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如何纳凉?答:芭蕉叶、荷叶

李汉平教授作品《蕉园双禽》

李汉平教授作品《晨光》

最近天气突然变热,从二十多度的“春天”,一下攀升到三十五六七度的“酷暑”,扑面而来的热浪,竟有点让人猝不及防。

但是,身边若有一叶芭蕉、一叶荷的话,似乎便多了一些清凉之意了。

历来画家画芭蕉和荷花的就不少,今天我们就来一品这些画家笔下的清凉。

芭蕉虽然不在五清四君子之列,但芭蕉入诗、入画的韵味却似乎只多不少,而且还非常实用,可解饥、解旱、更可解暑。

多情管定风和雨,历来有“种蕉可邀雨”之说,简单的“雨打芭蕉”为雨声平添了浪漫和诗意,也带来了很多清凉之感。

元·刘贯道《消夏图》

很多文人喜欢芭蕉,也乐于在庭院中种上几株芭蕉,李渔便喜种芭蕉“幽斋但有隙地,即宜中蕉。……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所以他说:“蕉能韵人而免于俗。”

文人爱芭蕉,画家更爱芭蕉。

蕉石与梅花,多次在徐渭的笔下出现,这或许是因为,芭蕉与石头更便于他淋漓尽致地挥洒泼墨大写意,恣意磅礴一气呵成,在这干湿浓淡、来去纵横中,残损萧瑟的芭蕉与瘦逸挺拔的梅树,营造出整个画面的清冷疏寒,观之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凉快!

徐渭《墨梅芭蕉图》

但是,在徐渭的笔下,绘画从来不只是对客体的精细再现,

“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难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

人生无奈是常态,懂得取舍才能放下,这正是他经过半生潦倒,体味人间酸苦后所悟出的哲理。

金农一生对芭蕉情有独钟,他认为:

芭蕉叶,大禅机。缄藏中,生活水。冬温夏凉。”——金农《大蕉叶砚铭》

金农《蕉林清暑图》

原来他早就知道用画芭蕉解暑了!然而,芭蕉在金农的眼中,并不仅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他表达生命彻悟的道具。看这首《蕉林清暑图》上的题诗:

“绿了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向竹间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

因为滴落在芭蕉上的雨,而丈量出人类时光的有限。

齐白石钟爱芭蕉,也画过多幅芭蕉图。

齐白石《芭蕉书屋》

这幅《芭蕉书屋》的构思,完全源自短暂的越南之行:“映得满天都是碧色”的芭蕉和掩映其中的楼屋,刻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刻画“蕉屋”的冲动。

他忘不了这次安南之行,他喜欢这些芭蕉不是像怀素那样为蕉叶习书,而是醉心于“半春人在画中居”的蕉屋幽境。由此创造的“蕉屋”意象,也就没有淡泊出世之想,没有对前人山水的漠然模仿,而是洋溢着亲和自然的温暖之情,呈现着独一无二的齐氏精神世界。

张大千认为芭蕉美,也认为女子美,于是便将两者画在了一起。

张大千《芭蕉仕女图》

张大千《芭蕉仕女图》

除了带来清凉与闲适,芭蕉涵盖了文人墨客的审美需求,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载体,荷花又何尝不是呢?

八大山人最爱荷花,也画了很多荷花。

八大山人《荷花图》

八大山人《荷花图》

他画的荷花,皆浅水露泥,荷柄修长,亭亭玉立,有君子之风。

八大山人《荷花图》

八大山人《荷花图》

在这些荷花图中,依旧展现出他最擅长的留白技巧,空白之中,一片空明,透着淡淡的光线、轻微的和风,沉寂之中尙可听到淅淅沥沥的细雨声,何等清凉,何等幽静!

张大千爱芭蕉,更爱荷花,一生画了成千上万幅荷花。

荷花的清雅不俗,隐逸绝尘,正吻合了张大千历经乱世,却不向世俗低头的倔强。

张大千《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

可以说,张大千一生都在画荷花,从年少时取八大山人之“韵”,到中年时取石涛之“气”,融石涛、八大于一体,历经锤炼,张大千的写意荷花,早已摆脱了“自然再现”的羁束,成为一种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是独此一家的“大千荷”。

张大千《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

最有效的消暑良方,莫过于清心静气的潜心书画,心静自然凉快!这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家张大千笔下的 泼墨荷花
「转」张大千笔下最美荷花图 上部
大开眼界!名家笔下的荷花争相斗艳!
张大千笔下最美荷花图 上部
「转」张大千笔下最美荷花图 下部
张大千笔下最美荷花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