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概说安陆建置沿革(雪岸)

概说安陆建置沿革

雪岸

·道光《安陆县志》:“地志沿革难,而安陆尤难。汉江夏郡幅员广阔,三国吴魏交错其境,晋宋以后南北瓜分其间,或析或置,史不一书。”为此,本文仅就权威史籍记载,条分缕析,概述安陆地志沿革。

先秦时期

安陆历史悠久。据李家店夏家寨、桑树乡胡家山等1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发掘,证明古人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在安陆拓荒耕耘、生息繁衍。

·夏允铎《禹贡古今合注》:“九州本制,起于颛顼,辩其疆界,始于禹贡。”《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裹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宋·歐陽忞《舆地广记》:“禹贡九州......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等八郡国。”汉东郧子国、郧邑,历为荆州之地。秦时安陆县属荆州南郡。

《大清一统志》:“(安陆)禹贡荆州之域。周安陆为郧子国。”据何光岳《楚源流史》,关于以姓为国的䢵人“不愿臣属商朝”,被迫南迁,后又东南迁至安陆之考证,郧子国从殷商时迁至安陆(约前1600),到周分封(约前1000),直到被楚灭(约前600年左右)为止,一部郧子国史长达千年。

约在楚共王时期(前590-前560),或稍早,楚灭郧,为郧邑。《左传》记载,前584年,楚任命的郧公钟仪,率军随楚军伐宋,证明此前安陆已为楚国之属邑(即县邑之邑)。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秦昭襄王“廿九年(前278)攻安陆”。这一记载表明,“安陆”名称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时安陆为秦国南郡属地。

从楚灭郧子国建郧邑,到秦国“安陆县”地名出现,郧邑持续时间300余年。

安陆的命名,自古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权威说法有二:一为1934年《湖北县政概况》所谓:“查鄂中地势,自县以南云梦、汉川及监沔一带,古时称为云梦泽。唯安陆地势较高,地形多为平陆,或取意于'安于陆地’之义”;二为今人何光岳所云:陆浑,子爵,分布于河南伊川。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陆子奔楚,其众奔于甘鹿”。奔楚的陆浑之戎遗民,被楚安置于郧国故地,叫安陆,意为安置陆人之意 (《楚灭国考》)。

从秦昭襄王“廿九年攻安陆”,使“安陆”之名得以传世起,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安陆成为战国时期秦国属县的时间为57年。若据何光岳考证得名于楚安置陆人,则安陆之名在先秦时期就有300年了。既如此,安陆则是名符其实的2500年古县。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位后,以诸侯国为郡县。郡县之县是行政区划的基础,从秦开始定下“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原则,设县或道(内陆为县,边地少数民族为道)为1000之谱,成为后来历朝置县范围标准。每郡约统20来县,被后人号称为“百里之县、千里之郡”。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及基层政权系统。

从秦攻占安陆开始,到汉朝设立江夏郡止,安陆一直为南郡属地,持续时间为77年。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喜的墓。其中出土的随葬品竹简,记录了秦始皇二十年南郡郡守腾的文书,以及秦代(前359-前217)的法律条文、治狱案例、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编年纪等书籍。它们均为曾做过秦安陆县地方官的喜生前所抄录。喜出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秦国人,曾任过“榆”地小史、安陆御史(县佐官)、安陆令史(县令佐官)、鄢令史,后巡视安陆并留任安陆。始皇二十九年(前219)第二次巡游经过安陆时,喜得以见到秦始皇。喜的记录印证了秦国、秦朝时安陆的那段历史。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沿袭秦制,并革除旧㢢,增设26郡。据《汉书·地理志》: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刺史部。汉高祖六年(前201)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分南郡为江夏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旧名为荆州,统南郡、南阳、零陵、江夏、桂阳、武陵、长沙七郡。此时,江夏郡领县十四:西陵、竟陵、西阳、襄、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郡治安陆。

