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高才:低调的托尔斯泰,百年后留下小小的草丘

导读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崇拜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以希腊诗人荷马自况的托尔斯泰,几乎是所有现实主义作家无法逾越的高峰,也可说是史诗的创造者,他的作品往往如《奥德赛》般奇异,却又和海明威的作品一样亲切,陌生又熟悉的结合;而在各种独特角色的形塑与深广的戏剧效应上,托尔斯泰的作品又深具浓厚的莎士比亚风格……

裴高才凭吊托尔斯泰草丘

       笔者还曾拜读过罗曼.罗兰著名的“三大传“之《托尔斯泰传》。同时,于盛夏时节,会同谢克强、陈应松等作家一行,乘兴前往托尔斯泰庄园朝圣,感到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大文豪,也是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又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更是一位低调平常人——他百年之后,没有坟头,只有一丛草丘。有诗为证:

  一个小小的草丘, 

  竟是一个文坛泰斗的归宿! 

  他奉献给人类的著述, 

  多得汗牛充栋, 

  索取的却是一丛草绿。

罗曼罗兰著-托尔斯泰传

       在莫斯科,我们欣赏了“大剧院”剧团演出的“最忠实于柴可夫斯基原创音乐精神的版本”《天鹅湖》之后,大有“子在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在圣彼得堡,我们又目睹了张扬的彼得大帝和命运多桀的“俄罗斯诗圣”普希金。最后一个心愿前往图拉,探寻托尔斯泰心路历程之谜。

“绿色”陋室

  7月10日上午,我们湖北作家代表团一行11人刚刚下了火车,又乘上了从莫斯科前往托尔斯泰庄园(即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的巴士。一路上,公路两旁出现了连绵起伏的大森林和草甸,使我们亲身体验了莫斯科郊外最诱人的地方。比起同是车水马龙的火炉城武汉,莫斯科的空气却异常湿润清新。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个环绕全城的绿化带!极目所见,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的绚丽图画,与市区内随处可见的、同样是色彩缤纷的东正教堂的洋葱头式屋顶相比,又是另一种赏心悦目。 

  托尔斯泰庄园位于莫斯科南端的图拉市,我们穿过图拉的列宁大街,领略了这个从16世纪起就是拱卫莫斯科的要塞石头城堡的岁月沧桑--从17世纪起,图拉即成为俄罗斯的炼铁基地,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在这里建起俄罗斯第一家兵工厂。这与当时生活在图拉的老托尔斯泰,锲而不舍地宣扬着他反对沙皇的战争、反对暴力的观点,形成了绝妙的反差!

裴高才在托尔斯泰马厩旧址

    在图拉市郊西南六公里处,就是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托尔斯泰庄园。我原以为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世袭贵族——其祖先在彼得大帝时代当过外交官,祖父是喀山省长,且娶有钱的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为妻,这座庄园就是其妻的陪嫁,托尔斯泰于1828年生于此庄园。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他的庄园一定是雕塑林立,别墅豪华气派,纪念馆规模宏大。因为我们刚刚在圣彼得堡看到了张扬的彼得,圣城到处是彼得大帝和普希金的标志性建筑。

 可是,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谒托尔斯泰庄园时,正如他作品中的独特氛围一样,他那占地540公顷的庄园除了一派郁郁葱葱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与其说是庄园,毋宁称为森林景观,进了庄园大门,一条林荫道略呈坡起,挺拔的白桦树矗立两旁,像尽职的哨兵护卫道路伸向金黄与浓绿杂糅的地方。左边是一方寂静安宁的湖水,或许是因为沿湖边都布满了树木丛林所致,湖水呈绿色,一种于幽暗中让人凝神静气的深邃澄澈。平滑如镜的水面上,现出周围林木、小径、丘陵的倒影,一阵微风掀动丝丝涟漪,湖中倒映的景色变得斑驳、迷离。

  导游告诉我们,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托尔斯泰顺其自然的遗愿办理的。托尔斯泰有过不幸的童年,他一岁半丧母, 9岁又失去了父亲。13岁时他的监护人姑母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另一位姑母监护。他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托尔斯泰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托尔斯泰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上,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说,这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

读大学时,托尔斯泰住在喀山,但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庄园,与农民朋友在一起摸爬滚打;在高加索当兵,后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他对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但他一回到庄园,看到那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他顿感轻松愉快。

       而后,再到四周的河流和几个小湖泊捕鱼,托尔斯泰的心情更是舒畅极了。所以当他们几个兄妹析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兄妹不感兴趣的这个庄园留给自己。

