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剧《深爱》完整视频收藏版——附创作谈

福建农林大学原创话剧《深爱》在第四届省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孙楷为、王浩乾获得表演一等奖,苏雅雯获得表演二等奖,王熙泽获得表演三等奖。贺敏奇获得舞美奖,周宁、朱虹获得舞美奖。马文正获得优秀编剧奖,马文正、林筱瑜获得优秀导演奖。

参加演出的园艺学院领导与编剧、导演合影留念




<<点击视频观看《深爱》完整版<<

左冲右突,走自己的路

        ——校园剧《深爱》创作体会

校园剧《深爱》的起点是农林大学“学院周”的一个演出。

为迎接建党百年,校党委要求各个学院都要做一台节目,园艺学院要做的是园艺学家、教育家李来荣教授的话剧。因为我曾经为农林大学做过校园剧《我们的严院长》,校领导希望能像当年写严家显那样,做个话剧,能树楷模,能传承,能自我教育……当初并没有想到要参加福建省大学生校园剧比赛。

园艺学院的陈清西院长和党委书记肖红新把我带到李来荣的巨幅雕像前瞻仰,向我介绍他的事迹,同时给了我一本尚未正式出版的书《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李来荣先生的后代编著的。望着塑像,我很有信心,我要写好我的第四个校园剧。(2009年《青春起跑线》,2013年《上大学》,2016年《我们的严院长》)。

没想到的是我遇到的“阻力”比以往几个戏都大。

家属爱李来荣的形象,容不得有与他们提供素材上不同的东西。学院领导既特别尊重家属,又特别强调现实意义,也就是“爱党爱国,勇攀高峰,潜心育人,奉献社会”这十六字的李来荣精神。李来荣是1908年生人,1992离世。要写他84年坎坷的人生,这里面有传奇的归国故事,有与果农兄弟的深情厚谊,有理论攻坚,有实践活动,有爱学生如爱孩子,有与妻子的生离死别,还有与美国教授的情感交流,滞留在新西兰的生活,还有文革中受到的冲击,还有76岁终于入党……故事太多了,一个校园剧最多一百分钟,怎么装得下?砍掉哪一块都不行。更有意思的是,参加农林大学“学院周”的演出必须师生同台,园艺学院已经贮备了大合唱《中国》(学院周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老师在台上)、舞蹈《青禾》(这是准备了很长时间的节目),领导指示要把这两个节目嵌入话剧当中。天哪!说“戴着镣铐跳舞”,一点不过分。为此,我与农大领导交流多次,也听取了家属所有的意见,剧本改了八大稿。边排边改,历时6个月。

在这个看似痛苦的过程中,在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中,我学习了,我进步了,我有了新的体会。

我向学院领导学习,他们遵循的是总书记的教导:“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他们弘扬李来荣精神是具有教育情怀的,也是在建党百年中具有政治意义的。学院领导们对李来荣传奇的归国故事是极高评价的,比喻李来荣是“苏武牧羊”,农业专家们对李来荣在“果树上山”、“不与粮食争地”、“红壤改造”等方面的贡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下大力气宣传李来荣的事迹,为的是让这些莘莘学子爱上自己的专业。学院领导的良苦用心,深深感染了我。

我向家属学习,她们特别较真的精神完全是李来荣的遗传。她们谙熟李来荣的所有生活过程,她们对他的爱不仅仅是亲情,还有跟他一样的博大情怀。正因为李来荣的故事是硬生生的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尊重它、敬畏它,即使存疑、重组、创造,也要小心翼翼,不做破坏性采掘和表达。家属们不是不懂艺术,她们是在艺术的“真”上跟我博弈,为的是我写出一个真实的李来荣。是希望我塑造出“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

我向同学们学习,他们都是以高分考入农林大学的,都是学霸,园艺学院的学生是比其他大学生更忙的,他们除了文化课之外,还有实践的任务,他们却能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人物的创作中,多次海选、选拔、试戏、排练,他们要不缺一堂课地参加上课的学习、复习、考试。所以吗,只能用中午吃饭时间、午休时间、晚上吃饭时间、晚上课后时间来参加排练,就连周末时间也不完全属于他们,有课!他们太热爱艺术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耽误过一堂学校的课!这个戏完完全全的用业余时间排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比专业话剧演员更理解角色,比我更懂李来荣,因为他们就是学农的。

因为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我努力地在调整自己。我曾给学校领导写信说: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你们给我“两个尊重”,我还你们一个精品。后来,我自己增加了二条:“尊重校领导的创作初心,尊重家属对人物的感受”。“两个尊重”变为“四个尊重”。

