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千年桃源之谜在武冈破解》

千年桃源之谜在武冈破解

/黄祥明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简称陶公、桃记、诗记,下同)中的桃源,究竟在哪里?千多年争论不休,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全国多达几十处“桃源”都在争正宗属地,争论的焦点是无一处桃源与陶公笔下实景、人物、故事完全相吻合。如何解开这千年桃源之谜?其实陶渊明给了一把解谜钥匙,这把钥匙就在《桃花源诗并记》的字里行间,把记与诗分开解读,就像锁与钥匙分离,永远也解不开。把记与诗摆在一起分解,就会发现记与诗是互补关系,事在记中,答案在诗中,记与诗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这把解谜钥匙。下面我就用这把逻辑钥匙打开破解大门,将陶公笔下的桃源“实景、人物、故事”谜底逐一揭晓,让人看分明。

首先说陶公桃记是一篇实地追寻记,陶公在诗记最后一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此句白纸黑字写得明白:满怀急切的心情,就像踏着清风一样,高飞来到武陵桃源这个地方,寻吾契。这一句是《桃花源诗并记》的文眼,奠定了实地寻访基调,且确定了寻访谁的问题,说明陶渊明是记之主人,记叙的是陶渊明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故事,完全排除世上没有桃源的虚无观念之说。

二说景色记,陶公桃记开宗明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说,陶公笔下桃源,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前,就要有武陵地名,才有武陵渔人;第二,要有溪水河名,才有划船缘溪行;第三,要有称得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仙草(不是普通杂草)。第四,要有溪水出自山洞之源,才有舍船口入源内。从夹岸数百步,复行数十步定格论之,这就说明是一个规模不大,且人之听力视力所能及之源。争议桃源有的有一项,或者两项相吻合,四项基本条件完全吻合者,唯有湖南武冈武陵里(1950年改为同保村)的实景,却与陶公桃记笔景完全吻合,见下图1素描,一眼观之。这四个基本条件不是凭嘴说的,有史记为证。其一,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武陵蛮首领詹山率领几个民族4千人在都梁县武陵里(村)都梁山起义,攻占县衙门,拘执县令。孝桓帝封应奉为武陵郡太守,窦应明为将军率官军镇压詹山武陵蛮起义,恩威并举打败詹山起义军,改都梁县为武冈县,本意为朝廷官军武力打下的如冈如陵山冈,都梁山改为武冈山,县衙门府治所在儒林武陵乡境内,叫武陵城。史记佐证在桃记晋太元中前,有武冈(字通武陵)县名,有武陵城、儒林武陵乡、武陵里(村)、武陵井名称。其二,武冈县武陵城衙门府到都梁山有条小溪河流入大溪河,其长度为七里,叫七里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资水出无阳县界(今芷江县东北),经唐糺山(今城步县路山),武冈县南,谓之大溪,分都梁之所置。”这就很明确了,从雪峰山西麓芷江县东北界开始,流经城步县路山、武冈县南这一条资水支流叫大溪(武冈县母亲河),从都梁山分流出来的小溪是大溪支流,叫七里溪。在武冈当地七与溪(qi)同音,甚至在湖南范围内几乎七、溪读音不分。七里溪5里位置建了一座石拱桥叫七里溪桥,武冈县衙门府武陵城设立在此,县志记载治所在儒林武陵乡七里桥位置。这就有史佐证在北魏前,陶公写桃记前,武冈母亲河名叫大溪河,小溪河叫七里溪。其三,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落英缤纷的兰花草记载:“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荆,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此记载很明确,草名、山名、县名都叫都梁。陶公桃记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实景描记,谁都相信文豪陶公不会把路边的小狗尾巴茅草之类描记成鲜美、落英缤纷。那么什么样的芳草才值得陶公如此赞美呢?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武陵里(村)都梁山以盛产都梁兰花草进贡朝廷而定名都梁县。都梁兰花草是女人取香之物,对女人乳腺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中国有两个地方盛产都梁兰花草进贡朝廷,一是荆州武陵郡都梁县(今湖南武冈县),二是徐州安徽郡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此二县都有盛产都梁兰花草的都梁山。只有进贡朝廷的都梁兰花草才称得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比之下,陶公是粗线条的概括,而郦道元则是比较细致,明确记载为芳风藻川,兰馨远馥,绿叶紫荆的兰草,俗谓都梁兰花草。其四,溪水源头,从都梁山石洞流出,称之为源。(见下图1、图2

