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刊 || 西和文学创作综述

西和文学创作综述

李春风/执笔

西和文学创作在建国初期发展缓慢,1956年的《甘肃文艺》上有一姓李的西和籍乡镇卫生院大夫发表了一篇小说,1959年正在上大学的学生王安邦(西和兴隆人)、黄英先后在《红旗手》(《飞天》杂志前身)发表小说。大跃进期间,民歌运动比较频繁,赛诗会不断,人人都能当诗人,尤其何坝的民歌与礼县“甘山歌谣”同时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西和的文学也处在萌发阶段,时任天水市文联副主席黄英创作的儿童文学故事集《九眼泉》在1982年获得全国奖,其他人的创作也正处于储备阶段。此期间,“西和书法五老”赵松林、鄢雨民、黄金鼎、赵桂林、廖志立等与“南吴(映南)北宁(文举)”时有古诗词创作唱和,后与宁世忠、赵烈夫等老师成立了仇池诗社,编辑有《仇池诗草》,何元元、方兴国等成立了“羲皇之乡文化城”,创作了大量诗词。1987年,西和县作家协会的前身西和县文学创作协会成立,西和文学创作初显繁荣景象,黄英、西宇、赵晓霞等人的小说在外多次发表,黄英出版长篇传记文学《忧满黄河》,1989年赵晓霞的短篇小说《归来时,春光正好》在《中国农民报》征文中获一等奖,著名作家刘绍棠写了评论《秤砣虽小压千斤》予以推荐;杨天斌、波眠、陇上犁的诗歌在《飞天》《诗刊》《星星》等陆续发表推出,刘晓鹏等人的小小说也多次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发表。1988年杨天斌创办了《漾水潮》报纸,1990年西和县文学创作协会成功举办了“首届仇池文学笔会”,1991年杨天斌、苗海、魏旭、陇上犁创办《星河诗报》(发行2期);1993年西和县文联成立,于2011年评选了“首届仇池文艺奖”,有力助推了西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和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静长篇小说《苍山梦》的出版填补了西和新时期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的空白,展现了解放以来西和大地民众生活的概括性面貌,在省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影响;以杨天斌为代表的散文作家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有部分作品选入中学生教材或者编入考卷,散文创作处于占据政府机关报纸副刊豆腐块的阶段,在纯文学期刊中仅仅端倪初见。另一重要现象是戏曲创作在陇南乃至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红梅的《白花曲》《北魏孝文帝》以及后来集体创作的《七月七》大型乞巧秦腔剧,或获奖或赴省内外演出,都为我县赢得了荣誉。这期间短篇小说创作相对滞后,以西宇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有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绿洲》《红柳》等期刊,但缺乏大的气象,包括缺乏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借鉴意识,由于地域原因,对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突飞猛进的西方、拉美文学,我们一开始就没有主动去接纳、借鉴学习不够,导致了短篇小说创作上出现较为遗憾的短板。

