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门七事⑧大山农家开门七件事-茶

大山农家开门七件事-

雪岸


      大山农家开门七件事第七件是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礼仪必不可少。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之功效。

在此,笔者仅说说当年工作过的厦铺、河畈一带农家的茶生活。这里的茶,是具有独特的地区特色的。

尤其是厦铺的杨芳林茶,具有悠久的历史。

杨芳林茶叶真正走红是在清朝后期。当时世界流行的唯一饮料是茶,茶叶的来源地是中国,中国的茶叶唯杨芳林为佳。《康熙通志》云:“茶出通山者上……而杨芳林茶为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红极世界舞台百余年的茗茶——云雾茶和瑶山红茶。云雾茶生长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之上,云遮雾绕,得天地之精华。杨芳林云雾茶在唐代就开始出名。康熙年间,杨芳林的云雾茶被列为朝廷贡品。瑶山红茶因地名得名,传说王母娘娘曾游览瑶山。此山位于杨芳林西北三里处,今晓泉村辖地。所产茶叶嫩绿黄亮,清香可口。

据资料记载,1895-1908年是杨芳林产茶的一个高峰期,年产红茶7000箱,青茶5000箱,砖茶1000箱,价值大洋七十多万元。杨芳林的茶叶也成了国际知名品牌。1910年,汉口“厚生祥”茶庄以杨芳林红茶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镶金银牌。1915年,汉口“同大和”茶庄以杨芳林红茶参加巴拿马赛会,获一等金牌奖。民国元年(1912)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运输不畅,使茶叶生意一度萧条。民国十六年(1927)中俄茶叶贸易再度恢复,杨芳茶庄也随之兴旺。原来的八大茶庄又有四个茶庄开始生产,每年产头茶1000余担,二茶700余担。此后由于战争不断,土匪出没,运输受阻,茶庄茶叶很难运出去,因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民国二十九年(1939)日军入侵杨芳林,放火烧毁大部分茶庄,使茶庄关闭,茶园荒芜,茶农流离。杨芳林的茶叶生产从此一蹶不起,年产量下降到三、五百担,茶庄也随之衰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来到通山县厦铺区时,茶叶仍然是厦铺包括杨芳林的一大产业。不过那时,全厦铺只有区、社、队办企业和少数农民生产加工精细茶叶。而当时的大队、生产队主要是从茶山上,将长有一、二尺长的茶树枝条连叶一起砍下运回生产队,放人口专用的大锅,煮了以后放到晒场上晒干,然后用绳子捆好,卖到供销社。由供销社送到茶叶加工厂。其加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连枝带叶粉碎,制作成茶砖,销往外地。据说主要是销往亚洲、非洲一些国家。这种茶砖,当时这里的农家是不饮用的,只是专为出口而生产。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批量加工生产的,主要是杨芳公社和河畈公社的社队企业——茶场。

但农家饮用的茶,一般是由农家自家从茶山上采摘嫩叶、自己加工的细茶。这里不仅盛产茶叶,农家也喜好喝茶,喜欢以茶待客,以茶行礼。而且有时,还以炒熟的大米、花生、黄豆、芝麻等,加入少许食盐和川芎等调味品,并用开水冲泡成的一种“炒米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茶俗。

客来奉茶                        

这里自古民风纯朴,素有“好客乐道”之美称,山里人厚道。待客实在,“客来奉茶”成为习俗。有几首民谣可以佐证,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山农村发生的喜人变化。过去唱: 客来堂前坐,大伯叫烧茶。什么茶?芝麻绿豆茶。芝麻冇结果,绿豆冇开花,柴在山中风摆柳,水在河下养鱼虾,碗在景德镇,盐在富池家,百无一有叫我么样去烧茶?现在唱:客来堂前坐,大伯叫烧茶。什么茶?香烟糖食茶,开水茶瓶装得满,龙井细茶随手抓。电视堂前摆,水果园中挂,要啥有啥何必叫我去烧茶!

