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阳药不能过用,是因为阳药特殊吗?——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谈
文章摘要:
1.近两年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过用阳药。是阳药特殊吗?从中药、针灸治病的底层逻辑看。
2.为什么我们会过用中药、针、灸?
3.坚持自我批判,防止自己出偏。
----------------------------------
正文:
为什么近两年我们总强调阳药不能过用?旁观其他的流派,好像很少说自己常用的那些药不能过用的。最多是相互之间,我说你这个凉药用的多,你说我这个热药用的多,但是特别强调自己常用的药不能过用的比较少。
         
我们自己为什么要强调我们常用的阳药不能过用?是因为阳药特殊吗?
         
其实不是的。只要是用药,包括针、灸,也就是所有“六经辨证”的治疗手段都不能过用。
为什么呢?
         
一、中药、针灸治疗的底层逻辑——调动调整,以偏纠偏
         
从消极的一面看——用药方面(粗守关者,守刺法也):
         
从中药、针灸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治疗角度看,因为中药、针灸治疗的底层逻辑是“调动调整”。更直白的说法就是“以偏纠偏”。也就是说,中药,针灸本身就是偏性的。简单来说,用对了,治病救人;用错了,用偏了,用过了,就是加重病情,导致新的疾病,甚至是庸医杀人。
         
从《内经》《伤寒杂病论》的角度看,从生命层面的角度看,我们身体本来是阴阳互根的。我们身体出问题了,生病了,一定是出现偏颇了,或者偏阴了,或者偏阳了。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偏颇之后,我们人体本身会进行主动地自我纠正,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勇者气行则已”,就是生命力旺盛,偏颇不严重,身体的自我纠正成功了。
         
我们的治疗,针对的是生命力弱,偏颇严重的,也就是“怯者则著而为病”的情况。用药、针灸纠正这个偏颇,让身体回归中正,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没有过分的突出的一个气了,风、寒、热、湿、燥、火都在里边儿和合,阴阳没有大的偏颇了,阴阳和合了。不管是阴阳的绝对平衡,还是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身体没有偏颇,身体无病了。
         
病人身体出现偏颇,我们给他往回纠正,当然是用偏性的药物,或者用针灸刺激偏性的穴位。中药的“四气五味”,讲的就是中药的偏性。
         
比如附子,《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现在研究含有乌头碱。其实附子的毒性,就是它的偏性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药性。在诊断准确的前提下,他用药刚好把这个偏给纠正了,刚好纠正到阴阳平衡了,这个时候必须停药。也就是说,你诊断准确的话,带偏性的毒药,正好是救命的仙丹。——如果诊断不准,这种偏性,会把患者带的更偏,不就是毒性吗?
         
用到恰到好处了,必须停药。如果你再用药的话,就是人为的造成了疾病。
         
别说有毒的附子,即便是味甘性平的甘草,你如果诊断不准确的话,也有过用的问题。只不过是你看得出来,看不出来的问题。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也就是说,我们强调阳药不能过用,不是阳药特殊,而是所有的中药和针灸都不能过用。
         
大众对中药最深的误解,或者说最大的诽谤,就是“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认为中医中药属于绿色疗法,这样的认知迟早会害了中医中药。第一,失去敬畏之心,滥用中医中药;第二,认为中医中药没有副作用的人,怎么能够真正理解中医中药的正作用呢?
         
什么是真正的“以偏纠偏”?
         
“以偏纠偏”是大家常说的,但是大家对“以偏纠偏”的理解并不是统一的。这里有必要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澄清这个概念。
         
这个所谓的“以偏纠偏”,要注意,不是以偏性的药物,直接治疗人体的偏颇。比如用偏热偏阳的药物,直接对治偏寒偏阴的病证,也就是用热药直接祛寒。这是很多人理解的中药的“以偏纠偏”。这个是“替代疗法”的逻辑,是“粗守关”的思路,是中药直接治疗疾病的“一一对应”的消症状流派的思路。
         
咱们在谈“以偏纠偏”的时候,前边儿要加上一个“调动调整”。我们是调动人体的生命力,调动人体的元气与生产线,去纠正那个偏,不是用药直接纠偏。比如说患者阴盛阳衰,这个时候我不是用热药去直接祛寒。寒证是东方木生发不起来,我用辛热的药物,刺激和调动患者西方金的快速发散的功能。这时候,患者本身的西方金的快速发散,就会去“胜”东方木的不能生发,最终让它正常生发。
         
