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可以让孩子在文本中广泛涉猎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陈语林”,或者通过加我的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闲言教与学群”

细读,可以让孩子在文本中广泛涉猎


NO.1

有热心的研究生问:细读,是不是仅仅让孩子泛泛地谈自己在文本中的发现呢?这样是不是会导致课堂或者知识的碎片化?

很感激这位研究生,她所提的问题表述得很准确且态度很中肯。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回忆我平时的阅读,好像就是一种广猎式阅读。比如,我在某个讲座中会感到,我头脑里的实例十分多,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我反思,这应该是因为我在阅读一本书时所涉猎的“知识点”比较多的缘故。

NO.2

有时候我们也会带着一个问题,或者一定的目的读书,但那属于功利性阅读。课堂上需要不需要这样功利性的阅读呢?当然需要。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需要给孩子广泛涉猎的时间。比如教学《触摸春天》,我安排孩子就直接写主人公盲童小妹妹触摸春天的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可以随便说,说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将自己的观点给起来。我以为观点的思维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只要给孩子发表观点的“安全感”(比如教师容“错”的态度),孩子们还真的能广泛涉猎的。

但如果一堂课都这样让孩子“广泛涉猎”,老师就不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我强调老师自己也要进行文本细读。这更加重要。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会真正感到在跟老师学知识。比如,《触摸春天》中有一句: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月季花,孩子抓住的是极其准确,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我告诉他,我被在花香的引导下这个地方打动了,因为课文开头说小区绿地上到处充满了浓郁的花香,而这盲童小姑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闻到“这一朵花”的花香,而且极其准确,这确实让我感到了盲童小妹妹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用心”的触摸。我在孩子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又深化了他的认识。而且这个时机把握得也是比较好的。所以,老师不仅也要细读文本,还要注意发表自己观点的时机。这样,就孩子个体而言,他们不会得到的是那碎片化的知识,对某个孩子讲,他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

NO.3

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要不要让全体孩子获得某个“统一”的知识呢?也就是组织孩子进行功利性阅读呢?自然是需要的,若不这样,虽然孩子们个体得到满足了,但这个班级似乎没有什么长进。所以,老师还是要从这一篇文本的角度,给孩子“这一篇”的这一个知识的。比如,《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我将这篇课文中“我”的感受几乎全部删除,略加改编后,让孩子读,并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赞成不赞成这样做?

这里,我同样不强行让孩子接受我的做法,孩子们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他可以反对,也可以赞成。正如,上完这堂课之后,一位老师问我,在小学就让孩子接触这样的写作知识,会不会嫌早?我说:我并没有让他们掌握这个知识,而是对这个知识有一个认识这位老师思考了一下,表示接受我的观点,其实他不接受我的观点也可以。

因此,我以为,细读文本的教学,是完全可以让孩子进行广泛涉猎的。老师不要怕知识会被碎片化,课堂会凌乱不堪,因为,细读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发挥组织作用。而这,恰恰显现了老师真正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细读2022新高考I卷文本《<江上>节选》
看陈思和说,如何阅读一个文本。
2021年第130篇:读文随笔∣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