《后汉书·地理志》注:前录郡县或有改异,前志有县名而未载者皆合并或撤销,前无后有者为后所置,并云:“右荆州刺史部,郡七(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县、邑、候国百一十七。”时安陆为江夏郡治。东汉移江夏郡治西陵(今武汉市新州区)。江夏郡辖西陵、西阳、轪侯国、鄳、竟陵侯国、云杜、沙羡、邾、下雉、蕲春侯国、鄂、平春侯国、南新市侯国、安陆。

后汉,吴、魏交错于荆州江夏郡境。三国时初属魏,中属吴,后又属魏。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乡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魏战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吴,吴与蜀瓜分荆州。荆州之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西属刘备,此为刘备所借之荆州。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属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属魏,魏因置北荆州于南阳。自此,便有南、北荆州之分。时安陆属魏,亦立江夏郡,治南阳,或云治安陆。后安陆隶属亦时有变化。《陆逊传》“潜遣将军周峻、张梁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另有“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资运粮,以为军储”之记载。而《蒋济传》亦言“军至宛,吴兵出安陆”,再后不知何时复属于魏。公元222年5月,刘备伐吴前,孙权假降曹魏,魏将江南八郡称荆州,将荆州所辖江北各郡另设郢州,以为将荆州封给孙权作准备。10月,曹丕自许昌御驾南征,撤销郢州,恢复荆州。刘备去世后,荆州分别为魏、吴所有。蜀所属的南荆州归吴。后孙权划分江夏设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亲城、上庸等七郡属魏之荆州。魏之江夏郡初治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后迁上昶城,以逼夏口(今武汉市)。《王基传》出为荆州刺史,表城上昶城,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称“安陆左右,陂池沃衍”,则魏江夏徙治安陆。

两晋纷更,设置屡变。

魏晋初安陆县属江夏郡治。《晋书·地理》:“江夏郡(汉设置,统管七县):安陆、云杜、曲陵、平春、鄳、竟陵、南新市。”云杜为沔阳州地,曲陵为安陆所分后省入应城,南新市则京山、钟祥地,惟平春为汝阳,鄳为罗山,属义阳郡,为汝宁府地。

晋惠帝永兴三年(306),析安陆东境为滠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东晋析沙羡、安陆两县地复置沌阳县(今汉川市南)。宋孝建元年(454),分江夏郡置安陆郡,治安陆,隶郢州。又分安陆置孝昌县,属江夏郡。

安陆从前201年隶江夏郡,到宋建元年(454)分江夏郡置安陆郡止,共间延续650余年。

·道光《安陆县志》:“刘宋为江夏郡治,后置安陆太守、安陆公相,属郢州,复属司州,置安蛮县及左郡,寻省并入。”

《宋书·州郡》载:安陆太守、安陆公相,由隶郢州到司州。“安陆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分江夏立,属郢州。后废帝元四年度司州。徐志有安蛮县。《永初郡国志》何志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寻为郡,孝武大明八年(464),省为县,属安陆。明帝太始初,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领二县。”又:“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270),并安陆。”

《宋书·州郡》续载:江夏太守、羡阳子相,隶郢州。郢州,魏文帝黄初三年(222),以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其年罢并荆,非今地。吴又立郢州。孝武孝建元年,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襄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又以南郡之州陵、监利二县度属巴陵,立郢州。天门后还荆。领郡六、县三十九。江夏太守:汉高帝立,本属荆州。《永初郡国》及何志并治安陆,此后治夏口。又有安陆、曲陵,此后为别郡。领县七。羡阳子相:晋惠帝世,安陆人朱伺为陶侃将,求分安陆东界为此县。

明帝泰始六年(470),析安陆西南境置应城县。改安蛮左郡为宣化县,并属安陆郡。

《南齐书·州郡》:“司州,镇义阳。宋景平初,失河南地,元嘉末,侨立州于汝南县瓠,寻罢。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在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自此以来,常为边镇。泰始既迁,领义阳,侨立汝南,领三郡。元徽四年(476),又领安陆、随、安蛮三郡。”又:“安陆郡(寄州治)。安陆、应城、新市、新阳、宣化。”寄州治,即司州治所。安陆郡,领县五。按:《太平寰宇记》:“梁天监七年(508)于此置南司州,后废州复为安陆县。”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置安州于安陆,立总管府。析安陆置云梦县;析应城置浮城县,立城阳郡,并属安州。

