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评论】刘高潮 | 屈原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文化高度

屈原诗歌的爱国情怀

和文化高度

刘高潮

屈原,是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每年追忆的先祖,是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怀念吟诵的巨擘,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文化的旗手和伟大精神的脊梁。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第一个真正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勇士。

一、诗人的美政经历和不朽诗章

屈原(约公元前340277年),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籍贯湖北秭归。年轻时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丞相),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屈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超人的才能。他生活在社会变革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年代,怀有远大政治抱负,十分自负的想为楚王做一个治国理政的实干家,使楚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诗人把这些在诗篇中统称为“美政”。在主政前期,他豪情满怀,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但正当他全身心的起草宪令之际,反对派的旧贵族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这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改制,污蔑屈原恃才矜功,泄露机密。怀王不察,遂疏屈原。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空许商于之地六百里,尽使外交离间策略,使楚与齐断交。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盛怒发兵攻秦,先后皆大败。在丧师失地,韩魏复兵攻楚的危难关头,怀王不得已又召屈原使齐恢复邦交。局势虽暂时稳定下来,可启用屈原的政治主张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一直受他们的谗言和排挤,内部斗争一直没有罢休。而怀王昏庸懦怯,又为这群小人所包围,终于倾向于走亲秦路线。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襄王继位后,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谮毁屈原,襄王怒而迁屈于江南。诗人在长期流放中悲愤填膺,忧心国事,时刻想着国家的安危和命运。在极度的忧国忧民情思中,他写下了许多饱含深情、抒发忧愤的悲壮诗篇,深刻揭露了群小雍君误国,犯上作乱的罪恶行径,在极度的悲愤中自投汨罗江为国殉身。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披肝沥胆,殚精竭智,企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群小”把国家引上“幽昧、险隘”的危境,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诗人的一生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英勇斗争的一生,也是为国为民、为真理英勇献身的一生。他的悲愤的歌唱,字字句句都倾泻了悲壮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因此他被树为中华民族的爱国英雄和文化旗手,则当之无愧!

屈原虽壮怀激烈,投江殉道,可留下了极其经典的光辉诗篇。

据《汉书·艺文志》记共25篇,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记分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大招》的作者王逸不能明断。《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原作,而王逸却认为是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就不一致。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25篇,那是很不妥的。屈原的诗歌在历代伟大诗人中,虽作品不是太多,可篇篇奇趣无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高洁人格,是诗人美政思想和高尚情怀的集中体现,是诗人灵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灿若星光的不朽诗篇。

二、诗人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屈原之所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圣贤和爱国主义诗人,其圣贤之处,首先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挚烈的爱国情怀。在他身上,体现着至高无上的国家意志,凝聚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着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至上。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迂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却遭遇到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善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丧失清醒,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迂,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煞费苦心,心机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强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为秦所吃。屈原贵在心系国家,视秦为强敌,却忽视了小人的力量,最终屈原惨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楚秦之战实质上是屈张之争,屈死楚灭,张狂而秦胜。尽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历史的篇章总是飞扬着流畅与滞涩的墨迹,正邪不分,忠奸难辨的故事时常发生,让人嗟叹。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的征战其实都是统一战争,是诸多帝国梦在灰飞烟灭与推倒重末。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深知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和痛彻得多。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一切幻灭之后,他最后一跃投江,也是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的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怒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之织。即使屡遭离间,屡遭陷害而被疏远流放,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得幡然醒悟和召回。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君,像春秋时期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即使对昏聩的新主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屈原的忠君情节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他明知这样必会能犯贵族集团的利益,但仍“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诺揭。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

三是坚持真理。真理贵在发现,难在坚持。发现真理需要大智慧,坚持真理则需要大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他的倡导法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他推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成才的故事为例,说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这一人才兴国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先进性和开拓性的。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屈原面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污秽深意痛绝,敢于大胆指责楚国政治的失误,史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进而胆敢指责楚怀王,抨击楚襄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魄!坚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治国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犹未悔”。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勇士,义无反顾。诗人的浩然正气,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斗争、为真理而献身的义士,已经成了屈原精神的伟大化身和写照。

四是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冷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心灵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爱命不迂,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等精美诗句,则是其表里如一,坚贞不屈品格的真实写照。“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诗句,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时刻保持慎独与清醒的秉持个性。“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诗句,表达了其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则表达了他对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黑恶势力的势不两立凛然秉性。这种高尚情怀和高洁秉性,也是屈原精神的鲜明写照。

