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瓶梅词话》疑难俗语考辨三例

 内容提要

《金瓶梅词话》个别疑难俗语的释义至今仍存在瑕疵甚至错误,这不仅影响到读者对小说本身的阅读与理解,还影响到学者对小说的进一步研究。文章结合晋北方言对前贤时彦解释存在偏误的三条疑难俗语做了进一步的考辨,以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把握原著,同时也为大型俗语类辞书的编写提供新的依据。

(本文计9060字)

对《金瓶梅词话》词语进行释义的论文及专书词典已然很多,对其中方俗词语的释义已渐趋完善,但个别疑难俗语的释义至今仍存在瑕疵甚至错误,这不仅影响到读者对小说本身的阅读与理解,还影响到学者对小说的进一步研究。由于《金瓶梅词话》具有显著的口语化特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疑难俗语的释义在古代文献中不能找到准确答案时,应当转而从当今鲜活的方言中寻找答案。本文拟结合晋北方言对前贤时彦解释存在偏误的三条疑难俗语做进一步考辨,以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把握原著,同时也为大型俗语类辞书的编写提供新的依据。

一,偏染的白儿不上色,二,打了你一面口袋——倒过蘸来了,三,猫儿头差事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金》)第五十八回:“如今这屋里,只许人放火,不许俺每点灯。大姐听着,也不是别人。偏染的白儿不上色,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辰,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

对于其中“偏染的白儿不上色”一语的解释,就笔者所见,有以下七家: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以下简称“魏注”)释为:“意为谁有本领染白不上色?喻意是没有好办法把命运改变。'随你把万里江山舍了也成不的’,别说是舍得钱印陀罗经。'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辰,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 [14]  中册269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白典”)列为歇后语“染的白儿——不上色”,释为:“这句话疑有脱误。大意是布放到染缸里,拿出来还是白色的,歇'不上色’。比喻人想多争得一些体面却得不到。色,颜色。此处双关,暗指脸面、体面。” [3]  730 

温端政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辞典》(以下简称《歇后语》)也列有歇后语“染的白儿——不上色”,认为“色”是双关,“本指颜色,转指脸色、脸面。布放到白色染缸里,取出来是白的,好像没有染上颜色。比喻人想得到一些体面却得不到”。 [16]  450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单列了一条“染的白儿不上色”,并释为:“白布等物最易染上其他颜色。染的白儿不上色,意谓出了不该出的事情。此讥讽李瓶儿,认为她不该大清早晨要汉子请太医来给她治病。” [8]  479

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以下简称《百部》)也列了词条“染的白儿不上色”,并释为:“白布染白色,看不出。喻多此一举。” [17]  816 

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以下简称“白注”)认为“染的白儿不上色”是一条俗谚,指“把白色坯布再以白颜料染之,不上颜色。比喻有意地胡折腾,空费劳动”。 [1]  1604 

鲍延毅《<金瓶梅>语词溯源》(以下简称《溯源》)认为:“'偏染’的'偏’为情态副词,表示不顾客观情况强行做某事,与口语中'硬干’的'硬’相仿。”“偏染的白儿不上色”本来是说“条件不具备,不该染而硬染,是决然达不到预期目的的”。《金》中“以此为喻,另有所指:'咬嚼’李瓶儿为了儿子官哥儿的一点小毛病,就'轻狂百势’,'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还要为他刻经求福什么的。结果呢,'休说舍经,随你把万里江山舍了,也成不的。’——官哥儿命运不济,你李瓶儿一心想好,百般施为,也是白费”。 [4]  81-82 

以上前六家的解释中,魏注奠定了“染白不上色”的基调,白典、《歇后语》《汇释》《百部》、白注皆围绕“白布”“白色”来寻找答案,有的解释甚至想到了不合常理的“给白布染白色”,同时,错误地将“偏”字割裂出去,单列“染的白儿不上色”词条。《溯源》认识到了前六家割裂的错误,使“偏”字回归到了本来的位置,是正确的,但释“偏染”为“硬染”,仍为不明理据的猜测。