北周武成元年(559),改安州为郧州,仍置总管府。保定二年(562年),还置安州总管府,治安陆。陈太建十二年(580),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

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置郧州总管府。开皇十四年(594),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大业二年(606),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撤销并入安陆县。

《隋书·地理》:安陆郡,梁置南司州,寻罢。后魏置安州总管府,开皇十四年府废。统县八。安陆(旧置安陆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有旧永阳县,西魏改曰吉阳,至是废入)、孝昌(西魏设置岳州,以及岳山郡,后周州郡并废。又有澴岳郡,开皇初废)、吉阳(梁置,曰平阳,及立汝南郡。西魏改郡为董城,改县曰京池。后魏置澴州,寻州郡并废。大业初改县曰吉阳。又梁置义阳郡,西魏改为南司州,寻废)、应阳(西魏置,曰应城,又置城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云梦(西魏置)、京山(旧曰新阳,梁置新州、梁宁郡。西魏改州为温州,改县为角陵,又置盘陂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角陵曰京山,废盘陂入焉)、富水(旧曰南新市。西魏改为富水,又置富水郡。开皇初郡废)、应山(梁置,曰永阳,仍置应州,又有平靖郡。西魏又置平靖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又省平靖县入焉)。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安州隶淮南道。贞观三年(629),罢都督府。以后寻复寻罢。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复为安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安州隶山南东道。

安陆郡,从宋建元年(454)设置起,经过废郡置安州、改安州为郧州,再改州复郡,废郡置州,几个回合,断断续续,到唐乾元元年(758)复废郡为安州止,跨越300余年。

《旧唐书·地理》:“安州中都督府 隋安陆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陆、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县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县置澴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澴、应二州。七年州废,澴、应二州县属安州。改为大都督府,督安、申、阳、温、复、沔、光、黄、蕲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督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复为安州。旧领县六。”所领六县是:安陆(汉县,属江夏郡。宋分江夏立安陆郡。武德四年,改为安州,治于安陆)、孝昌(宋分安陆县置。武德四年,置澴州,领孝昌、澴阳二县。八年,州废,以澴阳、孝昌属安州)、云梦(汉安陆县地。后魏分安陆,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应城(宋分安陆县置应城县,隋改为应阳。武德四年,复为应城)、吉阳(梁分安陆置平阳县,后魏改为京池。隋改为吉阳,取山名)、应山(汉隋县地,属南阳郡。梁分隋县置永阳县。隋改为应山。以县北山为名)。

《新唐书·地理》:安州安陆郡,中都督府,隶淮南道。有县六:有府一,曰义安。安陆、云梦(有神山)、孝昌(武德四年以县置澴州,并置澴阳县。八年州废,省澴阳,以孝昌来属。宝应二年隶沔州,后复来属。元和三年省入云梦。咸通中复置)、应城(本应阳,武德四年更名。元和三年省入云梦,大和二年复置。天祐二年复曰应阳)、吉阳(元和三年省入应山,后复置)、应山(武德四年以县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八年州废,省礼山,以应山来属)。”

据清·道光《安陆县志》:“五代后梁为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改为安远军节度使,石晋罢军为防御州,后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之,周复罢军为防御州。安州,梁置宣威军,唐改曰安远,晋罢,后复曰安远,周又罢。《五代史·职方考》。梁为节镇。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远军节度使。晋天福五年,以安州自为藩镇,继有兵戎,宜降为防御州,以李金全叛为唐初定故也。天福二年复为安远军,周显德元年又降为防御州(《太平寰宇记》)。按:《德安府志》云,五代梁于安州置宣威军,后唐更为安远军节度使,而郢、复二军俱属安远军,考郢州今安陆府地,唐五代为富水郡,属山南东道,复州今为沔阳州地,五代为竟陵郡,属汉阳军,未尝属安远军,误。又按:沈《志》称后周置涢州,当因北周之涢州而误也。”

