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春

探春——红楼梦里竹林七贤山涛的身影(上)

(2017-4-15)

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红楼梦》里骊珠璀璨,蔚为大观,尽显风流:有《诗经》真情爱恋,有经邦济世方略,有诸子百家史传,有社会鼎革变迁,有儒道释三教合流,有家族兴衰荣辱,有救孤侠客义士,有明末遗民悼亡,有西晋竹林七贤,有经典诗词曲赋,有图文隐寓谶纬,有大观园林建筑……总之,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红楼梦》作者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们的命运,他们的荷担,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你可以一一地从《红楼梦》中,从作者笔下,寻到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写照!

《红楼梦》中凡是花了大笔墨书写的女子,无不有一个前世的设定,“才自精明志自高”,“玫瑰好看,只是扎手”的贾门三小姐探春,当然也是如此。那么,她的这个设定又是什么呢?

贾探春的前世身份,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情节中,作者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提示了。这回的诗作,实际上也是通晓前后情节意象的大关键、大过节,但是要真正理解其诗作,却只能抽丝剥茧,一步步一层层来看。

芦雪庵联诗之后,就到了猜灯谜环节。我们知道,第二十二回第一次猜灯谜,不仅给出了谜底,而且也给出了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暗示。第五十回第二次猜谜时,宝黛钗三人的灯谜又一次和前面对应,比喻了自己的命运。而在这三个灯谜之前,还有个竞猜环节。这个环节的特点是,谁猜到就是在说谁,甚至谁猜到缘故就是在解释谁的命运。如黛玉猜到了萤是“草化的”,而她自己就是绛珠仙草化的。而探春在这里猜中了一个谜,“石向溪边流出冷”,而这个谜的谜底是“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同时还是七贤聚会的发起者。正如探春,也是大观园诗社的发起者。

山涛是一个道家为体,儒家为用的人,他身上兼有儒家经世致用的才能,兼济天下的豪情,也有道家的闲情逸致,自然风骨。就像探春,一方面渴望成为男人,自有我的一番道理,也希望能帮忙理家,在众人前面争口脸面;另一方面又喜欢人间自然风格的制品,胶泥剁的小炉子,竹根雕的篮子,还向往三五好友聚于山林吟诗赏月的高雅快意,沉醉于在朗阔的秋爽斋里挥笔疾书的豪迈。神采飞扬,见之忘俗,也正是竹林名士的写照。

山涛少年时家贫节俭,不仅让人想起探春一个月攒几百钱托宝玉买点小东西,还要自己做鞋子贴上的小尴尬。

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秋爽斋,最多的就是梧桐和芭蕉。如果说,海棠代表女儿的羞怯娇态,那么无论是秋天的爽朗之气,还是梧桐芭蕉的清淡高雅,无不代表了魏晋名士的洒脱高雅之风。

南宋张鎡《菩萨蛮·芭蕉》词云: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

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

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

竹林七贤虽然有“竹林”一说,但古代画家却很少把他们画在竹林里的(也有说法是竹林其实是梵语翻译而非真正竹林),反而是把他们身边画上梧桐芭蕉这样象征高贵潇洒气质的树木。

在诗社里,探春更是自命为“蕉下客”,而黛玉更是在一旁打趣,提出蕉叶覆鹿的典故,笑话探春原来是一只鹿。那么探春真是一只鹿么?流传到今天,和山涛相关最有名的书信之一就是嵇康因为拒绝山涛的推荐,而特地写了一封千古流传的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这封绝交信里,嵇康先引用了许多著名的典故,以证明圣人为了从事自己所决定的事业,是不惜俯身做哪怕是赶车这样卑下的事情的。但接着,他又话锋一转,提到无论从事什么事情,君子的目的,本质上都是达到自己的志向罢了。所以我嵇康当然深知你山涛也是和我一样的君子,你入庙堂之内,完成自己的志向,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而我嵇康乐在山林之中,也是我作为君子的志之所在,就像笔直的木头不能做车轮一样,官场也不是适合我这样一个闲散慵懒的人的地方,你山巨源大人也就不要强行改变我的志趣了吧。

进一步,嵇康又拿林子自由自在的鹿做比喻,说我嵇康啊,就是一只小时候在山林中无拘无束的鹿,而长大以后要是有一天我突然被栓起来,就会在气恼之下发狂,甚至把栓我的绳子都弄断了;而你山涛呢,大约就是一只小时候被驯化得很听话的鹿,那么长大以后也会理所当然的服从教化吧。

