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待什么,就得到什么——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育学的研究反复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成功学的陈词滥调吗?
 
应该反过来说,成功学借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却从未深入人性本身研究成就此效应的方法和时间。不过一味站在空中楼阁拿着高音喇叭大喊: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将口号式的激情当做成功的阶梯,显然会一脚踏空,落入沉溺的深渊。
罗曼.加里
罗曼·加里(1914-1980),法国著名作家,俄籍犹太人后裔,童年时代在俄国和波兰度过,1926年移居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十字军功章和代表法国最高军事荣誉的解放勋章。
  
战后二十年间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
  
罗曼·加里于1945年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他的作品充满对自由和正义的幻想。 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
  
《童年的承诺》是根据他的自传改编的法国片。
  
罗曼.加里的一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完美显现,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
  
电影并不煽情,甚至有些幽默,却能触动了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罗曼·加里的母亲作为俄籍犹太人,也具备了典型的俄罗斯女性特质——一个始终在与生活战斗的女性,武器就是对儿子的爱。
  
这显然与我们头脑里出现的隐忍,包容,沉默的母亲形象相去甚远。诙谐而庄严的表演,让影片中主人公经历的苦难并不具备催泪弹的效果,只令人忍俊不住却又无限尊重。
母亲的期待
影片在漫天大雪中开始,波兰的一个小镇上,母亲背着四五个大包,沿街串巷兜售的商品——她自己制作的帽子。
  
她的邻居们告发她走私,警察搜查了她的家庭,踢翻了她的生存工具——缝纫机。
  
引发这场告发的源头是母子两人的犹太血统,波兰在二战前是个臭名昭著的反犹国家,法西斯言论随处可见。以至于他们在二战初期与犹太人一起被送往集中营集体屠杀悲剧里,散发出丝丝冰冷的反讽。
  
面对风卷残云后的家庭,母亲拉着脸上还挂着泪花的儿子冲到楼房的中庭,指着儿子,对所有的邻居大喊:

“你们要认清我们是谁,他是我儿子,他未来会当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是一名将军。”
母亲的教育
母亲面对第一次和别人打架晚归的儿子,没有问原因,而是告诫: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法兰西,你是为这三件事打架吗?儿子说:是。她回答:很好。
  
几个大孩子围着罗曼加里辱骂他的而母亲,罗曼加里因害怕,落荒而逃。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甩了儿子一巴掌:记住我的话,从现在开始,你要为我挺身而出,我不在乎他们的拳头有多大,那一点也不痛,你要为我而亡。
  
这是一个对儿子迷之自信的母亲。在经济条件好转些后,送儿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小提琴,跳舞,射击,写作等等,这全是母亲的愿望,而每一个愿望,她都认为儿子具有超于常人的天赋。
  
罗曼加里最喜欢绘画,但母亲认定绘画的人都如梵高一样,生前会穷困潦倒,所以取消了罗曼加里绘画的权力。
  
甚至她认为儿子从小就是神枪手,所以要儿子去柏林暗杀希特勒,习惯服从母亲的罗曼加里答应她十月份去。
  
也许是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个要为法兰西而战的母亲,终于意识到这个盲目的个人行为实际是将儿子送死,从而取消了这个计划。
坚强的母亲
这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里从不低头的母亲,一个有着堂吉诃德式的天真勇敢和如野草般世俗生存能力的母亲,两种特质在一个人身上会发生奇妙的,超现实的化学反应。
 
她的家被警察抄了后,一滴眼泪都没有,接着开女装店,后来欠款不给的人太多,女装店倒闭,她带着儿子移居到法国的小镇,做一家古董店的推销员。
 
靠这十分之一的佣金和不懈努力,她渐渐盘了一家旅店,母子的生活安详富足,如电影里的少年罗曼加里所言:我们也过了一段安详快乐的生活。
 
她坚强到自己患了糖尿病也不告诉儿子,直到在菜场昏倒才被儿子发现。
 
临终前她不眠不休地写了250封信,寄给瑞士的友人,让友人按顺序一个星期发一到两封给儿子。
 
罗曼加里不是没有奇怪过这些短捷,空泛的信件,但他仅仅是奇怪,可能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他那坚强得像金刚女战士的母亲会真正离开自己。
童年的承诺
大雪纷飞,母亲去找那些贵妇人讨债,被管家赶出来,无论怎样努力,她们终于还是破产了。
  
幼年的罗曼加里为伤心的母亲跳舞,心里暗暗发誓: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我要让她的牺牲有所回报,让她的心里感觉值得,我的一生都为此目标奋斗。
  
事实上在罗曼加里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过少许的叛逆和逃避。
  
例如趁母亲外出的时候和漂亮的女保姆鬼混。
  
例如他希望母亲能够嫁给爱慕她的画家,让自己能减轻照料母亲的负担。

例如在军营里为一个妓女和人决斗,为逃避军事法庭的判决去非洲作战,在蚊蝇燥热和绝望中几近疯狂。

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母亲对于儿子的坚定信念——她的儿子注定是个伟大的作家和英雄。

当罗曼加里在利比亚得了传染病,身体虚弱,甚至精神已经出现幻觉时,她赶到病房,鼓励儿子:我信誓旦旦和每个人说你会拯救法国,你会带着新的著作重返家园。

她用莫迫桑和拿破仑来激励儿子:莫迫桑患了梅毒,他停止写作了吗?拿破仑患了疟疾,他停止前进的脚步了吗?

这确实是个虎妈,坚强,自律,永不停息的前进,奉献自我,信念纯粹,是个“行我所行者”,而不是那种暴烈的“行我所言者,不行我所行者”的“虎妈”。
俄狄浦斯情结
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过于深厚和沉重的母子感情对于罗曼加里的生活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母亲在生前给儿子写的250封信中,也坦诚自己可能给儿子的心灵造成过许多伤害。

罗曼.加里成为作家,成为英雄,成为法国大使都不是儿子自发的愿望,是他要达成的母亲的愿望,事实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母亲的愿望。

当功成名就的罗曼加里从战场中回来,从母亲的医生那里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他赖以支撑生命大厦的柱子轰然坍塌。
  
至此以后,罗曼加里的生命在继续完成母亲的愿望中惯性前进,却仅仅是惯性,失却了充沛的情感意义,这种生活变得如同游戏一般虚幻无力。
  
电影最后,成年的罗曼加里在医院里对妻子说: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所有事,但全无意义,我经历了多少苦难才得到这一切,然而她死了,这一切毫无意义,她不知道我实现了童年的许诺。
  
现实中的罗曼加里在战后结过两次婚,都以失败告终。
  
1980年12月2日,文学生涯如日中天的罗曼·加里在寓所吞药自杀,留下字条:我玩腻了。
  
为了避免世人的误解,他特别在字条中声明:我的自杀与珍·茜宝无关。那些认为我为爱轻生的人,请勿执着于此。
  
过于强大的母亲自身给予了孩子巨大的人生意义,然而如何让孩子摆脱这种由于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巨大束缚感,建立更广袤健康的世界观和自给自足的坚强,是这部电影片尾留下的一个问题。
  
生命中,我们可以最终倚靠的,应该还是自我价值的确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的许诺》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会在孩子心里种上期望种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你知道什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吗?
皮革马利翁效应
6个经典心理学实验,颠覆你的育儿观!!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