猎部落。

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落后,打算进兵中原,而在此之前他为了消除隐患,防止西伯利亚反蒙势力搞偷袭,于是挥师北上,先下手为强。

就是在这途中,斡亦刺惕与成吉思汗来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当时的部落首领看到蒙古凶悍的骑兵,直接双手投降,也正因此,斡亦刺惕得以生存发展。

元末明初,斡亦刺惕部落势力范围由叶尼塞河向西南发展至阿尔泰山,部落人数近4万余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数次出兵北伐,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名将把元朝残余撵得一次比一次远,那可真是哪凉快哪待着去。

至蓝玉击败元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元朝被打得七零八碎已经再无力骚扰明朝,明蒙的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了。

此时的明朝在休养生息、抓紧时间恢复生产,蒙古境内大小部落经过十余年的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逐渐形成了三大势力,也开始了与明王朝分分合合、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

二、大明与瓦剌的恩怨情仇

永乐时期,蒙古的局势有点三足鼎立的意思,不过与三国时期不同的是,蒙古三个部落之外有明朝这只无形的大手暗中制约平衡三方的势力。

三方势力分别为鞑靼(蒙古根正苗红的黄金家族)、瓦剌(弯道超车的西蒙古)、兀良哈(靖难之战中朱棣花钱请的外援)。

兀良哈因靖难有功,被封赏在辽东一带,与明互通贸易,兀良哈抱上了老大哥明朝的大腿,暂且不提。

鞑靼作为蒙古正统,一直与明朝敌对,也瞧不太上身边的两个邻居。

永乐七年,鞑靼杀害明使郭骥,于是明朝一边扶持小弟瓦剌一边打压鞑靼,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秃孛罗为安乐王。

此时的瓦剌飘了,不仅杀了投靠他的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还扣留明使,袭扰明边境。

此后的故事就相当枯燥了,鞑靼和瓦剌强盛的一方势必要挑衅明朝,明朝出兵打压,可以理解为明朝打地鼠的小游戏。

永乐二十年起,朱棣三年三次北伐鞑靼,这为瓦剌发展提供了机会。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明朝连年征战,兵疲马困,瓦剌却得以休养生息,此消彼长,使得瓦剌有了进攻明朝的实力而北方又无后顾之忧。

托欢继承他爹马哈木的爵位后,先杀了阿鲁台为父报仇,随后又送太平与秃孛罗二王上了西天,把他二人的兵马收归麾下。

他立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上演了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使得瓦剌变成他托欢的一言堂,这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威胁明边、一统天下)。

托欢死后,长子也先继位,此时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不断地东征西讨,降服了西部的哈密、沙州等部落,向东攻破了兀良哈三卫,控制女真,威逼朝鲜,成为继元以后最大的蒙古势力。

自正统前,瓦剌采取的都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无赖战略,令明朝极为头疼。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瓦剌这一战略有所改变,直接调整为大军压境,这倒还好,毕竟此时的明朝还是实力雄厚的。

可坏就坏在两点:涵盖朝廷一众文武大臣的50万精锐之师总指挥是宦官王振(一个可恶的小人);这第二点,王振居然把英宗皇帝忽悠到了前线……

土木堡之变,“敌以劲骑四面蹂躏入,帝与亲军突围不得出”“众裸袒蹈藉死,尸蔽塞川野,诸宦竖宿卫士矢被体如蝟”。

经此一役,明朝精锐尽失不说,就连皇帝亦北狩,这也是自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虏后又一中原皇帝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俘的恶性事件。

也先俘虏英宗后,便打算入主中原,做着一统天下的美梦。

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携英宗攻打京城,此时,主战派大臣于谦募兵中原、日夜操练,亲帅大军背城与也先决一死战,成功击退也先,将这个做美梦的也先打醒了。

