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书法还有未来···

文/裴满意

   回顾历史,港台60年代便兴起现代书法的探索,而大陆则需要到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掀起现代书法创作、展示与研究的浪潮。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如王镛、邱振中、沃兴华、曾翔、胡抗美、白砥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亦或是对书法的认知上,都大大拓展了传统书法的研究与创作范畴,但是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遭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大多数都在模仿日本各个流派的现代书法。不管是创作技法,还是创作风格、审美风尚等,都难以逾越以手岛右卿、井上有一等为代表的日本现代书法。

魏立刚作品


魏立刚作品


       此外,现代书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另一大困境就在于后继无人。这个困境不仅仅日本存在,中国现代书法也是如此。日本随着井上有一等大师的逝去,几乎无后来者接上,现代书法在日本也日益凋零。中国虽从事现代书法的人不少,但是年轻人少有独特的创造,依然是那几个早期代表在发挥余热,但由于他们深受传统书法的教育,依然时刻流露出对传统书法的迷恋,故此现代书法做得并不彻底,整个知识结构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再则,现代书法的社团组织与学术研究也日渐衰落,乃至处于停滞状态。例如1985年成立的“中国现代书画学会”,组织举办了“现代书法首展”,此后则不太活跃,进入21世纪,学会日渐衰落,成立了几十年未见换届;1994年成立的“江苏现代书画研究会”,在苦苦挣扎五年后,即在1999年宣布解体;1998年成立的“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在早期的时候,举办了诸如“巴蜀点兵——99成都20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暨研讨会”、“中国现代书法20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正如刘灿铭在《中国现代书法史》当中所判断的:“由于该学会处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南京,再加上东南大学内部机构及领导的不断变化,总体上未能起到全国性组织的作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此外,类似的组织机构还有“鱼凫村国际现代书法中心”,以及“东南大学现代书画研究所”等等,在2005年之后,也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涛作品
杨涛作品

   学术研究方面,也遭遇着类似的时代命运。如1992年宣布成立的广西《现代书法》杂志,2001年也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停刊,仅出版了48期;2003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办的《现代书法研究》报纸,早期比较活跃,发表了不少具有探索性的文章,但是2005年之后,也少有发声。其他诸如《十方书道》、《汉字艺术》、《书法研究》、《美术观察》等虽也有现代书法的学术性文章,但并非专门的现代书法研究阵地,其影响力自是弱了不少。




一了作品
一了作品


       在个人研究专著方面,古干的《现代书法构成》、濮列平《中国现代派书法赏析》、刘宗超的《中国书法现代史》、王南溟的《理解现代书法》、张强的《现代书法学综论》、洛齐《书法主义宣言》、张渝与沈珉合著的《书法主义》、邱振中的《神居何所》、沃兴华的《形势衍》、朱其的《重审水墨的现代性》等著作可圈可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更多的是论文集结,且彼此之间旧的案例重复较多,对于最新出现的现代书法与前卫书写动态研究较少,且缺乏共识性的学术概念,相互打通,从整体上看现代书法演进脉络的专著,以及具有自我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不多。再如文备、张强主编的《现代书法十周年文献汇编》;文备、苏金成主编的《中国现代书法2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王冬龄主编的《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洛齐主编的《书法主义文献丛书》等,也大多是旧事重提,旧文重刊,讨论范畴也大多是早年现代书法少数代表,新人新貌极少。

   
汪为新作品
汪为新作品

       目前稍有活力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现代书法档案搜索整理小组,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等,其它高校专门类的现代书法研究机构与学科教育很少,只是偶尔穿插现代书法的讲座,但也零散得很,缺乏系统性的学科教育与普及。




黄渊青作品
黄渊青作品(局部)



       由此可见,现代书法不管是创作,学术研究,还是教育等,都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绝大多数是靠着以前的历史成就与历史机遇所积攒的“名气”强撑着现代书法的“颜面”。要不处于自我历史抬高,自我肯定与陶醉的状态;要不处于自我娱乐状态,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要不处于占山为王,师徒自嗨,成为江湖霸主,学术“权威”;要不玩当代艺术形式主义、观念艺术,其问题在作品质量不高,艺术性不强;但更多的现代书法的早期探索者,是处于自我重复、自我复制的魔咒之中,他们或作茧自缚,或停滞不前,缺乏一种永远的前卫精神,至于那些泥古不化的传统书法“复制”者,伪“二王”的看门人,亦或是各大官方展览体“活动家”,只会抄唐诗宋词的工匠,未来的意义就更不大了。



西龙开元作品
西龙开元作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书法,亦或是流行书风之后,当下的书法,如果还有未来的话,它的未来性与可能性到底在哪里?



