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牛

(一)
故乡位于秦岭南麓脚下,是典型的二级丘陵地,山峦相依,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分布零散,形状各异,有水田,也有旱地,一年两季作物,水稻和小麦兼之。为了耕作方便,大都离不开牛,就像农人家必备的农具一样,缺了啥都不行。
 我从小生在农村,对牛并不陌生。“大集体”的年代,生产队只讲“公”,绝对不论“私”。养猪有养猪场,养鸡有鸡场,养牛有牛场。记忆中,牛场不大,因陋就简。有公牛、有母牛,也有牛犊,在这个看似开放的小天地里,繁衍生息,承担着队里三四百亩土地的耕作。我们队里养有十几头牛,有黄牛,有水牛,黄牛居多,水牛较少,因为水牛要对付低洼阴浸水田的耕种。而夏天水牛怕晒,除了必不可少的耕作,常常要卧在水里,既避免了蚊虫叮咬,又成了骑牛戏水的“工具”。小伙伴常常骑上水牛,戏水取乐。
戏水,又叫“打水仗”。把水牛撵到池塘里,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骑在牛背上,把水当作攻击的“武器”,互相追赶,溅打水花。有时为了阻止他人,爬在牛背上,双脚飞快地拍打水面,用浪花迷住对方的方向。要是谁打赢了,其他的小伙伴们便自然地联合起来,对付那“冠军”。这时候最热闹,只见水中牛来人往,水花四溅,喊声、闹声、笑声连成一片。岸上的姑娘们则拍手鼓劲,那场面十分壮观,远比现在中了奖、加了薪要高兴。

小村摄影

在视牛如宝的年代,牛场有专人经管,谁也不敢怠慢。初夏,队长要下派割青草的任务,打成捆作为牛的“储备粮”。秋天,要安排专人凉晒稻草,搭成垛子准备过冬。牛场管理员往往是有责任心的老农,因为他们的精心照料,牛个个都长得膘肥体壮。
有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年的春秋两季,牛披星戴月,起得比鸡早,歇得比狗晚。它不仅要拉犁耕地,还要拉车拉碾。牛是通人性的,干起活来从不耍滑头,上了套就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从不停歇。牛的命运就是如此,风雨晨昏,耕耘阡陌,一季下来,用不着减肥,就瘦下来了。队长朴实厚道,对牛也一样,生怕受了吃亏。农忙时节会安排磨点豆浆为牛补给营养。曾有人戏言,牛落在我们队里都享福了。多年以后,还有人为此引以为豪。
牛是乡亲们的“宝贝”,但依然难逃生老病死的宿命。有一年,生产队的一头老黄牛由于年龄过大,便应了那句俗话:“老牛老马过一冬,最怕二月里摆条风”。在一个暗淡的黄昏,最终未能跨过这个“坎”,让乡亲们伤心不已,有的甚至还落了泪。那时,尽管生活困难,肚里缺油水,但谁也不忍心杀了吃肉。经反复讨论,有人出主意,才请邻村一屠夫帮忙,让我第一次见识了“疱丁解牛”。但我分明感到,乡亲们并没有因分得牛肉而高兴,这可能更多的包含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在里面吧。
(二)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牛场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积攒肥料,供生产队根据节令使用,以提高粮食的产量。然而,就在父亲刚当上队长那年,邻村便找上门,要求把牛场积攒半年的圈粪赔给人家。原因很简单,邻村的苕芽丢了一大片,看庄稼的人寻蛛丝马迹,找到了我们第六生产队。
“大集体”的年代,大都不考虑种苕芽,因为种了苕芽要耽搁一季庄稼,因而,种苕芽的并不多,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不管怎么说,既然东西丢了,就得设法挽回损失,但在人人都苦思冥想解决温饱的年代,赔钱自然是不可能的,只有赔肥料这一条途径了。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正在读小学,由于过于贪玩,太阳快落坡了,小伙伴们都没有寻到猪草,于是,我们一合计,便一人偷了一筐子苕芽。当时人多,连偷带踏,一亩多苕芽遭了殃。谁料,在沿途留下了“证据”。