笔者通过对方言的考证认为,对“偏染的白儿不上色”一语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偏染的白儿不上色”一语中的“白儿”与白色毫无关系。此语的重心是“偏染的不上色”。

“偏染的不上色”一语,现在仍流传于晋北浑源、灵丘、应县、怀仁、大同等地的方言里,据报载,晋西北方言也有这一俗语。 [13] 原意为:染布时,为了让某块布着色更好一些,在别的布从染缸里捞出来后,将这块布留下再多染一会儿,即“偏染”,但往往是毫无效果,有时甚至还比不上先捞出来的布着色好,即“不上色”。由此引申到人际关系中指“偏爱的没有好结果”。例如在晋北浑源、灵丘、应县等地,父母、家长觉得孩子中的某一个将来会有好的前途,或者预料晚年可以得到这个孩子的特别照顾时,就刻意过分偏爱这个孩子,但当结果是这个孩子反而比不上那些没得到偏爱的孩子时,人们往往会说一句俗语:“偏染的不上色,不染的紫大红。”其字面意思是:“刻意偏染的那块布却着色不好,而没有用心去染的那块布反而颜色鲜艳”,喻指“偏爱的没有好结果”。同样的喻意,怀仁、大同等地的说法是“偏染的花儿不上色,不染的花儿紫登登”。同样,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超过常人,但最终收获不到常人家庭应有的结果时人们也会这样说。基于以上人们对生活事实的总结,在一些父母开始偏爱或溺爱孩子时,别人往往用“偏染的不上色”来劝告他们,这无疑是对未来的一个推论——现在花这么大的精力,付出这么多努力,但是将来往往不能如愿。由此可见,今晋北俗语“偏染的不上色”其意义实际相当于另一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

“偏染的白儿不上色”在《金》中的语境、用法与上述方言中“偏染的不上色”完全一致,无论是西门庆在几个妻妾中只偏爱李瓶儿一个,还是李瓶儿、西门庆溺爱官哥儿,都可以用“偏染的不上色”来评说。西门庆偏爱李瓶儿,李瓶儿“大清早辰”就“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病,但李瓶儿还是早早地死掉了;李瓶儿虽花了几十两银子为儿子印经舍经,但最终也没能保住官哥儿的性命。还真是“偏染(偏爱)的不上色(没好结果)”。

其次,此处的“白儿”当释为“帛儿”。古代文献中就有“白”通“帛”的用法,如《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孔颖达疏:“言白旆者,谓绛帛。”陈奂传疏:“白旆,《正义》本作'帛茷’。”又《管子·轻重戊》:“民被白布。”戴望校正:“白,帛假字。”如此解释“偏染的白儿不上色”一语中的“白儿”,既可使“白儿”与“染”形成动宾搭配,又可使“白”后的“儿”字有着落,而且与原著的意思也是完全吻合的。

《金》中“偏染的白儿不上色”即“偏染的帛儿不上色”,与怀仁、大同“偏染的花儿不上色”结构、用法完全一致,只不过被染的对象一个是“帛儿”,一个是“花儿”,而浑源、灵丘、应县“偏染的不上色”只是省略了“偏染”的中心语罢了。

综上所述,“偏染的白儿不上色”字面意思是'刻意多染的布帛反而不能很好地着色”,喻指“过分偏爱(或溺爱)某个人,将来往往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金》第十九回:“蒋二哥,你这回吃了橄榄灰儿——回过味儿来了。打了你一面口袋——倒过蘸来了。”又第七十二回:“李铭道:'二爹说的是。知错必改,往后知道了。’伯爵道:'打面面口袋,你这回才倒过醮来了。’”又第七十六回:“金莲道:'娘是个天,俺每是个地。娘容了俺每,俺每骨秃扠着心哩。’玉楼也打了他肩背一下,说道:'我的儿,你这回儿打你一面口袋了。’”

对于其中“打了你一面口袋——倒过蘸来了”一语的解释,魏注认为:“倒蘸”意为“水中倒影,可以自见己之形容……被沾满面粉的面口袋兜脸打过后,势必要用巾布擦拭,擦拭在巾布上的脸样,是自见其眉目了(自己看到了自己)。” [14]  上册178 