吴从容作品



吴从容作品
      为此我曾写有《迂回式进入:走出书法“困境”的四个维度》[2]
      今把主要结论申诉如下:

      首先 是书写者本人要做出改变,特别是其个体观念转变、感觉系统的唤醒、知识结构的更新、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联动,需要进一步的激发出来,如此才能突破传统,升华创作思想。这是书写者,应对传统文化结构瓦解的社会现实,以及适应艺术本体时代变更的当代语境,书写者文化功能与社会角色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时代使然,不是个人的力量能抵抗的。


姜华作品
姜华作品

       其次,则是对书写本体的多元探索。传统的书法创作,往往停留在笔墨、章法、形势与气韵等的探讨上,而忽视了更为本质性的“写”与“书写”的潜能。殊不知,由“写”而延展出的“书写”与“书写艺术”才能上升到“线条”(点画)的亲身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与文化境界。也才能经由身体的感觉系统,而达到艺术的精密、幽微与渊深。故此,从书写的本体来理解书法,即可扭转我们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与观看之道,也即回到大的视觉文化层面、诗学的目光上来诠释书法的多样性与整体性。


丹玄作品


丹玄作品




      书写不是简单的笔迹变化,而是身体姿势与肌动程序(motor program)相联系的感觉系统“波动”,它是身心与纸张、空间乃至环境往返互动后的多重凝聚,它有环境的自然逻辑,也有情感的心性逻辑,从而共同构成一个书写与书写者生命的潜能(Potentialities,阿甘本哲学语境下的潜能)世界。

      书写也不是一个静止状态,而是书写语法的情景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其最核心的是它高质量的动觉机制,也是书写最诗性的生动叙事。因为只有在动觉机制里,才能看出一个人书写最微妙地变化,它包括线条的质量、点画的灵动、审美的呈现,等等。



陈量作品
陈量作品
      
       中国的书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要被常见的几种字体如真草隶篆,如或是成熟后的汉字系统,而遮蔽了书写的多样性。历史上还有鸟书、虫书、殳书、云书等尚有数十种书体,都没有被当下性的转化出来。再比如,道家符篆、琴谱减字、西夏文、契丹文、水族的文字、壮族文字、印度的阿萨姆符号、阿育王法敕文等等,以及非东方性的文字、符号系统,也可以放在书写中去。再如上古陶器陶文、石器时代岩画符号,等等,都是可作为书写的视觉资源,其潜能要远比传统的碑帖视觉资源要大得多。故此,书写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要用世界的眼光来,放开心态发展、创造具有当下价值的新的书写艺术。

      再则,书写方式与工具的升级、改造乃至变革。书写工具是书写的核心要素之一,工具也一直是书法审美与风格变化的重要载体。



张目达作品
张目达作品
      今天,我们之所以写不出王字“原汁原味”的魏晋风韵,与工具、书写姿势,等等,都有联系,而不是简单的笔墨上“像”不“像”的问题。工具的变革,也是技术的变革,是时代变化的痕迹,也是文化基因的“第三持存”( The thirdRetention),更是艺术创作与风格转化的重要方法。



圆池(徐畅)作品


圆池(徐畅)作品


       最后,是呈现环境与流通机制的改变。今天的艺术,已经远远不是书写本体的问题,还涉及到书写的展示、策展与流通、市场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同样一件作品,不同的呈现语境与展示方法,会有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这需要有极高的审美与变通能力,因为流通的屏幕化与展览的体量化,已经与传统文人书房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特别是身体运动、音乐剧场、巫术、仪式、社交媒体、大型美术馆、画廊等在地化场景,已经大大的在视觉层面拓展了书写的空间美学。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新的变化,新的未来。

涂庆华作品


涂庆华作品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而要解开这一系列的难题,又不得不全面而客观的审视当下书法创作者的真实境况。我们到底在干什么,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相比,在宏观上我们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在微观上某些具体的领域,我们的研究、创作到了什么程度,掘进到哪些层面,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我们在书法的文化构建上到底有什么创获?

姚兴文作品

姚兴文作品
       文中以上书写者,都是现代书法,亦或是流行书风之后,新出现的具有代表性与未来性的艺术家。有的从传统书法出发;有的从书写本体出发,延展到书写艺术;有的从民间艺术中进行当代转化;也有的从观念艺术,亦或是当代艺术其他艺术形式中进行新的创造,都是可供参考与研究的对象。

      毋庸置疑,本人的观察是很局限的,是充满个人的审美偏好的,也许还有“高人”我没有看到,还在潜伏当中。

      总之,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激起更多诸如此类,有意思、有价值的文化艺术话题,听到各个层面主客体不同的声音,发现更多具有前卫精神的书写者,在我看来,艺术与思考,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让我们一起走出唯一真理观,敞开心扉,平等的自由交流,自我表达。







注释
[1] 刘灿铭:《中国现代书法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69 页。
[2] 裴满意:《迂回式进入:走出书法“困境”的四个维度》,见网址:
https://artand.cn/article/3RJ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的书法家是廉价的
张森:会古融今 卓尔不群
"书者,心画也",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国粹艺术名家——申振刚
言恭达||主体身心的在场与超越——论中国书法本体的起源(四)
趣谈书法作品的印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