然而,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大都重感情讲情面。刚开始,邻村的社员代表跳的八丈高,但由于领头的是我父亲的徒弟,碍于面情,不了了之。而在功利的时代,就没这么简单了。如果没有个满意的“交待”,对方怎么也不会罢休,难怪我们都永难相忘满满的乡情。不过,至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没有躲过被家长教训的“关口”,这也成了我幼小心灵的警示之作,以至于代代相传,干干净净做事。
牛粪自然是个宝。但牛不自私,并非都要把粪拉在厩里,它在吃草的同时,会随意拉在供给它的草地里,让草地变得更加肥沃,这也算是它对吃过草的地方的补偿吧。
(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集体”被体制催散,队里的牛场随之解体,牛也被分到各家各户了。我家六七口人,属于小户,几家人才能分到一头牛。农忙了就耕田耙地,农闲了得轮留放牛,这时,我才真正与牛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初见老牛的时候,是一个银光铺满大地的傍晚。老牛卸了沉重的套,安静地在牛圈里吃草,嘴巴一张一合,吃得津津有味,一副满意的样子。由于有父亲在身旁给牛添草,我好奇地摸了一摸老牛,它却毫不在意,极像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从此,见了老牛,我不再胆怯。天长日久,像父亲一样,把它视为了朋友。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荒坡、荒滩随处可见,在假期里,我做了真正意义上的放牛娃。每天清晨,我的任务是把牛撵到老地方——王坡、大坡地,惬意地找一片青草茂盛的地域,把牛绳缠在它的角上,任它自由地去吃。我便在草丛里扑蚂蚱,找光溜溜的鹅卵石,或者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无忧无虑地晒太阳,瞌睡了,可以闭上眼睛打个盹,甚至做一个甜甜的梦。而更多的时候,是和小朋友玩着“斗鸡”、踢毽子、打沙包、老鹰抓小鸡、打陀螺、粘蜻蜓、“公公围和尚”等游戏。虽然游戏简单,但在那个年代,欢笑声此起彼伏,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牛不嫌草,顺茬慢嚼。偶尔有燕子落在牛脊背上,误以为春天生长出来的一株小柳树,使我比许多人的人生里多出了奇异的思考,甚至还有诗和远方。闲暇时,我会梳它身上的虱子,像清理着大地,让尘世更加洁净。我还会大声朗诵着童谣,牛好奇地抬起头,专心致志地听。牛并不愚钝,哞哞叫两声,像是告诉我,它也明白了。世界真是奇妙,社会充满了和谐。
太阳慢慢落坡了,光线已经暗淡。牛肚子吃的鼓鼓的,就陪我们一起回家,自然少不了家长的表扬,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对于放牛,晴天固然好,但下雨也不例外。为了防止路滑摔跤,我戴上斗笠,骑在牛背上,翻着小人书,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有时,我想,这哪是我在放牛,是牛在放我啊。或许,这就是“老马识途”吧。
时光易逝,却温暖人心。在这段时间里,我无忧无虑十分快活,也感到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丝毫没有现在的孩子为一大堆作业而烦恼。陪伴我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天空中纯洁的蓝天白云,还有一头温顺的老牛,而这一代同龄人不知又作何感想。
(四)
兴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在我刚刚成家后,父母不像城里人那样娇惯我,让我们“另起锅灶”,这是乡下人的普遍现象,我照样能够理解,主动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那是一个深秋,水稻早已收割,开始要种小麦,我像放牛一样,扛上犁头去犁田。虽然是我第一次犁田,但看惯了使牛打耙,自以为没啥问题。我把弯木牛轭往牛肩上一套,系好一根横木(俗称跑杆子)两端的拉绳,“驾”的一声,牛刚把脊梁挺直,准备用劲前行,犁头却在地面打咣,像滑冰似的,怎么也不往土里钻。我恨牛不听使唤,用手中的鞭子抽打,“较量”了一番,我和牛都累的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歇气。
时值黄昏,红云飞渡,映红天际,可哪有心思欣赏这夕阳无限好的美景,而是憋了一肚子闷气。正巧本村王伯路过,便敬烟说出了原委。俗话说:姜是老的辣。王伯噗嗤一笑,说横木应该绑在上面,而我绑在了下面,这一正一反,弄的让人啼笑皆非。
这让我想起了父亲。无论是山坡,还是平地,他都能把牛训练的规规矩矩,叫它往东就往东,叫它往西就往西,决不走错半步,更不会走“茬道”,它耕出一轮黄色的土层,如墙倒屋倾一样顺着犁头一边低处歪去,远远望去,像拉直的一条线,像作家笔下的诗行,泛着墨的芳香。父亲是有名的犁地好把式,再不规则,再小的地块,他仔细地端详一番,心中便绘就了“作战图”,犁到边界,也没有死角,难怪都说父亲犁地犁出了经验。
父亲像呵护我们一样,对牛也温顺有加。犁地的时候,尽管手里拿着鞭子,但最多是扬起来在空中晃一下,就像演员手中的道具,却从不真打牛。“犁——沟——”,随着父亲拖得老长的吆喝声,牛边犁边扇着耳朵作回应,这种默契甚至胜过了和牛对话。因为牛懂得父亲的用意,父亲也体谅牛的辛苦,这种互相包容和理解,超过了人与任何动物的感情。
然而,人类往往过于自信,却忽视了对生活的考究。比如我自身缺乏犁田的技巧,却一味地错怪了黄牛,让它遭受了皮肉之痛。