后来各家对这一句中“倒过蘸”的解释,一般都结合《金》第七十二回例子校作“倒过醮”,并且释为“醒悟、回过味儿来”等等,这是比较接近文意的。但是在“倒醮”的来源、“打了你一面口袋”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王利器《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王典”)将“一面口袋倒过醮来了”列入了难解词语待问篇。 [12]  待问篇1 

白典将“打一面口袋——倒过蘸(醮)”列入“待查”条目。 [3]  718-719 

黄霖《金瓶梅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释为:“歇后语。指将面粉口袋反转拍打,此喻回过头来看清楚了……蘸、醮与瞧谐音。” [6]  399 

《汇释》认为:“'打一面口袋’即把一袋面粉倒出去,再照口袋上拍打拍打,有倒转过来的意思。'倒过蘸’为'倒过醮’之误……'倒醮’又作'倒窖’,俗谓反刍类哺乳动物如牛、羊等的反刍现象。” [8]  146 

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以下简称《词解》)认为:“'倒过蘸’为'倒过醮’之讹,是'倒嚼、倒噍(都是反刍意)’的同音词。'面’是'麺’的俗写。” [24]  101 

傅憎享《金瓶梅隐语揭秘》(以下简称《揭秘》)认为:“面口袋是纸袋(楮袋)……'狲戴楮冠’与'沐猴而冠’皆在于突出其非人的一面:虽加冠,终非人,不是人。”又说:“'倒蘸’当为'倒醮’,又为'倒嚼’之谐音,牛驼等多胃动物'反刍’,俗曰'倒嚼’。重新咀嚼,可与'回过味儿来了’相呼应。被面口袋一击之棒喝,方始明白不是人或做了不是人之事。” [5]  37-39 

白注校“蘸”为“醮”,认为“反刍动物把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口内咀嚼,俗称倒醮(嚼)”。又说:“'打了你一面口袋’取义未详,待查。” [1]  545 

陶慕宁《金瓶梅词话校注》(以下简称“陶注”)释为:“此语言被面袋一击之后,才回过味儿来。喻被打者不是人。” [7]  211 

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以下简称《辨释》)认为:“'打一面口袋’之'一’无实义……'打面口袋倒过醮’的字面义就是'打面口袋倒过来打才能(打)尽(净)’。'醮’的字面义就是'尽’……隐指'觉’:明白……而实指'觉’即醒。” [9]  84-87 

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以下简称“翟典”)也认为是歇后语,并解释道:“蘸:为'醮’形讹。”“'醮’谐'敲’,又谐'窑’。倒:翻。打面袋时,翻过面袋敲。'倒过敲’谐'倒过窑’。意即转动。比喻人心里转过弯来了。想明白了利害关系。” [21]  182 

以上各家注释中,魏注“擦拭在巾布上的脸样”之说显得太勉强;王典列入待问,白典列入“待查”;白注仅释“倒过蘸”,而对“打了你一面口袋”存疑;《词解》则避开“打了你一面口袋”,显得十分谨慎;《辞典》释“蘸、醮”为“瞧”,“将面粉口袋反转拍打,此喻回过头来看清楚了”之说显然是一种猜测;《汇释》“'倒醮’又作'倒窖’”之说完全正确,然而功亏一篑,未能沿此走向进行正确的解释,“把一袋面粉倒出去,再照口袋上拍打拍打”的说法还是未脱《辞典》的旧说;《揭秘》探索愈深,然而“(被打者)不是人或做了不是人之事”之说与文意不符;陶注采用了《揭秘》的释义而回避了其理据;《辨释》对以上诸家多有批评,然而其给出的解释仍难以使人信服;翟典“打面袋时,翻过面袋敲”之论尽管未脱《辞典》的旧说,两次谐音也未必合理,但由“倒过窑”分析出“意即转动。比喻人心里转过弯来了。想明白了利害关系”之说已接近文意,只是未弄清其理据。

