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好诗 | 登鸾亭山

登鸾亭山

包 苞

有瑞雾,有凤鸣。草丛中的瓦片
纹饰清晰,但它们
已是这高耸山头的一部分
而不是岁月的一部分

荆棘,总要比城砖和夯土
更经得起磨损。秋风
轻轻摇晃野山菊,满坡的野棉花
和岭头白云,在阳光下翻卷

山下人声喧嚷,掠过街衢
成群的山噪鹛不废聒噪
仿佛自有一套闲适的秘笈

林子深处,有人抱着树枝走来
一扇门,一直在花丛里等待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不缺乏的就是登临题材和历史兴叹主题的诗歌,但是在新诗中,反而这种题材和主题却并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首《登鸾亭山》,无论在题材,抑或在主题上,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诗古老传统的呼应和延续。

对很多读者而言,“鸾亭山”并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山,即便通过网络搜索,所得到的信息也并不特别丰富,所以,单就这座山而言,除了“鸾”、“亭”和“山”能引人遐想之外,视觉性信息就不多了。这对写作者而言,其挑战在于:第一,如何赋予这个题材以审美感性,第二,如何处理兴叹主题,将对历史的感叹和第一点(诗的审美感性)融合到一起。事实上,作者这两点都处理得很好,而且,他能将这两点变成一点:除了写眼前景,同时也将眼前景和历史交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手法是“现代”的。比如最后一节:“林子深处,有人抱着树枝走来/一扇门,一直在花丛里等待”,这仿佛是电影镜头。相对于整座山而言,这个镜头,等于是把山的远景,推成了清晰的“近景”。单看这个画面,没有作者的任何判断,他只是对这个“近景”进行呈现,由此,这个镜头也成为心灵的图案。这种手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技巧,而是一种诗歌观念,它体现了作者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歌认知:诗首先是审美的。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诗虽然也写历史、文化,但是它没有引入某种抽象的理性成分,没有对所写事物作过多的评判,他只是朝向一个目标:让诗歌成为诗歌。正因此,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也真正成为了“诗”而不是“非诗”。

总体而言,这种既有能力呼应古典诗歌传统,又能够以如此“现代”的方式呈现诗的纯粹的写作,在诗学上富有启发意义。这首诗立足于诗歌的审美感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诗的起点,也能让人去对新诗未来的演进作出想象。

特邀点评:李商雨

诗人简介

   

包苞,71年生人,甘肃礼县人。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甘肃省第二、三届“诗歌八骏”。2007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三届斋堂青春诗会。曾出版诗集多部。现在礼县委办公室工作。

      专家简介

李商雨,写诗,并从事诗歌研究。大学时期开始写诗,有诗作见于《诗刊》《天涯》《山花》《十月》《诗歌月刊》《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期刊及若干诗歌选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与现代:中国诗歌永远的疼痛与抚摸
《好诗歌的标准》
林莽 :读写散记(三)
余秀华的诗歌值得细心鉴赏
|一首合格的诗词是怎样炼成的
评唐德亮的诗集《苍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