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中庸”的几点看法
推荐语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作者:yangyizhuo

来源:中财论坛

一、两种思维

  印象中,冯友兰提到中西方哲学对比时说,西方哲学是在做加法,问题想把一套理论说的很严谨,而中国哲学喜欢做减法,喜欢把道理说得更简约。西方的说法,往往是由概念,到论说,到例证,是详尽完备的一套。而我们中国哲学喜欢讲寓言,记对话。只言片语,结构上要松散自由的多了。中国思维方式倒像是在行船钓鱼。钓来上来很少,总是几个点,眼看到的钓上来那么几条。但所有的鱼都在我要钓的范围之内。

  若说两者之间的比较,各有千秋。西方多有各样的主义,我们中国多的是对老说法的“注解”。

  比如,我们这里要说的“中庸”,就有不同的注本。

二、常人的“中庸”

  现在人们对于中庸的理解,往往就是持中温和,不要偏激。速而不达,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凡事还是适可而止最好。

  那么,什么才能算是“适可”呢?

  鲁迅说,我们看到强霸的,不想去反抗。给自己找个理由就是“中庸”。

  我们平时做事情,遇到点困难了,觉得有些费力了,也就找个理由说不如“中庸”。也就是说,“差不多行了,又何必为难自己呢?”

  酒要喝微醉,花要看半开。这才是至妙的境界。

  饭吃七成饱,话只说三分,这样做人才更安全长寿些。

  世界上根本也就没有什么根本的绝对。所以,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中庸”。

  问题是,没有极处,又怎么知道哪里是中间呢?就算是折中,也需要看有两极处才好对折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通常所讲的“中”于圣人的本意也并不一样。我们只是懒了,怯了。觉得“差不多行了”,不想继续了,也就学了圣贤的口气,说自己可以“中庸”了。

  当我们说“中”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放弃了对于极致的追求。我们的“中”,其实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中”。

三、圣贤的“中庸”

  “中庸”的说法,并不是孔子本人提出来的。是他的后人及后学们提出,并推崇出来的一个说法。

  孔子这人中庸吗?我们印象中,他是个很温和的人。但那是他的处事态度,但并不代表他的行事原则。“任重而道远”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死而后已”。这种誓死不渝的极致,又哪里有半点“中庸”的样子呢?可以做到“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这种做事的态度,哪里是一个“差不多就行”的样子呢?

  把“中庸”单列成书的是宋代大贤朱熹,他也是一位仅次于孔孟的圣人。十几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到到老年,这人开院讲学不停,著书立说不停,一心想把儒门学说广布天下。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说“中”或“庸”呢?一个自以为中庸的人,怎么会想只他一家学说就是“太极”,就可以占满天下,容不得半点异响呢?

  实际上,之所以成为圣人,他肯定已经有某些方面做到了令人不可企及的极致,这时候,他也就不再“中庸”。圣人又是如何炼成的?或者也就如《中庸》中所言:“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也是中庸之类不可企及的。

四、到底何谓中庸

  我们古代圣贤的思维喜欢跳跃,总是这个概念还没有准确定义,不一会就跳出下一个。

  比如孔子讲“仁”。到底什么是仁?一本论语中,说了几十次,几乎每一次都不一样。致使后人的注解也是五花八门,也可以说“精彩纷呈”。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我们传统哲学思维的特点,总不喜欢定的死板,也就给了后世许多拓展的空间。而这些后学们也好似都在一个大概的圈子里,他们也都喜欢说自己的才是正解。这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到底什么是中庸?

  原文中一开始提到的词语叫做“中和”。解释为:蕴含不发就是中了,合理的发挥出去就是和。而后面莫名就跳出来一个“中庸”。那么中和和中庸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没有明确表示过。

  程颐解释中庸的庸是“不易”也就是不改变。

  朱熹解释“庸”是平常。

  而我们再往后,可能更多的解释为“不出色”“不必较真”,“随大流”“差不多就行”了。

  我个人认为:中庸绝不是稀松平常,随随便便差不多的意思。那样的话,儒家不会这么大张旗鼓地提出来,又反反复复认真评述推衍。这种不遗余力地提倡鼓动,本身就不是“差不多”的做法。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觉得这个说法的提出,是百家争鸣后,儒家对于自己学说的一个修正和拓展。儒家与其他各家的论战过程中,各自坚持,也相互吸取。他也看到自己学说中的一些缺陷,“中庸”应当就是与其他学派,比如道家无为的一种妥协性的,中和性的借鉴。

五、中庸的用途

  中庸,不是没道理。就算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意义,也肯定有其合理性,不然的话,也不会成为一种大众认可。

  若要我说,中庸可用。只是不能简单理解为放弃推脱。

  所谓中,应知两极。没有极力的追寻,哪里会有中允的选择呢?

庸即平常,有颗平常心,真的很重要。

风起云涌,闲庭散步。花开花落,只是平常。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yangyizhuo原创。

◎转载请联系中财文字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6)
述圣子思
儒家经典中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
张荣明: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我反感儒家,原来是正确的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