东方木不能生发的寒证是一个邪气;辛热药刺激和调动的西方金的快速发散的热,其实也是一个邪气。我们是用偏性的药物激发和调动一个偏性的邪气,去胜那个病态的邪气。当东方木能够正常生发,马上停药。否则西方金的快速发散,将成为新的病情。
         
严格来说,我们是用偏性的药物调动偏性的邪气去胜其本来的病态的邪气。不是用正气胜邪气。整个是真正的“以偏纠偏”。
         
我近两年的两个转变里说,附子的成分,或者说绝大部分中药的成分,不会蓄积在人体里。但是,如果过用中药,偏性的中药所刺激调动的偏性的邪气,就留在身体里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放胆用四逆汤”。
         
整个“刺激调动调整”的原则,以偏纠偏的原则,符合“阴阳互根,五行生克”。比如上述的例子就符合“金克木”的原则。
         
总之,中药针灸不能像西医西药那样用替代疗法直接治病。中医中药是依托患者本身的生命力,本身的“主动地自我纠正”的功能去治病的。有了邪气,生病了,生命力的主动地自我纠正马上就会发挥功能。“勇者气行则已”,就是他自我纠正成功了。“怯者则著而为病”,是纠正不成功的。不成功的“怯者”也在纠正。比如有淤血的刺痛,着凉了发烧咳嗽。人能表现出症状,本身就是正邪相争,本身就是自我纠正的表现。
         
主动地自我纠正停止的情况,或者是“勇者气行则已”,病已经好了。或者这个人已经不在了。只要这个人活着,只要有症状,就是他的“自我纠正”的功能在发挥作用。我们用药只是让他的自我纠正更快,更强,更能集中优势兵力去胜那个邪气。
         
我们的治疗,只是顺应、利用、刺激强化了患者本身的自我纠正的功能,我们并不能超越、逆转患者的自我纠正的功能。患者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疗效也是有限的。
         
此部分请参考《<黄帝内经><伤寒论>治病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从积极的一面看——用药的对象:人本身的生命力(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我们说中药不能常吃,但饭可以每天吃。把中药跟饭相对比,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区别。《内经·脏气法时论》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很明显说毒药攻邪,明确地指出我们使用的中药是毒药。毒药就是偏性的药物,偏性的药物只是用来攻邪,也就在你身体出现大的偏颇的时候用的。这个潜台词就是不能常用,但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是可以常吃的。
         
恩师也常说,吃饭就是吃饭,吃药就是吃药,不能混为一谈。
         
强调不过用药物,消极因素说的是药物潜在的副作用和负作用。
         
也有积极的因素。积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身体本身有“主动地自我复制/纠正”的功能。西医学的“自我修复”的概念与之类似。也就是说,有些病根本不用治,自己就能养好。上文引用的“勇者气行则已”就是这个意思。即便对于“怯者则著而为病”的情况,我们也是依托“怯者”剩余的元气与生产线的功能,也就是其主动地自我纠正的功能来治病的。如果真是药物直接治病,那为什么有死症呢?所谓死症,就是元气已竭,或者生产线衰竭的情况,用药、用针、用灸已经无可调动,属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了。请参考《<黄帝内经><伤寒论>治病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自我纠正”概念简述
         
中药、针灸“调动调整”、“以偏纠偏”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层面,也就是元气与生产线。从生命层面的外在功能来说,就是针对的人的“主动地自我复制/自我纠正”的功能。而我们生命层面的“主动地自我复制/自我纠正”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自己纠正成功的,也就是不用依赖药物。尽量少用药,就是要给我们生命力的自我纠正留出余地,让我们的生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野蛮生长。
         
面对疾病,与邪气作斗争,也是锻炼我们生命力的机会,不容错过。
         
让患者自己养好,也是让患者认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自己要懂得保养。请参考《一般人对保养的误解
         
正是基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因素,《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过用药物的危害,一方面要给身体的“主动地自我纠正”留出余地。让他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生活习惯,或者去适当锻炼、均衡饮食等等,让他自己去恢复。只有他自己身体正气起来了,能离开药物自己独立了,这个才是更为长远的,也是我们终极的治疗目标。所谓治疗是为了不治疗。
         
还是要深刻地理解中药针灸治病的底层逻辑,中药针灸不直接治病,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命力的调动调整,以偏纠偏实现的。你越理解它的基本原理,越理解底层逻辑,就对这些中药针灸的使用越清晰,越恰当。
         
从人的生命层面来看,没有阴和阳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最终是要阴阳互根的。
         
不得已才用药: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其实《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讲用中药、针灸治病,但是,中药、针灸的偏性很大,只有身体的偏性很强的时候,病情深重的时候才用药。用药、用针、用灸都是不得已的事。
         
不得已的时候,用药也要果决。否则,病情本身的伤害,更是不得了的。
         
总之,中药、针灸,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日常保健,更不要轻易用中药,不要随意用灸法。用偏了、用过了都是不得了的事情。那用什么保健呢?请参考《一般人对保养的误解
         
二、为什么容易过用药物、针灸?
         