以茶为礼    

以茶为礼,古今有之。过去,这里的婚配要以茶为礼,整个礼仪过程统称为“三茶六礼”。聘妇必以茶为礼,订婚时,男方向女方馈赠礼品或“红纸包”(钱币),称下茶礼;女方接受聘礼,即为受茶,或称茶定。通山习俗“茶定”时,女方端给男方的其实是鸡蛋糖水,但此时一定要称之为“茶”,是因为茶树过去也称“不迁”树。古时有“一女不吃二茶”的俗语,宣扬的是女子的贞节。举行结婚典礼时,男女双方都要向前来贺喜宾客敬茶,并要恭恭敬敬地向长辈献茶。婚礼中的茶一定是米泡茶,洁白的米泡中杂有少许食用色素染红了的米粒,用糖水泡成以示吉庆。定婚以茶为礼,象征着新娘以身相许,永不变心,愿与新郎白头偕老的意愿;而婚礼中的“米泡茶”,象征子实累累,以示婚后儿孙满堂,家族兴旺发达的吉祥之兆。与此相关的还有抬茶、闹茶、撒帐茶、结伙茶、认门茶、生子茶等等。除了婚茶之外,还转茶、贺寿茶。转茶,是指兄或弟亡,嫂或弟媳与兄、弟结婚,含茶礼在家中转递之意。贺寿茶,是下辈祝长辈晚节清正,福寿如茶味长久醇浓。这些民俗专用术语及其各类茶礼,至今仍广为流传。

“歇中”送茶                                       

这里山峦纵横,地广人稀,每逢农忙季节,农活集中,人们形成了换工协作的传统。大伙集中干活,以抢季节,出现成群结队的劳动场面。因为劳动强度大,主人接待前来协作的劳工,除一日四餐,早中晚三餐酒肉外,还必须在早餐与中餐之间送一次茶,称之为“歇中”。“歇中”茶往往佐以熟鸡蛋、糯米粑等耐饥食品。大家吃饱后以红茶水解渴。历史上这里人们在组合起来生产劳动时,习惯以打山鼓、唱山歌消除疲劳,催工鼓劲。一天的演唱中,所唱的歌分上午、中午、下午三部分。上午唱了“请土地神”、“请歌郎”后,由鼓匠掌握唱些散歌崽;中午唱“歇中”、“送茶”;下午唱历史古人,到收工时,由鼓匠领唱收工号子,众人和过,一天的劳动就结束了。中午送茶的一般是女主人,此时的鼓点和唱腔都较为悠扬,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歇中”、送茶时的唱词是:来歇中,叫郎拿笔画条龙,先画龙头后画尾,画起四爪搂郎腰。…… 送茶娘,手提茶络走忙忙,日头晒得人焦渴,快送香茶给我郎。细茶伢,细茶底下有芝麻,有礼之人慢慢饮,无礼之人用手抓。细茶香,多作川芎少作姜,多作川芎茶好吃,少作姜来茶也香。细茶尖,细茶煨在火炉边,多放川芎少放盐,郎吃三盅果然甜……

当然,笔者在那里工作期间,正是文化大革命之中,由生产队组织的集体劳动,什么打山鼓、唱山歌、送歇中茶等等风俗,已荡然无存。只是在饭后茶余,常常听农民说起。如今从网上得知,这种风俗得以恢复。可惜笔者无缘故地重游,见识它的风貌。就是2002年笔者曾专程去过九宫山一趟,也在当年的河畈公社(现在的闯王镇)社址——刘家岭,欣赏了这里的秀美山川,远眺了九宫山的瀑布和它的雄姿,但由于没有时间深入群众之中,自然无缘见识打山鼓、唱山歌和送歇中茶场景,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茶俏中外名茶庄
政和廊桥茶文化“烧茶桥”
普洱茶连连看之一百二十一: “器”为茶之父
cctv10健康之路20161006王岳飞:《开门七件事--茶》茶的类别及茶成分功效,绿茶,红茶,白茶
简单了解怎样喝茶最养生
开门七件事儿,为什么非要有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