三、如今的瓦剌

瓦剌自也先之后走上了由盛转衰的道路。

景泰三年,也先杀“元裔几尽”,自立可汗后他没有逃过大部分皇帝的通病,晚年不务正业、声色犬马,最终为部下所杀。

此时,鞑靼部在达延汗的带领下重复往日荣光,把瓦剌赶到了西北沙漠地带。

在嘉靖二十年到万历初这30年间,瓦剌不断受到达延汗、达延汗孙子俺答、俺答的侄子等人的攻击,可以说是过得相当悲惨了,但瓦剌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之际仍保持着奋力振兴的不屈精神。

明朝末年,瓦剌被排挤到额尔齐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汉文史籍称瓦剌为卫拉特或额鲁特,本文我们暂且做瓦剌。

此后瓦剌长期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内部也在不断的分化重组,主要分为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四大部落。接下来笔者将介绍这四大部落的发展以从中窥探些许瓦剌的演变历程。

土尔扈特,因为该部首领与准噶尔首领不合,被排挤到伏尔加河下游。

康熙年间,土尔扈特部落贵族东返(早期海归),康熙好吃好喝的招待,并派使团去看望这个“异国他乡的游子”,土尔扈特部也一直保持向清朝朝贡。

直至乾隆年间,因沙俄各种无理的要求,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17万族人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最终6万人东归回国,生活在新疆伊犁地区。

杜尔伯特,这是与准噶尔部同宗同源的一大部落,二者都源于也先的直系部落绰罗斯部。

当时的绰罗斯部自克舍去世后便走向了分裂,其子阿沙继位(准噶尔部),克舍的弟弟阿力古自领一部(即杜尔伯特)。

杜尔伯特虽然是卫拉特四部之一,却并未有多少历史记载,杜尔伯特部为躲避战火不停迁徙,最终来到鄂尔齐斯河地区。

此时其面临的处境是前有狼(沙俄)后有虎(日益强大的准噶尔),杜尔伯特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军事,加之七个儿子在老爹死后为了争财产而内斗,最终杜尔伯特四分五裂,大部分成为准噶尔的附属,还有部分投靠清朝与土尔扈特。

和硕特,1634年黄教统治者、五世达赖、四世班禅三人共同致信顾实汗请求援助。

于是,和硕特部在顾实汗的带领下于1637年出兵西藏,帮助黄教推翻了藏巴汗政权,确立了黄教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顾实汗也成为“全藏三区之王”,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七十余年的和硕特汗国。此后,顾实汗积极与皇太极“遣使通贡”,并主动归附清朝。

1652年,在顾实汗的促使下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觐顺治皇帝,这为宗教发展与民族交流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准噶尔我们都不陌生,其被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称霸中亚百余年,是沙俄和清朝两大帝国都头疼不已的狠角色。

康雍乾三朝历时70余年方才平定的准噶尔叛乱。准噶尔部自康熙初年兴起,该部落占据天山南北地区,多次攻打新疆、青海。

1676年击败顾实汗的大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将松散的联盟权力集中化。

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并试图进攻漠南和漠北蒙古(明末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与瓦剌)。

直至1757年在清军的围剿下,阿睦尔撒纳的死标志着平叛胜利,乾隆下令将准噶尔灭族。

结语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容纳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众志成城的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

这是数千年历史沉淀的产物、是无数帝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典范。

瓦剌的发展变迁恰恰反映出了我国民族和睦相处的成功原因,即强者不恃强凌弱。

当年郑和下西洋为各国带去了和平与繁荣;反观西方,达伽马刚一到印度便插个小旗,代表是葡萄牙的领地。

欧洲列强为了资本原始积累而露出贪婪的吃相,却对亚非美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瓦剌的发展,是从近邻到远亲,是从蒙古族到中华民族,是比战争更高级的和平使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帝国、瓦剌、鞑靼、准噶尔、喀尔喀的关系
看看漠西蒙古诸部的实力,才知道曾经的蒙古人有多强大
瓦剌在明末一分为三,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卫拉特蒙古成员之一的辉特部有怎样的历史?最终的结局如何?
土尔扈特蒙古东归,面对沙俄的威胁,清朝霸气回应的底气在哪?
让明朝皇帝头疼的“瓦剌”,到今天是哪个民族?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