三、诗人作品的文化高度和文学地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章,耸立起中国文学雄奇的巅峰。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离骚》被公认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篇幅最长、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再次被国王放逐,已经到了救国无望无路的地步。而他魂牵梦绕的楚国也由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被折腾到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铸到这篇感人肺腑的诗歌。《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晰完整的表现,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奋斗。全诗可分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室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竭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尽谗言,失信放逐了他;他为美政苦心培育的人也因利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制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败反动势力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是诗人并没有被沉重的打击和情感所压倒,也绝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义无反顾,不屈不挠。这二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放弃了明哲保身的消极逃避,仍在苦苦探索实现理想的途径。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迂。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明示出路。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诗人通过一系列浪漫的虚构境界,否定了他爱国热情和实现理想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可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道。《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战斗精神;表现了其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挚深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与时俱进、矢志进取、憎恨腐朽的辉洁人格。它虽是一首抒情长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虽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杰作,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是我国古典文学当之无愧的伟大而深远的经典诗篇。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具有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诗人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即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问道、借古喻今、叩问现实,充满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天问》仍用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且参次错落,灵活多变;大胆泼辣,荡气回肠,丝毫不觉的单调,颇具诗人的仰天气势的探索精神。

《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各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礼赞。他们庄严富丽的情调,与《诗经》的颂诗相近,但比颂诗生动活泼而有情致。《九歌》又有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描写,这是原始宗教“人神杂糅”的一种遗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就是十分优秀的恋歌。诗中极写女主人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大司命》、《少司命》和《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秋,或写同游九河,日暮忘归的快乐,都是很优秀的抒情诗。《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全诗概括而又生动地描写了战斗的经过,刻划出卫国壮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并加以热烈的礼赞。《国殇》风格刚健悲壮,语言炽烈,声调激越,与内容和谐统一,是《九歌》中风格独特的一首。《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多数诗篇韵味携永,语言精美,深切感人,有不少片段为后人所传诵。

《九章》强烈的政治性和抒情性与《离骚》基本一致。诗人眼看着祖国的命运就要被奸人所断送,心情愈来愈不平静,所以在诗篇中表现出的情感比《离骚》还要强些。但《九章》中幻想夸张的手法比较少,主要是使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吟咏的手法来表现奔放的激情,因之比《离骚》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如《哀郢》、《渡江》、《怀沙》等篇都是纪实之辞,诗人放逐生活历历可见,真切感人。《九章》的语言十分华美,形式上散而不乱,跌宕有序,极富表现力,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份完美的融合,情感表现的非常炽烈。

《招魂》也是一篇奇文,是屈放逐于江南时期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全文以中间巫阳招魂词为主体,前有叙文,后有乱辞。招魂辞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些”和“兮”都是楚国的方言,而用“些”字又是楚国禁咒语的旧习。诗人正是把民间流行的习惯语言引入自己的创作中。招魂本是楚国当时的巫风。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这与“离骚”的上下求索,眷恋故乡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招魂》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铺写手法对后来汉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屈原以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首先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千百年来,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投江殉道的悲剧英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决心中,我们看到了伟大诗人精神的再现;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中,我们也看到了伟大诗人精神的再现。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封建士大夫和伟大的文学家及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遭迂与其相似的贾谊,写出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伟大诗人的由哀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感慨。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忠实信徒,他不仅在伟大的《史记》中为屈原树碑立传,极力颂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鞭策自己,以完成宏伟巨著《史记》的写作。另外还有不少人离馋忧国,以“悼骚”、“感骚”为题来作赋著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屈原的精神。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文人骚客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浦都非常敬仰屈原之为人和才华。作为唐代的诗仙,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的“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也完全秉承屈原精神,诗歌也是努力向先贤学习,“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足以表达了诗圣的志向。在古代不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中,都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响。就连我市已故的著名文史专家樊军也是屈原的忠实信徒和粉丝,他生前所著的《屈赋六论》在全国也是研究屈原诗歌的颇有影响的专集。

不仅如此,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富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前人早已指出。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的咏史,咏怀,感迂的诗篇,都是直接受了屈原这种诗风的启发和影响。至于《离骚》.《招魂》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更大了。象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就很受屈原作品的影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受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极力推崇楚辞。楚辞影响的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之义和浪漫之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屈原所创造的文化高度,几乎达到了我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难怪后世有人惊叹:《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这天,大江南北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人中刚强的代表,孔子则是柔和的代表,屈原的刚和孔子的柔,都是民族的骨骼,都是民族的性格,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巨雕和英雄史诗。屈原以死抗争,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之起一尊令人仰望的精神和文化丰碑!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屈原《楚辞》里流不断的香草美人与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赏析???《九章》橘颂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酸甜苦辣自由放歌——《诗经》
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