  在林间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几棵参天而立的橡树掩映着托尔斯泰的故居——一幢绿色屋顶、白色墙壁的两层小楼。它坐东朝西,两侧还延伸出对称的砖瓦结构的附属建筑,四周长满丁香,门前有一个宽阔的阳台,上面爬满了野葡萄藤。阳台上的栏柱造型古怪,木制的门廊勾勒出儿童、马和公鸡的形象。

裴高才于托尔斯泰庄园艺校

       夏天时,托尔斯泰全家喜欢坐在阳台上进行日光浴,也常在此接待客人。著名作家契诃夫和高尔基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步入门厅后,可以看到一间大客厅,是主人和客人餐会场合,客厅的墙上挂满全家人的相片,桌上有象棋,蜡烛台和茶具。 

  翻译对我们说,原来庄园内有一幢更大的楼房,托尔斯泰觉得住在那里太奢侈,便选择这幢拥挤的小楼。底层有一间用储藏室改造的书房,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里面有23000多册图书,托翁一生博览群书,除俄文外,还精通法文、英文、意大利文。

       在托尔斯泰最钟爱的只有三尺长、二尺宽的书桌上,赫然有中文《老子》与《道德经》两本书。这里是家中最安静的地方,托尔斯泰喜欢在此坐在一张木椅上从事写作,夫人索菲亚则在此为他誊写手稿。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很平常的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完成了他的名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克莱采奏鸣曲》。

在书房的墙壁上,既挂有一张俄国大诗人玛丽亚的一幅相片。据说,托尔斯泰就是根据这张相片塑造安娜·卡列尼娜的外貌的。又挂着他与农民一起干活时使用过的镰刀、绳索等生产工具,还有楼上起居室内悬挂着的那件他常穿在身上的宽松的农民式罩衫,都让人觉得这里好象是一位没有见过世面的俄罗斯土地主之家。 

  其实,故居内的局促、俭朴,反映的正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和他所寻求的理想。他早就厌倦了贵族式的奢侈,一直想放弃使自己感到不安的寄生生活。于是,34岁前他是个四处飘泊的浪子。

托尔斯泰书影

  为了追求真爱,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频频对自己心仪的心上人瓦·弗·阿尔谢尼耶娃发起攻势,但结果还是有缘无分。直到1862年9月,他才同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年仅16岁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

  在俄罗斯,若生育仨孩子,就可授予“英雄母亲”,而索菲亚则是一位大英雄,婚后竟生育了13个儿女。曾一度,托尔斯泰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想种花的他设计了花圃,他也养蜂,养马,甚至教庄园农民的小孩子读书。但是这些工作托尔斯泰都只有五分钟热度,幸好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

    在这段时间内,尤其是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作完成了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小说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500以上)。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象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以草为坟

    随着理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托尔斯泰决意放弃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编民间故事和识字课本,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下为'裴高才祭扫托尔斯泰草坪墓 )

       托尔斯泰向往一种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础上的农民式的宗法制社会。在这幢小楼里完成的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复活》,就充分反映了托尔斯泰的这种精神状态。但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她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持家庭和养育子女上,却对世界观激变后丈夫的思想感到不理解。

    这样一来,托翁夫妻间的鸿沟愈来愈大,以至最终造成家庭悲剧。我们在他的书信里发现了69岁时,他给妻子的一封信:“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话虽然那么说,但真正迈出那一步并不容易,他为此思考了13年。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

    1910年10月28日凌晨,托尔斯泰在为分土地给农民,与妻子发生口角之后,老头觉得再也不能那样活了,便毅然驾着马车,告别了亲人,告别了他生活了60多年的庄园出走了。他在出走前夕,特地给妻子写了一封诀别信:“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再也不能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 

    出于好奇,我们来到托尔斯泰出走前牵马的马厩旧址探幽。这时,旧址旁聚集着一二十个少男少女,有的打着赤膊躺在草坪上,有的东倒西歪在凳子上,一位中年妇女时而敲打着打击乐,时而娓娓道来。原来这是托尔斯泰艺术学校在此上课。    

    我想,师生以大自然为课堂,在毫无拘束的氛围中教与学,这也许就是按照大师顺其自然的理念在教学。学生如此不修边幅上课,这在我们中国恐怕难找第二家。

    我们从女教师的口中得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并没有明确的打算,只是十分模糊地想过:“到国外什么地方去……比如去保加利亚……或者去诺沃切尔卡斯克,或者再往前走,去高加索……”“去哪里都一样,只要不去自己信徒的聚居地,找一间农民的小木屋……”这种想法与他笔下的安娜简直如出一辙。