有了这“四个尊重”,我的取舍有了方向,终于在农林大学的两场演出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可是问题来了,专业的戏剧专家看了彩排后说,你这是编年体的宣传,这样写学校当然会满意,但是你写的太散了,戏还是要集中一些,围绕着一个东西来写,比如那个年代在牢房里吃柑桔,后来归国种柑桔,最后柑桔大丰收,理想实现了。还有的意见是叫我不要写与柑桔无关的事件,还有的说,最后入党那一场不一定要写。

专家的意见农林大学的领导不接受。也许他们想的是:演讲都有人看,报告都有人听。不艺术、不戏剧又怎么样?我们是“学院周”演出,本来就是宣传品,今年是建党百年,就是要宣传李来荣初心不改,76岁高龄执着要入党的事迹。

可是更大的问题来了,省教育厅、省文联下发文件,要举行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汇演。《深爱》剧组踌躇满志要参加,可是专家不看好啊!

我该怎么改?

我多次站立在农林大学的广场上望着李来荣的塑像前发呆,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天上的大阳和雨水,地下的泥土和肥料将他打成这样的外部形象:早谢的额头,智慧的眼神,刚毅的苦笑。我带很多艺术家老师一起瞻仰过,也带主演的孙楷为同学一起去给雕塑擦去飞鸟留下的脏东西。一天,我顿悟:这个雕塑立在这里再长时间也是雕塑,我应该把这个厚重的雕塑化作情深意长的艺术感动啊!

原来我是“左右为难”,后来我想“左右逢源”,最后我在“左冲右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那就是我对校园剧有新的认识。

我想起了已故的蔡怀玉老师,他在最后一次出席省剧协举办的校园剧座谈会时说:“我觉得,校园戏剧跟专业戏剧,是两种很不一样的戏剧。我们不应该拿专业戏剧的标准去要求校园戏剧,或者去改造校园戏剧。我们为什么搞校园戏剧?一是为了学习戏剧,二是为了实践戏剧,三是为了享受戏剧。它跟专业戏剧就是不一样。那什么叫校园戏剧?学生演,演学生,演给学生看,最好是在校园里面演。我再重复一遍:学生演,演学生,演给学生看,最好是在校园里面演。”

蔡怀玉老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一直在想,为何专家永远强调“戏”而不接受编年体的宣传?为何农林大学领导和家属非要坚持“面面俱到”?如果真的这么水火不相容,是不是可以在学院演一个版本,参加汇演演另一个版本?难道就没有一条中间道路可以走吗?

我开始抱怨专家了,抱怨他们在象牙塔里居高临下不接地气,抱怨他们远离生活墨守成规教条主义,抱怨他们不理解基层没有设身处地,甚至心里说“你来写写看?学校不满意,家属不满意,再艺术有什么用?”

从希望学院“两个尊重”,到抱怨专家不理解,我一直在孤立无援地探寻着。校园剧姓什么?肯定是姓“校园”,学生们爱看什么?还是爱看“戏”!终于,我在“左冲右突”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还是编年体,由一个园艺学院的学生向观众讲老院长的故事;还是有场次,有“狮头、猪肚、豹尾”,还是有戏有人物,有悬念,有冲突。大胆想象,合理虚构。还是要按照李渔先生在《闲情偶寄》里说的那样:“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这七个要素!还是这个精辟的“三字经”!

感谢农林大学领导给我一个机会,感谢省文联、省剧协的专家给了我一个舞台,原创的校园剧《深爱》,获得了优秀剧目奖,我获得了优秀编剧奖,我和我的学生林筱瑜还一起获得了优秀导演奖。

我知道获奖不能说明问题。这个矛盾似乎我已经解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剧创作者都明白了。我知道我以及热衷于校园剧的创作者们还是会一直遇到“阻力”,一直会烦恼,甚至很孤独。正所谓:戏剧是永远关注人类终极话题的问题。戏剧大师表现的都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独的人!英雄是比普通人的境界更高的人,是孤独的人。编剧也是孤独的人。

最后,感谢省剧协约我这篇《深爱》创作谈,我正好借这个机会,将创作校园剧做一个回顾和思考。

(马文正 福建省曲协副主席,一级演员,编剧)

节 目 单

(来源: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听听马老师说”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七岁进中央戏电视剧院,和胡歌演过1部电视剧之后才走红,与老公校园恋爱20年至今
9位学霸剧明星!张新成入取四所顶尖艺校,刘昊然全国第一,邓伦是现实版校园男神
葛施敏,1996年9月10日出生,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最容易被误解的十大专业(下)
中国农林类10所最牛的大学,就业前景杠杠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揭示黄瓜果实细胞增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