笔者认为,以上各家将“倒过蘸”校为“倒过醮”,并释“倒醮”为“动物反刍”进而引申出“醒悟、回过味儿来”的意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作为歇后语的后半句,这种解释与前半句“打一面口袋”之间难以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因而无法令人信服。

笔者考察后发现,结合现代方言的实际用例可以很好地解释《金》中的“打了你一面口袋——倒过蘸来了”。

首先,“蘸”为“醮”之误,“倒醮”为“倒窖”的记音词。尽管“醮”与“窖”古音声母有区别,但据张鸿魁研究,《金》中精组与见系细音读音已然相同, [23]  192即“醮”与“窖”同音。

“倒窖”一词,至今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依然使用。北方人用地窖储存蔬菜、粮食等,当地窖内温度过高、湿气过大或者存放物出现腐烂时,要对存放物进行清理,办法可以是在原窖内利用多余的空间将存放物挪动位置,也可以是将存放物移到旁边的空窖,这个过程叫做“倒dǎo窖”。通过“倒窖”,压在最里边或最底下的东西可以翻转出来。这说明“倒窖”需要一定的多余空间(原窖内多余的空间或另外的空窖)才能进行,如果空间不足时,以晋北浑源、灵丘和河北张家口方言为例,人们经常会说“地方太小了,倒dǎo不开窖了”,也说“倒dǎo不过窖来了”。同理,如果多件物品装在一个器皿里,要把压在底部的物品翻出来,也需要一定的多余空间,物品才能转得开,才能“倒过窖来”,即倒腾开。由此引申,一个人“死心眼儿”“一根筋儿”“认死理儿”,脑子转不过弯儿来,就好像压在器皿底部的物品不能翻转过来一样,只要别人为他提供足够的多余空间、时间或点拨他一下,他就有可能“倒过窖来”——思想转得开,回过味儿来(醒悟过来)。

其次,“打了你一面口袋”中的“打”并非“击打”义,而是“制作、制造”义。

晋北浑源、灵丘、应县方言把装粮食的“口袋”(用麻毛制成)叫做“布袋”,把过去专门织“布袋”的匠人叫做“布袋匠”。笔者之一是浑源人,儿时看到“布袋匠”到村里来织口袋时,大家都会说:“布袋匠又来哩打布袋来了。”“打布袋”就是“制作口袋”“织口袋”。据笔者调查,灵丘、应县方言也说“布袋匠打布袋”。“打”的这一意义在上述方言里还用在“打袜子、打手套、打毛衣”(用毛线织袜子、手套、毛衣)等词语中。下面是晋北浑源方言中一个关于“口袋”与“倒窖”的例子:

甲:你跟从布袋里取个扁粉粉条!

乙:上头都是圆粉粉条,扁的在底下压着哩。

甲:跟里头掏一个!

乙:我想翻出来,没地方,倒不开窖。

甲:再拿个空布袋就倒开窖了。

如果依照上文方言的用法来分析,“打了你一面口袋”就是“给你织了一条口袋”。“给你织了一条口袋”,就为你提供了“一定的多余空间”,你自己容器里压在底部、不能翻转的物品就有了足够的空间来翻转,就能“倒过窖来了”——你的脑子就能转得开,就能回过味儿来了(醒悟过来了)。

以此种意义来审视前面提到的《金》中的3个例子,不仅第十九回的歇后语“打了你一面口袋一一倒过蘸来了”可以达到前后贯通,而且《金》第七十二回“打而面口袋,你这回才倒过醮来了”及第七十六回“我的儿,你这回儿打你一面口袋了”两个例句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第七十二回例“打面面口袋”有两个“面”,《揭秘》推测可能为衍文或“两面”, [5]  39笔者认为前一个“面”当为量词,后一个“面”当与“口袋”组合为“面口袋”,指用来盛面的口袋。

《金》第二十回:“俺的小肉儿,正经使着他,死了一般懒得动弹。不知怎的,听见干猫儿头差事,钻头觅缝,干办了要去,去的那快。”又第三十七回:“妈妈子成日影儿不见,干的什么猫儿头差事?叫一遍只是不在,通不来这里走走儿,忙的你恁样儿的!”