小村摄影

牛不会说话,也不会辩解,即使把它冤枉了,都不愿表露出来,从不唉声叹气,也不说这疼那疼。它们不擅长诉苦,也不愿诉苦,却懂得“理解万岁”,依然忠实于它的主人。这件事过去几十年了,我心里像堵了一千条江的奔腾,一千座山的风雨,充满了无尽的愧疚。
我常常想:人是高级动物,正因为人的精明能干,在处处充满了小聪明的城市里,好多人自以为是,有好处有成绩,便拼命往自己怀里搂,有过错有失误,便千方百计往别人头上扣,简直还不如一头牲口一头牛,这完全背离了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初衷。
(五)
“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不久,我离开故乡进了城。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但那些与牛有关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常常怀念在故乡度过的无拘无束的放牛娃生涯,更怀念曾经和我们朝夕相伴的那一头牛。
今年夏天,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里已经今非昔比,许多破旧的老房子都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房。村里年轻人和男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家守着寂寞苦焦的日子。再仔细看看,发现村里的牛栏几乎不见了,一问才知道,如今的乡村,大部分人家都不养牛了,因为现在耕地播种拉车这些活,都已经让那些轰鸣喧闹的铁牛代替了。因此,村子里的耕牛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时值黄昏,伫立在山巅,眺望着故乡,远方山梁朦胧的弧线,极像和父亲一样弓着腰的那头牛,不由让我想起了乡下的那段时光。是啊!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牛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它的一生在沉默中逐渐成长,在沉默中耕地推磨,在沉默中慢慢老去,却从来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和奉献。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它明明知道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却用自己顽强的脊梁,把荒滩、荒坡变成了“粮仓”,尽量满足着农人的愿望。平日里,既然被冤枉了,也丝毫没有怨言,不像驴一样多嘴绕舌,受一丁点委屈,就连哭带喊。在它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用眼神跟同伴们默默地交流一下,就像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老黄牛”,虽然只是三个字,却概括出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内涵。我想,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比方再贴切不过了。倘若我们人人多一份“老黄牛”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我们的国家强胜了,在世界上才会真正“牛”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石山上望故乡(节选)
梦中的老屋唱着歌
故乡的水牛
亲亲家人· 父亲
铧口·水牛·父亲
做个放牛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