所以,山涛也曾经被他当年竹林七贤时代的好友嵇康,比成过一只鹿;就像黛玉也曾经开玩笑,把探春比喻成了一只鹿。

而说起与《山巨源绝交书》,就不得不顺势提到《红楼梦》中另一处和这封信有关的故事了,那就是探春在主导大观园改革时,和宝钗发生的一段“学术讨论”。第五十六回文本写道: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薰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李纨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这里探春在讨论大观园改革时,提到自己最近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大观园的一花一木都是可以卖钱的。这句话一出,就引出了宝钗的长篇大论,特别是提到了朱子即朱熹的一篇文章《不自弃》。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说,一花一草,一瓦片砖头,都是可以对社会有用的,所以引申到人身上,就号召大家不管自己的资质状况如何,都不应该归隐起来放弃自己,而是要努力为国家社会做事。所以这篇文章后来又被康熙拿出来,作为鼓励当时隐逸民间的知识分子出来做官的檄文。朱熹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万物都有实际价值,实际上是在说,政权大过天,所有的人都应该把能给朝廷做官,当成最高价值。当然这种思想和宝钗热衷于进宫,甚至把自己的两个丫头都命名为莺儿文杏(莺儿文杏同出一典,即古代皇家的园林,上林苑中的景物,也见于宝钗于元春省亲时作的诗:高柳喜迁莺出谷。)是一致的,但是和山涛转世的探春本来就具有的魏晋名士崇尚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显然是矛盾的。

其实不但是老庄,就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中,都有着中华民族早年在大自然中的和谐生活而赋予的自然主义的禀赋。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大自然之美妙才是中国文化中一切灵感的来源,自然中的万物生长依存才是人之存在价值的本源。所以,山涛探春对宝钗所提到的《不自弃》一文中把一切生物的价值都归为可以为人间所利用的思想,当然是不屑的,因此她反击说《不自弃》的说法无非是“虚比浮词”罢了。

宝钗自然也是不甘被反对的,马上抬出了孔子来“拉大旗作虎皮”。这时候探春的反击就很有趣了,她提出了姬子书里的几句话“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这个“姬子书”是古往今来读红楼梦的人所不解的一处,因为古代并没有一个被成为“姬子”的哲学家。直到最近,至真斋主的发现,才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解答:姬子即“嵇子”,也就是嵇康,而“姬子书”就是指嵇康写给山涛的这篇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

 “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确实也是山涛探春的断章取义,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嵇康在后面又列举了几条自己不合适做官的理由“九不堪” ,其中“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嵇康说,自己一旦被官家事务纠缠,世俗杂物劳心,也就是“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就会不耐烦;而一旦我依以往的习惯,还在官场上非言商汤周武这些古代圣贤或是周公孔子这些大家哲人,就会引来无休止的麻烦,会为世俗礼教所不容,所以我当不成官。所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确实是山涛探春对嵇康写给他自己的绝交信的“断章取义”。

而其用意呢,却是在和宝钗把话说明白:“你不用把孔子拉出来压人一头,我就是和嵇康“姬子”给我写的绝交信里,形容他自己的说法一样的人,我虽然能登名利场运筹帷幄,但我内心是和嵇康一样,不会拘泥于什么“孔孟之道”的人!而宝钗也知道这段典故,同样知道山涛探春的断章取义之处,所以她觉得好笑,好笑之处在于,嵇康的原文“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是说背孔孟之道的人,当然是不合适在官场混的,所以,宝钗就洋洋得意地要探春把下面一句说出来。而探春当然拒绝,因为她的目的本来就是“断章取义”,取自己赞同的嵇康鄙薄的假道学式的孔孟之道的真意,而不是把嵇康自我菲薄的话加进来在宝钗面前露怯,进一步,嵇康此绝交信本来也是在骂山涛的,比如形容山涛是“厨子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割肉,硬要拉祭司来帮助自己。”如果说多了的话,对于山涛探春来说,当然也是“自己骂自己”了。

所以,这段话不仅是宝钗探春所代表的人格在思想层面的一次交锋,而且也反应了《红楼梦》作者对山涛的真正思想和山涛与嵇康关系的理解。(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中的隐居生活
《红楼梦》中关于隐居思想
【转载】贾探春与薛宝钗交锋内涵很丰富,她说的“姬子”是谁?
魏晋第一美男嵇康,居然因为一句话被杀了?
【名人故事】绝代风华—嵇康
竹林七贤之山涛生平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