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华:做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丨关注

- 这是 好老师 2021 年的第 117 篇文章 -


有人认为: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未必要做红烛、春蚕。这种讨论虽然有意义,但在我看来,所谓红烛、春蚕,是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像红烛、春蚕那样全身心为学生。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那么红烛精神、春蚕精神就是对教师使命和价值的最生动的写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教师的价值就在这里。



1
教师的目光

我们先来聊一聊教师的目光。曾有这样一幅漫画,老师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跟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幅画感人至深,把师生离别的不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鼓励以及种种尽在不言中的情感,通过寥寥几笔细腻地勾画了出来。


来源:小林漫画

一个好老师是这样的:在我面对面能看到你的时候,给予你关心、鼓励的目光;在你离开时,会在背后默默注视和关注着你的成长。所以,我觉得教师的目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面的目光,一种是背后的目光。

这样的目光是教育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就是要鼓励和发现那些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们。面对面时,教师的目光有期待、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而当学生离开时,学生背后的教师目光则更多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祝福和期冀。这种背后的目光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是深有体会的。“背后的目光”你能感受到吗?能的。你能体验到那道目光一直关注着你,让你不敢懈怠。


2
教师的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聊过教师的目光之后我们来聊聊教师的心。

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校长就这样说:“教师的进步离不开领导、离不开同事、离不开家人,但是作为教师,成长过程最离不开的还是小朋友。”所以,俞正强校长特别感恩学生对他成长的帮助。

俞正强校长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刚做教师的时候,对学生特别严厉。如果上课期间有一个学生吵闹,他就会把所有的学生留下来,不让他们放学。后来,有一位同学在作业本里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上课能让我们忘记吵,算你有本事。”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学生上课吵闹是因为你讲课没有吸引力。因此,把课讲好,讲课能抓住学生的心,能拨动学生思维的弦,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功夫。

俞正强校长说:“教育里的幸福,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话,就是你的小朋友(学生),能够到你的身边来,你对你的小朋友(学生)具有吸引力。你能得到小朋友们开心的笑,你能得到小朋友们很多问候,他们满意,那就是幸福。”

怎么才能得到这种幸福呢?

就是要把握好所教的学科,了解学生,即把课上好。他说:我们对数学把握得不是很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通过一些形式来吸引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对数学把握好,形式就慢慢变得不重要了,就会返璞归真。

那么,现在我们吸引小朋友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去拨动小朋友的那个思维,然后去牵引小朋友那颗心。把他的思维和心抓牢了,这节课他就一直跟着你、跟着你、跟着你,或者有时候你跟着他、跟着他、跟着他,他也会跟过来、跟过来、跟过来。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数学的内核部分了,所以形式慢慢地开始淡化。所以,我经常就是一支粉笔就可以把一节课上到底。

那么,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呢?我想这是跟教师的修养有关系的。


3
教师的修养

庖丁解牛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多样丰富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教师不能停留于技术,而是要追求“道”,“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或者要由“技”入“道”;

其次,教师也需要成长,初入职的时候看到的是“全牛”,但自觉地加强修养,正确处理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你就能进入一个高的境界。正如“庖丁”所说,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这种“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能够“游刃有余”,才能“踌躇满志”。

这也就是第三条启示,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功感来自于教学的成功,来自于对学生的成就。我们教师教学也应该像庖丁解牛那样,去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跟学生心心相印,这样你就能把握学生发展的关节点,帮助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了,教师的自我价值也就实现了。因此,教师要像庖丁那样追求“道”,去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正如俞正强校长所说:把数学把握得足够好,就不需要那些形式化的技巧了,就能够拨动学生心里的那根弦。


4
教师的严格要求

我曾经给小教班的毕业生们写过一句临别赠言:“如果你要当老师,我希望你: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也尽可能严格地去要求学生。”这句话受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的启发。

这句话强调的是“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的相统一。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学生,那么尊重就会变成“放纵”或是“放弃”;如果不尊重学生,那么严格要求就会变成恶毒的“泄愤”。所以,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一书中也在多处描写了桥本武的严厉和严格,桥本先生发已花白,一眼望去,和蔼可亲,想不到的是,他对纪律的要求非常严格。若有礼仪不到位、上课迟到等违纪学生,用出勤簿敲他们头的情景,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这些细节很好地诠释了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我写过一篇纪念王策三先生的文章:《为学术的一生》。这篇文章里也特别提到了王老师当年是如何严格要求我们的。而所有严格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幸福和温暖。

当然,出自尊重的严格要求,才有教益。也只有严格要求的尊重才是教育。能够将尊重和严格统一起来,是老师的修养。



5
教师的魅力

教师的魅力尤其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影响之中。古今中外有无数描写教师魅力的文章和语句。比如,《论语》记录了颜渊对孔子的仰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能够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是教师的魅力

柏拉图的《会饮篇》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魅力的感叹。“当他认真地、推心置腹的时候,谁都看见他肚子里的那些神像。这些神像我看到过一次,它们非常神圣地、金光闪闪地、无比美好地、奇妙地向我走来,使我感到必须五体投地去遵照苏格拉底的愿望做。”如颜渊对孔子的“欲罢不能”一样,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影响力也是没有“抵抗力”。

学生之所以能够追随老师,“欲罢不能”,就是因为老师的肚子里有那些神圣的、金光闪闪的、无比美好的、奇妙的“神像”,这些神像就是老师魅力的来源,也是教师修养的体现。


6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西方的师生关系与我们中国的师道还是有些不同。他们讲究平等和讨论,而我们更强调尊重和效仿。我们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师道尊严”,但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是一样的。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孔子、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关系。

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的老师,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好的老师一定是非常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所以,我们在讲教学论的课堂上反复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对称但平等的关系。虽然在知识、能力层面上不对称,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的态度相互对待。教学的过程就是从不对称的平等走向对称的平等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之前有学生问我,自己不想当老师,但因为种种原因当了老师,但并不热爱这个职业该怎么办。我想把毛阿敏的《投入地爱一次》这首歌送给他。这首歌是《编辑部的故事》的主题曲。歌词中写到:

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别有顾虑

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

投入蓝天/你就是白云

投入白云/你就是细雨

在共同的目光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已经当了教师,那么只有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才能获得幸福。这样,你和你的学生就可以“在共同的目光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怀,充满温情、鼓励和期待。我相信,如果投入其中,你就能感觉到做老师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

最后,我想把鲁迅的这句话送给大家:“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教师的境界就是这样,我们送走一届届学生,我们和“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有关。而这种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作者 | 郭华(明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 | 北京明远教育学院,文内有删减

封面设计 | 樊薇

责任编辑 | 李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做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深度好文
郭华: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从哪里来
教师的职业定位——写在第27个教师节之际
做一个平凡、真实、负责任的教师
关于赞美老师的演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