《旧五代史·郡县志》:“淮南道:安州、廬州、楚州、寿州、天长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建隆元年(960),复为安远军节度使,隶荆湖南北路。天圣六年(1028),隶京西路。庆历元年(1041),还隶荆湖南北路。熙宁二年(1069),省云梦县为镇并入安陆县。元祜元年(1086),析安陆复置云梦县。

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为府。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1130年),安陆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绍兴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

安州,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立起,到宋宣和元年(1119)止,其间也有几次变动,前后共跨越了560年。

《宋史·地理》:“荆湖北路,府二:江陵,德安;州十:鄂,復,鼎,澧,峽,岳,歸,辰,沅,靖;軍二:荊門,漢陽;縣五十六。南渡後,府三:江陵,常德,德安;州九:鄂,岳,歸,峽,復,澧,辰,沅,靖;軍三:漢陽,荊門,壽昌。德安府安陸郡,安遠軍節度。本安州。天聖元年,隸京西路,慶曆元年還本路。宣和元年,升為府。開寶中,廢吉陽縣。建炎四年,為安陸、漢陽鎮撫使。紹興三年,復來屬。咸淳中,徙治漢陽城頭山。縣五:安陸(熙寧二年,省雲夢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應城、孝感(建炎間,移治紫資砦)、應山、雲夢(紹興七年,移治仵落市,十八年復舊)。南渡後,無應山。”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

至元十八年(1281),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至元三十年(1293),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

《元史·地理》: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德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县四: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州一:随州,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领二县:随县、应山。

明洪武元年(1368) 十月,安陆县属德安府,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府为州,隶黄州府;十一月属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洪武二十三年(1391)六月,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未久还属湖广布政使司。万历三十六年(1608),隶荆西道。

《明史·地理》:德安府:元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属湖广行省。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黄州府。十一月属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复为府,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领州一,县五。县五是:安陆(成化二十三年建兴王府。弘治四年迁於安陆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寿王府自四川保宁府迁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县省。十三年五月复置)、云梦、应城(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云梦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孝感(洪武九年四月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复置)、随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随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属黄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应山县。十三年五月复升为州。领县一:应山(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复置)。

清朝,安陆县属德安府治。《清史稿·地理》:“湖北:禹贡荆州之域。明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旋设湖广巡抚及总督。清康熙三年,分置湖北布政司(始领府八: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并设湖北巡抚。雍正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降归州直隶州为州属焉。以恩施县治置施南府。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光绪三十年,升鹤峰州为直隶厅。”

德安府:隶汉黄德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领州一,县四。分别是:安陆、云梦、应城、随州、应山。

清康熙三年(1664),德安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沿袭清制。

据1993年《安陆县志》:清朝晚期,安陆县同时并存府、县两级政权。府为德安府,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县名安陆县,为德安府首县。

民国初年,撤销德安府,保留安陆县政权。县政权从属北洋军阀政府。

从宋宣和元年(1119)升州为府起,到撤销时,德安府设置先后延续近八百年。

1912年,安陆设县知事公署,隶湖北都督府江汉道观察使公署(后改称道尹公署)。

1913年,属湖北省江汉道。

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倒台,安陆县政权旋即归附国民政府。安陆县知事公署改称县行政公署。

1928年,省下裁道,安陆县行政公署由湖北省政府直接管辖。

1929年,湖北省政府定安陆县为三等县,县行政公署改称安陆县政府。

1932年,湖北省政府十设督察公署,安陆县政府隶湖北省政府第五督察公署。

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安陆,国民党县政府机关先后迁随县环潭、安陆西北三里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在安陆东北部建立了安(陆)应(山)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安陆西部建立了京(山)安(陆)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两块根据地上建立了安应县、京安县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战时期两块根据地的大致范围上建立了安(陆)应(山)、京(山)安(陆)应(城)两个解放区。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撤离安陆,安陆县政府机关返回县城。