二、60后70后的西和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创作为主,因此可以将西和诗歌的发展和这一代作家诗人的创作情况一并来谈。
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西和诗人,比较全面地打开了诗歌创作的局面,在省内外赢得声誉,获得各类奖项的同时,部分诗人诗作频频登上国家级刊物,成为西部重要的诗人。
这期间较有代表性的是波眠,其先后出版诗集《黄雪地带》、《黑树上的花色》、《波眠乡村诗选》、《最好的奖品》,出版散文随笔集《夜声与花色》等,《诗前沿》说“其诗歌唱土地,摹写田园,洋溢着大自然的清新”。波眠先后获得《诗刊》优秀诗集奖,黄河文学奖(获得两次)等国内知名奖项。1998年7月出版的《黄雪地带》,对西部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给一位乡长》赢得诗坛广泛关注,获得“乡村之子”的称号。近年来,其出版的儿童诗集《最好的奖品》,又为儿童文学奉献了重要的作品,也是继《九眼泉》之后,西和儿童文学创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尽管杨天斌先生最后转为以散文创作为主,但他却是西和乃至陇南新时期以来最早在《诗刊》、《星星》发表诗作的诗人,他对西和诗歌走出去具有前瞻性的影响,为西和诗歌纵向发展,开辟出了新的空间。他在八十年代创办《漾水潮》报纸,并曾与陇上犁等共同主办《星河诗报》,带动本土诗歌作者向外突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联工作后,多年编辑《仇池》杂志,又发现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在个人创作上,其散文多次发表在《散文选刊》《读者》原创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陇上犁在中学时代就曾在《飞天》发表诗歌作品,后又在以青年性、先锋性著称的《诗歌报》月刊相继发表评论《西部的事情》《人在西部》,引起诗歌界的广泛关注,这期间,其诗歌先后在《飞天》《绿洲》《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诗潮》等发表,并出版诗集《每每有雪降临》、《尘世的幸福》;长期的坚持创作以及对于文学的热爱,使他具备了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服务者双重的身份,他曾是《星河诗报》的发起者创办人,更是新时代新媒体《西汉水文学》公众号的创办者,五年来,在生活工作之余,他大量编辑推送新人力作,成为衔接西和老中青文学创作者的一根独一无二的纽带。
魏旭、牧野、章寻均有代表性的诗歌先后在《诗刊》《飞天》《星星》等刊物发表。魏旭出版诗集《燃烧的绸缎》和《感恩与朝圣》,近些年在诗歌创作之余,还坚持写评论,有序推动西和乃至陇南诗歌的发展。牧野的诗歌还多次在台湾《葡萄园》《秋水》等诗刊发表,在网络上的点击阅读量也很大。章寻学生时代曾在《星星诗刊》《飞天》等刊物发表诗作,其作品入选《飞天》创刊50周年特刊、《灿烂星河——西北师大校友诗集》《陇南文学作品选(诗歌卷)》等多种版本,出版有诗集《向谁询问》,近些年依然坚持对于诗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诗意的追求和表达上有较为独特的认识。
胡家全、河苇鸿、董治明、田文海、魏全民等作品见于《诗刊》《中国诗歌》《诗潮》《延河》《诗选刊》《飞天》等杂志,入选有多种选本。胡家全、河苇鸿、田文海、魏全民均有诗集、散文集出版,吕敏航有随笔集出版。近些年,胡家全参与重要文学活动的策划,不仅是一个持续创作的诗人,还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河苇鸿诗歌与诗评写作俱佳,曾获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他们的诗歌创作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输出,是西和作家诗人中的中坚力量。
西和散文创作年轻作者多有涉猎,以吕敏讷、杜富桂、赵君平等人的成绩较为突出。其中吕敏讷的散文创作正在以更加开阔的形态走向全国,散文陆续在《散文》《散文海外版》《时代文学》《野草》《朔方》《飞天》《湖南文学》《散文百家》《牡丹》《延河》《散文选刊》《雪莲》《延安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发表,出版散文集《倾斜的瓦屋》《试灯与踏雪》;她逐渐摆脱个人化的书写,正在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散文之路,继2022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2023年1月有散文作品发表在纯文学期刊《散文》杂志上,是陇南作家在该期刊上新的突破。