其实《内经》《伤寒杂病论》对于治疗是极其谨慎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容易过用药物、针灸?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深刻理解这个基本的调动调整的逻辑。
         
在认不清的时候,我们还会起贪念。比如,所谓的补充的药物,有意无意地把附子、干姜说成是补阳的药物、助阳的药物、扶阳的药物。既然是补阳助阳,按照这个逻辑,你是阳虚的话,当然多多益善,不管是剂量上还是疗程上,也就是服药时间上,所以容易过用。
         
以前为什么一直在用这个四逆汤,就是一直感觉它能生气通天,这不就是把它理解成补充的了吗?如果你把它定性为扶阳的药,那肯定是多多益善,用量大,用的时间长。
         
同样,如果你是阴虚,这种滋腻的滋补的药也容易过用。而且,对于这种滋补、滋腻的药,很多人喜欢平常没事儿买来吃。到底如何进补?黄精、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阿胶、灵芝等你怎么选?》)
         
还有针灸,很多人感觉哪里不舒服了,就扎一扎,灸一灸。针和灸也是对元气的调动调整,不能过用。《扁鹊心书》大力推崇重灸关元,认为能养生保健。这个肯定不行。重灸力量更大,用过了更麻烦。
         
一旦想着药能直接治病,其实就是落于“粗守关者,守刺法”的逻辑,落入“消症状”流派的逻辑,就很容易过用药物,过度治疗。只有认识到中药针灸不能直接治病,就会“上守机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是“调动调整”的思路。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研究的是人的无形的生命层面,生命层面是无形的,或者说我们说的这个气机,这个虚实它是无形的,没有外在的硬指标。那你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就容易模糊,容易出现温水煮青蛙的情况。比如说用桂枝汤,汗出是桂枝汤的用药火候,那其他的很多方证没有这个明显的火候的问题,可能难以掌握。那用药宁肯欠一点儿。如果没治好,还有机会再治。所谓“不尽,行复如法。”
         
三、正作用与负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坚持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地、不断地强调阳药不能过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在门诊上碰到的,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慢性病,大部分是属于虚寒证,这个时候我们用阳药的机会比较多。但并不是说,阳药就是特殊的药物。我们时刻要警惕自己阳药不能过用。所以我们才说这句话:阳药不能过用。其实就是开头提到的,我们强调阳药不能过用的背后是有更广泛的意义,或者它的基本的逻辑,即所有的中药和针灸,所有的治疗手段都不能过用。安全用使用中药是医生的底线》《不尽知用药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药之利》)
         
我们要全面地看这个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看这个问题,甚至反方向看这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带偏性的药是给人吃的,而人命是最重要的。你要先知道不能做什么,然后才知道能做什么,就是尽量让自己有边界,有底线,让自己的医疗行为靠谱。
         
这个其实也是在跟西医学习。西医在大量地研究这个药的副作用。西药说明书里边不仅讲它的成分和药理作用,还详细说明【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这个在药品说明书里面更重要。因为,第一,首先不能犯禁忌,你给人治疗,不能给人导致疾病。我要知道我的边界,我的底线在哪里,做事儿也有底线。第二,通过药物的副作用更了解这个药的正作用。你从这个药品,你从这个禁忌症和适应症本身,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药的药理属性。如果药品使用说明书说这个药的副作用禁忌症尚不明确,其实可以推理出他对这个药的正作用也不明确。也就是说,他对这个药的起作用的基本原理就不明确。
         
如果只讲正作用,不讲副作用,只讲适应症,不讲禁忌症,有点像宣传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大力丸,和某品。
         
之前也写过的关于《内经》或者仲景的家风,他的一个方子出来,马上就是禁忌证,或者先说禁忌证,再说它的副作用,这就是科学态度。本身我们就应该这么做。
         
我们始终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坚持反思,坚持自我批判,防止自己走偏。
         
耿创新讲述
陈英华整理
2023.0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病用药就是取药之偏性纠正病之偏性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差别,用药需顺应四季,这些知识是需要懂的
(2)药王脉学药物学2
金英杰独家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速记
特别分享:国医大师用药思路!
中医用药如用兵 什么是"君臣佐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