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眼中钉”和“替罪羊”二词的由来
(2012-02-27 07:18:18)
标签: 眼中钉
替罪羊
由来
舶来品
圣经
犹太人
孟子
齐宣王
语言
文字
文化
分类: 语言文字
在汉语中,“眼中钉”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
“眼中钉”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因此,当赵在礼后来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拍手称快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事见北宋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六《杂传八·赵在礼传》、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拔钉钱》、明代张岱《夜航船》卷七《政事部·拔钉钱》)
史书中另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被人们视为“眼中钉”的人是北宋真宗年间的宰相丁谓。传说,丁谓当权时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而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寇准抓住把柄,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致使寇准后来终于被逐出京城。可是,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因此,在寇准被逐出后不久,京城内传出这样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事见宋周《清波别志》、《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宋纪》)
宋元以后,“眼中钉”一词的这种用法便逐渐流传开来,并被人们沿用至今。
“眼中钉”有时亦作“眼中丁”、“眼中疔”、“眼内丁”,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眼中刺”、“眼中砂”、“眼中针”等。此外,人们还经常将“眼中钉”(或“眼中疔”、“眼中丁”)一词与“肉中刺”(或“心头刺”)一词并用,来喻称心目中最痛恨的人。
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上帝未了考验以色列人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杀了做牺牲献祭给上帝。上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制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以用来“献祭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
由此,古犹太人形成了一个传统,把每年的 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牵来一头公牛和一只公羊,用公牛和供养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只山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但是这只带走人类罪恶的无辜的羊,通常还没逃到荒野就因遭到一时的参与者们的残酷折磨而死掉了,“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替罪羊是什么意思
“替罪羊”这个词,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别的动物?看完涨知识
说典故三:眼中钉
文史知识:“眼中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肉中钉”?
“眼中钉”的由来
替罪羊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