裴高才在莫斯科红场

  诚然,托翁自己也十分清楚,离家出走就意味着一个人离开了家的遮掩,离开了爱的羽翼,肉体和精神都开始漂泊。尤其是像他这样大年纪的人,身体又虚弱,在家稍微累着一点就躺倒,出远门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1910年11月1日,托翁流浪到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因老年肺炎复发而沉疴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给长子口授书信:“我亲爱的孩子……我还想劝告你,考虑考虑你的生命问题,想一想:你是谁?你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有头脑的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你接受的那些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的、生存竞争的观点,并不能给你说明你的生命的意义,也不能指导你的行为。而不明意义何在、也不能从中得出不可改变的指南的生命,只是可怜的生存。”

       读着此信,我不禁想起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安德列公爵听娜塔莎唱歌的一段话:“他突然意识到在他的心中那无限大然而还不分明的东西,与那有限和物质的东西之间的可怕对立,物质的东西就是他本人,甚至是她,在听她唱歌的时候,这个对立使他既苦恼又愉快……”我想,此时此刻,生与死之间的张力既折磨着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也折磨着托尔斯泰本人。“不过这倒很好。”只要不像世上的人,而是像野兽那样去死。托翁说:“有时我真想离开所有的人。”

    1910年11月6日,莫斯科的几位医生赶到阿斯塔波沃。这天,弥留之际的托尔斯泰就像跟所有的人道别似的,他温情地望着杜尚医生,以父亲之爱、真诚之爱嘱咐子女……当时,在场的小女儿萨沙回忆道:“我们给她换床单的时候,我扶着他的脊背,感觉到他的手在找我的手。我以为他想扶着点,结果是他紧紧地握了我的手一下又一下。我握住他的手吻着,尽力克制自己不哭出声来。这天父亲对我们说的话使我们想到,生命赐予我们是有某种目的的,我们应当不顾一切生活下去,尽自己微弱的力量去侍奉予我们生命者和人们……父亲突然用一个有力的动作支起身子,几乎坐了起来。我上前问他:‘要整理一下枕头吗?’‘不!’他坚定而清楚地说,‘不!我只劝你们记住一点,世上除了列夫.托尔斯泰以外还有很多人,可你们只注意一个列夫。’”

    11月7日晨6时5分,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的木屋里,83岁的列夫.托尔斯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得知托翁远行,高尔基十分惋惜地说:“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界的财富。”

托尔斯泰笔耕

    托尔斯泰书房和卧室里的一切,从那天夜里他出走以后就凝固了,没有丝毫变动:书桌上的烛台和未燃尽的蜡烛头,滴有蜡油的烛盘,两只苹果……翻开的《阅读园地》--正好翻到他去世的那个日期:11月7日。但在托翁看来,“死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两年后,他的遗体被抬回庄园。当晚依照俄国习俗埋入庄园西北角密林中。送葬的人跪在地下,唱起悲怆的《永恒回忆》,仪式上没有神父参加,据称,这与托尔斯泰生前反对教会有关。这也是俄国第一次为名人举行最简朴的葬礼。

    我正准备前去祭扫大师墓,俊俏挺拔的白桦树把我们带到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在一棵大树(橡树)下,一小片草地中,找到托尔斯泰的坟墓--既无墓碑,也无十字架,没有任何标记,只是由长2米,宽0.5米,高约0.3米的绿草丛组成的矮矮坟丘,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如果没有导游介绍,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家人和后人完全是遵从他的遗嘱这么做的。笔者看到听到这些禁不住就地采撷一支花草借花献佛,敬献给一代大师,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我们站在大师坟茔前凭吊,久久不愿离去,四下望去,扑入眼帘的只有一团团的色块:浓绿的、淡黄的、橙红的、浅褐的,撩得人眼晕,好象看一幅印象派的画却站得近了点,稍稍拉开点距离观赏,那就是雷诺阿笔下绝好的风景画。林荫深处更多的还是托尔斯泰生前亲自栽种的橡木、桦木那类高大庄重的树种。

    当笔者问及托翁为何此处为长眠之地时,导游介绍说,原来这里的大橡树,既是托翁自幼玩耍的地方,也是他母亲托梦给他寻找魔杖的地方。梦中说,她的魔杖藏在这棵大树下面,若找到它,就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达到崇高的境界。所以他就选择这里作为安魂之处。

    神游至此,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什么是人生的真蒂。我不禁吟诵起一首“草丘之歌”:

  那是一个小小的草丘, 

  竟是一个文坛泰斗的归宿! 

  他奉献给人类的著述, 

  多得汗牛充栋, 

  索取的却是一丛草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拉-托尔斯泰故居
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深秋俄罗斯旅行日记(十四)--结束篇
托尔斯泰的林中草地(山西文学)(方丽娜)
托翁故乡行
托尔斯泰庄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