1948年5月以后,国民党安陆县政府先后逃往云梦、应城、孝感等地。

1949年7月,安陆县人民政权建立,国民党县政府灭亡。

解放后至今

1949年3月,安陆县解放。5月,孝感专区成立,各解放区边界政权撤销,大致按照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归还建制。安陆县隶属孝感专区管辖。

1959年11月,孝感专区与武汉市合并,安陆县划归武汉市管辖。

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仍称为安陆县,治安陆。

1961年6月,孝感专区与武汉市分治,安陆县属孝感专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孝感专区改为孝感地区)。

1961年11月,安陆、云梦两县分治,仍属孝感专区。

1987年9月,安陆撤县设市,1988年1月正式行使市职能。由孝感地区管辖。

1993年,孝感地区撤销,改为孝感市,安陆市属孝感市代管至今。

附录:安陆县、市党委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和司法机关沿革

党委机关

1949年7月,中共安陆县委员会在应城王家榨成立。

1955年11月,设立中共安陆县委常务委员会。

1960年8月,安陆县和云梦合并,称安陆县。由原两县县委组成新的中共安陆县委员会。1961年11月分治,中共安陆县委作了重大调整。安陆县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也随安、云合县与分治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机关工作陷于瘫痪。

1969年12月,成立中共安陆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至1971年1月召开中共安陆县第三次代表大会止。

1987年7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中共安陆市委领导机构由原中共安陆县委演变而来。

权力机关

安陆县从1950年1月设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4年6月,共召开三届八次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从1954年7月起,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过渡过安陆县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县人大)。到1988年1月,因撤县设市安陆县人大改名为安陆市人大止,安陆县人大共召开十届二十次会议。

1966年夏,由于文革,安陆县人大活动一度中断。

1968年1月,建立安陆县革命委员会,权力机关由县革命委员会取代,至1979年3月召开安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为止。

1981年1月,安陆县人大设立了常设机关——县人大常委会。

1987年9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安陆县人大更名为安陆市人大,其常设机关县人大常委会随即更名为市人大常委会。从市第三届人大起,每届任期由原每届三年改为五年。

行政机关

1949年7月,安陆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应城县王家榨成立,政府机关随即迁回安陆城关。

1949年10月,安陆县人民民主政府易名为安陆县人民政府。

1954年7月,安陆县人民政府改称安陆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1月,安陆县人民委员会由于“文革夺权”而瘫痪。3月,成立县人民武装部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

1968年1月,成立安陆县革命委员会,行使县党政机关职权。

1981年1月,撤销安陆县革命委员会,重新设立安陆县人民政府。

1987年9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安陆县人民政府改为安陆市人民政府。

政协机关

1981年1月,建立政协安陆县委员会。县政协与县人大每届任期相同。

1987年9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政协安陆县委员会改为政协安陆市委员会。

司法机关

(1)县、市人民法院

1949年10月,安陆县人民政府设司法科。

1950年12月,成立安陆县人民法庭。

1952年5月,成立安陆县人民法院,仍属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7月,安陆县人民法院从县行政机构中分出,成为依法独立行使法律审判权的司法机关。

1967年,安陆县人民法院瘫痪。次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法驵,兼办公安、法律审判、法律检察工作。

1973年2月,撤除安陆县革命委员会政法组,复设安陆县人民法院。

1987年9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安陆县人民法院改为安陆市人民法院。

(2)县、市人民检察院

1952年10月,安陆县人民政府成立安陆县人民检察署。

1954年7月,安陆县人民委员会撤销县人民检察署,成立县人民检察院,脱离县行政机构,依法独立行使法律检察职权。

1967年,安陆县人民检察院瘫痪。次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法组。

1973年2月,撤除安陆县革命委员会政法组,恢复公安局。政法组。公安局先后代行县级法律检察机关的部分职事。

1987年9月,安陆撤县建市。1988年1月,安陆县人民检察院改为安陆市人民检察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卷
说说安陆市的来历
安陆历史沿革
千年古县安陆的由来
安州
已经消失的湖北省德安府,为何是武汉和襄阳的门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