  图1:武陵里(村)实地实景素描。图2:水源出石山洞。

三说桃记第一号人物,桃记开篇记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不是争论桃源所能人为打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谁是陶公桃记中的第一号人物武陵渔人?那才是陶公桃记中的真实桃源。传统解释为“武陵郡渔人。”这个解释从广义上说,似乎太宽广,就像说是中国渔人,谁又能说不是?然而,把时间框在晋太元中,冠名武陵的地方,且又能行船的大溪河中,捕鱼为业,这就不是广义泛指,而是很具体了。翻阅史记查定,晋太元中,邵陵郡武冈县(武冈字通武陵,汉语如冈如陵),且有大溪河,历史时间、武陵、大溪河三位一体具备。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陶渊明太祖爷陶侃为官武冈县令,县治所衙门府叫武陵城,坐落在儒林武陵乡境内,陶侃县令为武陵井(与岳阳柳毅井、长沙白沙井齐名)立石碑至今尚存当今县城西门(见下图照片3)。也就是说武冈县的县衙门武陵城、儒林武陵乡、武陵井、武陵里(村)渔人,与桃记武陵渔人完全吻合相匹配。

      图3:武陵城西门武陵井石碑为陶侃所立。

四说桃记中的故事人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先世、邑人”是何许人?传统的解释为“躲避秦时战乱之人,携带妻与子,和同县的人来此绝境隐居。”这种无名无姓的解释,完全是离开钥匙的误解。陶公就是担心有人断章取义曲解他的本意,所以才在诗记里安放了一把补记钥匙:“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这就很明确了,不是避秦时战乱,而是躲避赢氏秦始皇乱(违背)天纪(人类生死天然规律,寻找不可能有的长生不老仙丹),避其世的是贤者方士(卢生、侯生)和邑人(长官,陶将军、邓将军)四人携妻与子,以及士兵,隐居武冈(武陵)云山。陶公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夏黄公、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四人隐居商山典故)代指隐居云山的四人(卢生、侯生、陶将军、邓将军)。“伊人自云逝”这句本意是伊人(邑人)说他们的先世隐居这(武陵云山)里。怎么证明贤者方士卢生、侯生、邑人陶将军、邓将军四人,一起隐居在武冈桃源绝境呢?这就要搬出史记佐证了。《湖南考古略》记载:“卢生、侯生,()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获,遁居黔中郡云山。”云山是雪峰山脉第三高峰,都梁山(又名武冈山、武陵山、同保山)是大云山下一个如冈如陵的小山。贤者方士卢生、侯生知道求不到长生不老仙丹妙药,害怕秦始皇杀头,逃遁躲避在黔中郡(晋代为邵陵郡)云山下都梁山武陵桃源。秦始皇对方士贤者(领头人)卢生、侯二生逃遁大怒,坑杀了463名方士,派遣陶、邓两位将军率军追赶,限期缉拿归案。卢、侯二生看到陶字、邓字帅旗飘扬在云山下武陵桃源,不跑反喜,因为按秦国法度,陶、邓将军追到云山下武陵桃源时,早已经超过期限,也是死罪。卢、侯二生便游说邑人陶、邓将军,与其四人都回去送死,不如就在武陵世外桃源苟且偷生。陶、邓将军也不想死于法度,决定与贤者方士卢、侯二生留在云山下武陵世外桃源里。正因为是隐居,不敢公开身份,又要让他们的后裔记住他们四人的来历,就在云山道上立了两块石碑:“秦人古道”代表卢、侯二生,“逃遁将军”谐音陶、邓代表二位邑人长官(见下图4、图5)。陶公桃记说的武陵渔人见到的是先世(卢、侯二生)邑人(长官,以及陶、邓长官所节制的士兵)后裔。所以陶公在诗记里质问曰:“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器外。”敢问游(游荡遁居武陵桃源)方士和邑人的后裔们,你们现在了解多少世外尘埃之事啊?由此可见,陶公诗记把桃记武陵渔人见到秦人方士、邑人后裔情况补记得一清二楚。云山四皓(卢生、侯生、陶将军、邓将军)陶公用“商山四皓”代指,《湖南考古略》有明文史记,武冈县志也有类似说明,武冈(武陵)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图4、图5:黔中郡武冈(武陵)云山“秦人古道”与“逃遁将军”石碑

五说桃记最后五个人物,一个是高尚士刘子骥,另一个是太守(吕岳),最后是寻吾契中的吾(陶渊明)与契(陶氏祖先),诗记中的契是两个人物,陶氏元祖子契和近祖陶侃。这5个人陶侃是牵线人物,需要交替综合表述,先说高尚士刘子骥,传统解释为陶渊明一个远房亲戚。那么刘子骥是陶渊明什么远亲呢?陶渊明太祖爷陶侃41岁时,才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武冈县令,在坐船沿大溪河逆流上任时,距离武冈县衙门府15里的石羊渡驿站洪水中,救起了一个10岁孤儿(父母在洪水中淹死)收为养子,因此武冈民众流传陶侃为父母官等诸多故事。小孩姓刘,是武冈县威溪河边人,陶侃给小孩取名刘威溪。陶侃去长沙、武昌任太守、荆州任刺史还带在身边,养子刘威溪长大后,陶侃给他在荆州南阳郡找到一份师爷幕僚差事,刘威溪安家南阳,刘子骥是刘威溪孙子,刘子骥父母英年早逝,为爷爷刘威溪养大,比陶渊明小10岁同辈,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年轻一代高尚士才子,曾与陶渊明一起上衡山、奉家山(雪峰山西麓)采药旅游写生,只可惜刘子骥20岁就“寻病终。”陶渊明为他惋惜再也找不到回老家武冈县威溪河的路了,埋怨他病终无缘问津祖籍而不孝,只好代替刘子骥问津祖籍拜祖。刘子骥爷爷刘威溪被陶侃县令收为养子的故事,在武冈广为流传。