三、年轻一代的西和文学创作者尚没有定型,这种所谓的不定型不仅说的是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体现在艺术成就的可期待性上;这其中,以李春风、张杰、王银霞、何培牧、李婷婷、王娜、赵君平、马跃军、王亚亚、乔芳芳(乔荞)、郭映辉(阿辉)、王建利、刘强强(阿冷)、何芳、邵勋、姬宜修、张玉莲(阿莲)、姬彩娟、蔚晓霞(暮行)、王丽娟、周文龙、林英、樊娟、杜娟、李芳琴、陈芳芳、卢雪杨等80后作者为主,他们中的大多数兼顾有两种及以上的文学体裁创作,部分作者出版有一种或几种作品集,文学作品频繁见于省内外期刊。这一年龄段的作者从初见端倪到有点成绩,层次相对不等,创作忽冷忽热,就个人创作来看跨度也比较大,相对其他兄弟市县的同年龄段作者,在创作成绩上并未形成较强的优势,尤其更年轻的90后、00后热爱文学的青年寥寥无几,后继乏人,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差距。
横向来看,这一差距的出现,在诗歌创作上尤为明显。西和的诗歌创作经历了60后70后的相对繁荣,在80后这一代则逐渐走向下坡路。原因是我们尚没有出现一大批自觉的写作者,没有对文学创作形成系统深入的思考,大多是抒发小情小调,当然这也与当今网络的发达、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被大量挤压这种客观原因有关。
这一群体也涌现出一些新可能的作,张杰时有诗歌散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并出版作品集多部,散文集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在文学创作之余,张杰兼顾民俗文化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两年来,张杰与董小亮先后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可喜可贺。
王银霞近年来创作稳定,持之以恒,作品发表在《江南诗》《飞天》等,出版有诗集《流水拂弦》;王丽娟、林英、樊娟、杜娟、张杰、胡伟、魏全民等七人结集出版《北斗七星诗选》诗集
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李春风,自2017年以来,先后在《都市》《飞天》《延河》《石油文学》《湖南文学》《星星》《北方作家》《作家天地》《中国校园文学》等刊发表诗歌、小说和评论,长篇悬疑小说《影子恋人》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是我县第一部以出版社公费全版权运营的长篇小说。然而在短篇小说的经营上,尚没有代表性作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后续创作略微乏力,急需要解决素材的匮乏和创作原生动力的不足,以及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等诸多问题,因而,是否能够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小说作家还需时日的磨练。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难以界定的创作者,苟琪、马海生(舒琯)、胡伟、张羽中、杨青林、王亚喜(淡雅)、董彦辉、王秀芳、赵江峰、牟明智、方娟等是属于70后的一代,目前作品多集中于市县级刊物及平台,值得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多年热爱并坚持创作的作者。另外也有一部分年龄偏小,刚刚起步的作者,或是没有进入视野的作者,以及大量的古诗词作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外生活工作的西和籍作者,以西宇、何不度、王文思、草川人、叶淑媛、庞彩芹、徐小英、胡碧波、沈文辉、张静雯、胡胡等为代表,他们中许多人已取得较大的文学成绩,为繁荣西和文学赢得了声誉。

回望过去,西和县文学创作活动步履不停。近五年来参加开展各类采风创作活动每年都在5至10次左右(其中参加宕昌官鹅沟采风创作四次,覆盖30人次;参加礼县千古寻秦、三县梁大草原、祁山堡、尖山等采风覆盖50人次;参加武都裕河、康县阳坝、文县天池、碧口,陕西青木川等地采风,覆盖30余人次,参加西和乞巧节采风活动覆盖100余人次),参加市县改稿活动平均每年两次(参加陇南市青春之约改稿会四届覆盖近50余人次,徽县金徽改稿会覆盖4人次,两当红色之旅改稿会2次覆盖近10人次),推荐加入省市级作协会员、诗歌学会会员人数不断上升(目前,全县有中国作协会员4人,省作协会员24人,市级作协、诗歌学会会员29人),成功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多次,参加著名诗人分享会多次,参加市县文学笔会不计其数。2017年在西和举办的《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暨改稿会上,西和有50余人参加改稿会,为周边县之最;同时县文联编辑出版《仇池》诗歌专号推波助澜,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伟大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我们,文学创作的繁荣有赖于前辈作家诗人的推动,也离不开新鲜血液新生面孔的加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刚刚经历了精准脱贫的决战时刻,又经历了“三年大疫”的严峻考验,我们的作家诗人应当立足于生活的大地,以更加扎实有力的笔触,书写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风貌,表现人性的闪光和善意,坚持本心,以感恩的姿态,以丰富的表达,回报这片我们赖以生存和倍感荣光的土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寻葩2022(创刊号--问初)》--“社团方阵”潇湘诗社
周七‖张执浩,李文武,陵少,马叙,图书拥百城,王更登加,叶梓
十年辛苦不寻常,淘尽黄沙始见金——陇西县作协十年创作情况综述
贴着地面飞行||张海萍
【名家专稿】 纪念诗人李老乡
地方诗志 | 陇东诗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