对于其中“猫儿头差事”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不同主要源于对“猫儿头”的不同理解。就笔者目前所见,古代文献中对“猫儿头”的解释有三处:一是《元典章》:“把持官府之人处处有之……街坊人民,见其如此,遇有公事,无问大小,悉奔投嘱托关节,俗号'猫儿头’。” [20]  812二是《留青日札》:“今冬笋之已透风有毛者曰猫儿头。又言人之干事不干净者曰猫儿头,亦曰猫儿头生活。此起于元。元时,新官出京而贫者有人应付盘缠,即同去到任,就与管事,谓之猫儿头,盖言如笋之只好在土中,一出头来人不贵重也。又如猫,然其头虽似虎而人不畏也。今人呼骂达官家人亦曰猫头。” [11]  11三是清·黄汉《猫苑》:“瓯俗以讹诈财物称'猫儿头’。” [15]  543,  [21]  649 

姚灵犀《瓶外卮言》(以下简称《卮言》)、 [19]  161魏注、王典、白典、《汇释》、白注、《金瓶梅注评》 [10] (以下简称《注评》)等基本上均引前二说,《中国俗语大辞典》(以下简称《俗语》)、翟典又引第三说。王典在此基础上释为“不干净的差事”; [12]  344白典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均在此基础上释为“比喻替人干事(多指隐秘不清白的事)”; [3]  346,  [2]  1000《汇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认为:“猫儿善媚,因谓奔走逢迎的差事为猫儿头差事,例中'干猫儿头差事’,意为干献媚取宠的事”; [8]  593《百部》释为“出头露面、阿谀逢迎的事”; [17]  642陶注释为“比喻隐秘不清白的事”; [7]  220白注释为“比喻替人干的差事”; [1]  569《注评》释为“专门奔走从事逢迎、嘱托关节的差事。'猫儿头’,指专门勾结地方官府包揽词讼打通关节的豪霸恶徒”; [10]  188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释为“泛指趋走奉承的事”; [18]  1243《俗语》释为“有利可图的差事”; [15]  543翟典释为“比喻做不正经不干净之事”。 [21]  649 

以上各家的注释,基本上都未脱《元典章》与《留青日札》之说,尽管有几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释,但结论仍不能使人满意,其中《汇释》“猫儿善媚”的探索稍有创意,对《元典章》与《留青日札》之说有所突破。另外,张炳森曾针对白典之说有过商榷,他将“猫头”释为“猫头鹰”,以此来阐释“猫儿头差事”自然也就是“见不得天日、见不得人、不能公开、偷偷摸摸的差事了”。 [22] 但此说也未跳出前说的窠臼。

结合《金》用例的语境来看,第一例是潘金莲跟孟玉楼讲述春梅的事,从其称呼“俺的小肉儿”来看,口气甚是亲切。在《金》中,“小肉儿”的称呼,见于潘金莲称春梅、西门庆称孟玉楼、吴月娘称小玉,都是在说自己亲近的人,且大都是在高兴时的称呼,并无半点贬义。第二例是李瓶儿当面说自己从小的养娘冯妈妈,也是说话人在说自己亲近的人。从常理推断,没有谁会说自己亲近的人干的事是“不干净的差事、献媚取宠的事、阿谀逢迎的事、嘱托关节的差事、趋走奉承的事、有利可图的差事、不正经不干净之事”。若从《元典章》之说出发,可能得出“猫儿头”为“勾结官府的豪霸恶徒”的结论,如果把“猫儿头差事”的办事者解作“猫儿头”,《金》中的春梅与冯妈妈既不是“把持官府之人”,也不是“勾结官府的豪霸恶徒”,而且她们与此类人也毫无相似之处;如果把“猫儿头差事”的指使者解作“猫儿头”,那潘金莲说春梅为西门庆干的差事是“猫儿头差事”,岂不是有了骂西门庆是“豪霸恶徒”的嫌疑?可见,上述各家的解说都不合适。

今晋北浑源、灵丘、应县、原平、五台等地方言中都有“猫儿头营生”一语,都用来指“零碎的活儿、繁琐的小事情”。如浑源方言:

(1)他们家正经营生男人一个儿自己就做了,女人在家就剩些个猫儿头营生了。

(2)我说出街上街转转去,天每日竟每天家里猫儿头营生做也做不完,一会儿闲工夫也没有。

例(1)中的“猫儿头营生”是相对“正经营生”说的,突出“琐碎、零碎、小”,比如:花费半天或几个小时去干一件纳入议事日程的事就是“正经营生”,而擦擦桌子、扫扫地、钉个扣子等等零碎的事情就是“猫儿头营生”。例(2)中的“猫儿头营生”突出“琐碎、零碎、(繁)多”。

比较晋北方言中“猫儿头营生”与《金》中“猫儿头差事”两个俗语可知,前者是指称一般意义的“活儿”——营生,后者是侧重别人安排的“活儿”——差事,它们的修饰成分都是“猫儿头”。

依照上文方言的用法,“猫儿头营生”意思是“零碎的活儿、繁琐的小事情”,那么,《金》中的“猫儿头差事”意思就是“零碎、繁琐的小差事”。那《金》中的“猫儿头差事”是否真的指“零碎、繁琐的小差事”呢?

《金》第二十回例子中“猫儿头差事”与“正经使着”干的事相对,与浑源方言例(1)语境完全相同,是突出事情的“琐碎、零碎、小”,在《金》中具体指由西门庆安排的如“摆桌子、取酒、取菜”等“琐碎”的小差事,相对的是由潘金莲安排的“正经”的差事。至于春梅喜欢为西门庆跑腿儿干“猫儿头差事”,确实能得到好处,但并不是“猫儿头差事”本身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差事”。第三十七回中的“猫儿头差事”与浑源方言例(2)语境相似,是突出事情的“琐碎、零碎、(繁)多”,下文“忙的你恁样儿的”也为此做了注解。另外,如此解释,也与李瓶儿一贯的说话风格相一致。

因此,《金》中的“猫儿头差事”意思就是“零碎、繁琐的小差事”,与《元典章》《留青日札》及《猫苑》之说毫无关系。

据考证,方言中“猫儿头营生”之“猫儿头”来源于风箱上的“猫儿头”。

风箱亦称风匣,是过去中国农村普遍使用的炊具之一。从整体看,风箱是个长方体木匣,其活塞晋北俗称“猫儿头”,厚约几公分,四边绑扎着鸡毛。制作风箱的“猫儿头”时,需要首先将鸡毛整理成一个个的小撮儿,然后把鸡毛的根部蘸上胶粘到“猫儿头”的木架子上,再用麻绳勒紧,最终木架子上绑满鸡毛,成为密不透风的活塞。这项工作因为鸡毛的小撮儿零碎且繁多,做起来很费工时,由此,“猫儿头”就有了“琐碎、零碎、(繁)多”之意。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 

[2]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白维国.金瓶梅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鲍延毅.《金瓶梅》语词溯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5]傅憎享.金瓶梅隐语揭秘[M].天津:百化文艺出版社,1993. 

[6]黄霖.金瓶梅大辞典[M].成都:巴蜀书社,1991. 

[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陶幕宁,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8]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9]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8. 

[10]毛德彪,朱俊亭.金瓶梅注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田艺蘅.留青日札[M].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卷之三. 

[12]王利器.金瓶梅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3]王淑荣.偏染得不上色[N].山西晚报,2008-01-31(A21). 

[14]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884. 

[15]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6]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7]吴士勋,王东明.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8]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姚灵犀.瓶外卮言[M].天津:天津书局,1940. 

[20]元典章[M].北京:中国书店,1990. 

[21]翟建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22]张炳森.《金瓶梅》方言词语注商榷[J].明清小说研究.1990(Z1). 

[23]张鸿魁.金瓶梅语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24]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金瓶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李申(电脑藏书)
大同方言
中国民间方言俗语探源
《金瓶梅词话》中的方言俗语(1-5)
王鍈:跑兔子·母儿·长绊儿
趣味英语谚语、俗语,边看边学涨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