第二个人物是邵陵郡太守吕岳,陶侃为武冈县令要创办第一所县学宫,需要八万贯铢钱,向郡府太守吕岳申请:“风化之本在乎人伦,人伦之正在乎设庠序(学校)。崇重庠序,教养人材,惠之渥也。故愚将置县学,所需铢钱八万贯(一千个铜钱为一贯),敢翼蠲(juān)免输课为拜。”太守吕岳不给一文钱,还把陶侃恶训一顿:“庠序教化,明德知礼,圣人之至也。然物有大小曲直,置有轻重缓急。汝为县令,然先不问政而问学,岂非舍本逐末也哉?”陶侃不得已在武冈民间筹集4万贯铢钱,缩小规模创办了武冈第一所县学宫,在景行杏坛大门前栽种双银杏,两者都载入史册(见图6)。陶侃养子刘威溪在县学宫启蒙读书,成为老一代高尚士。太守吕岳恶训一顿尚不解恨,还将陶侃撤职罢官,《晋书·陶侃列传》记载:“黄庆为吏部令史时,举荐陶侃做了武冈县令。在任期间,受到太守吕岳排挤,就(逼着陶侃)辞官归(退回),再当了个郡小中正官。”好在陶侃撤职罢官后,得到荆州刺史刘弘重用,才有陶侃升为偏将、太守、刺史、大将军、太尉、大司马后话,创建了一代历史功绩,成为东晋开国元勋。而吕岳却一生碌碌无为,名落孙山。刘子骥看不到悠然自乐的盛世桃源是因为“寻病终。”而太守吕岳则是昏官,发现不了陶侃千里马,看不到陶侃在武冈(武陵)创建路不拾遗的盛世桃源神界,自然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的世外桃源神界,为何再也找不着呢?诗记作了回答:“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意思是说,太守吕岳眼光浮躁浅薄与陶侃的淳朴执着,两者秉性格格不入,不能同朝共事,当然找不到陶侃创建的盛世桃源神界。

图6:武冈(武陵)县学宫旧址与双银杏为陶侃创立栽种载入史册

陶公诗记最后以自己结尾:“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传统的解释是陶渊明“踏着清风,高飞去寻找与之契合的朋友。”把寻吾契解释为寻找朋友,这是千年桃源之谜的祸根,因为朋友海阔天空,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是陶渊明要寻找的朋友。组词契合完全偏离了陶渊明寻吾契本意,所以找了千多年,无人能找到陶公的朋友是何许人?契(xie)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字词,本意是一个人物契,是黄帝玄孙,赐子姓,子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在商地(丘)为商族、商汤始祖。子姓分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锜氏七大分支,陶姓位列商族之首,故陶氏吾祖契也。黄帝与子契,是太祖玄孙辈关系。陶渊明与陶侃也是太祖玄孙辈关系。很明确,陶渊明元祖子契,近祖陶侃,很完整的表示“怀着急切的心情踏着清风,高飞来到武冈(武陵)桃源这个地方,寻吾契,寻找近祖陶侃为官武冈(武陵)之足迹。”这就是陶渊明寻吾契(祖先)本意,把自己的乌托邦理想王国,寄托在近祖先陶侃第一官府之地的真谛。这就具有唯一性,近祖先陶侃为官武冈、长沙、武昌、广州、荆州等地,唯独第一官府叫武陵城,且在儒林武陵乡境内,亲手立武陵井石碑,创办武冈第一所县学宫,景行杏坛大门前栽种两棵银杏树载入史册。武陵城距离武陵里(村)桃源七里,有七里溪河沿溪行,舍船口入可达。陶渊明寻吾契本意确定了,那么其他争议之桃源,有陶渊明寻吾契为官武陵之足迹吗?

综上五说,陶公桃记、诗记中的实景、地名、溪水名、人物武陵渔人、高尚士刘子骥、太守吕岳、避秦乱的先世贤者方士卢生、侯生、邑人长官陶、邓将军、吾与契之人物故事,唯有武冈(武陵)云山下武陵里桃源全部吻合,都有史记佐证。其他所谓争议桃源,无一人物故事与桃记吻合。故此,陶渊明千年武陵桃源之谜在湖南武冈破解,大白于天下。

***************************************************************

作者简介

黄祥明,男,湖南武冈人,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小说、散文百余篇,长篇小说《下派上调》,电影剧本《义杀岷王记》、电视剧《劫难之帝》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惊天大揭秘:陶渊明来过武冈?同保村暨《桃花源记》原型地?这位老作家如是说
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何处
细读《桃花源记》及《桃花源诗》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细思极恐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配图欣赏_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