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大家姚雪垠,其著作《李自成》为何受到攻击?美化农民起义?

“不过古今为大将者常不免功多而骄,不能振作朝气,克保令名于不坠。”

大作家姚雪垠在自己的作品《李自成》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小说中用细致入微的语句展现了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描写,以及生动形象的明末生活真实写照,虽说有许多大家的夸赞,却还是没有能让这部作品摆脱被众多人诟病的命运。

是什么让《李自成》这部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陷入巨大的争议?真的是因为它美化了农民战争吗?文化大家姚雪垠用心血写出的作品遭到人们的种种攻击,他又是否后悔过自己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呢?

作家的争议

战乱一向是让世人痛苦的存在,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姚雪垠在战乱中失去了自己原本殷实的家境,但是他的经历也因为这个血与火并存的年代而精彩。他甚至在小时候被当成“肉票”被绑架,这段经历也让他写成了他的另一本自传体小说《长夜》。

对于《李自成》这本书,姚雪垠是万分喜爱的,他甚至否定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称对方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小说艺术等方面都比不过他。但姚雪垠作为文化大家,他个人对于自身作品的喜爱并不能成为作品优秀的理由。

文学历史专家章培恒就曾认为小说《李自成》美化了农民形象。而魏明伦也曾以讽刺的口吻表示姚雪垠在以“高大全”的手法塑造李自成,他这是将农民写成“老八路”。

章培恒

对于《李自成》的攻击并不少,大多数是由于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却为了塑造人物的英雄形象刻意删改历史,这是考据党们无法接受的。

争议其实在文艺作品当中很常见,有关于道德观上的争端和价值观上的争议,在众多作品中并不少见。至于这样的争议是否合理,就见仁见智了。

文艺作品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所以人们倡导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是文学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矛盾性,人是追求刺激性的生物,可以说越刺激的作品越精彩,因此会产生背德文学。

这也是商业文艺作品常常让人感觉到毫无内涵,但好看的缘故。情节的刺激性与作品的内涵不一定同时存在,但它们对于人的影响却一样让家长感到恐慌,我的孩子会模仿这样的作品吗?区分作者的涵养需要时间,但不区分选择直接禁止却只需要一秒。

因此人们反对粗暴区分的标准,呼吁创作自由。但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常常意识不到一个问题,作者写出来的内容不一定是作者认同的,但由于第一视角,人们将自己代入,反而弱化了道德观念。反过来却要推导出作者的身心存在问题。

人们时常争议的《洛丽塔》,其实是作者纳博科夫在创作完毕后想要烧掉的。他从来都不认同这样的邪恶,却依然被许多不知情的人扣上了坏人的帽子。在这件事上,人们仿佛分析不出作者的情感,委婉的批评成为了默认罪恶的合法性。

革命作家

姚雪垠却又不同于纳博科夫,他是完全认同自己作品的,甚至他会表示自己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农民阶级。出于为农民阶级正名,而会选择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这和姚雪垠老先生的身份背景以及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姚雪垠先生是一位革命家。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他虽说没有上过前线,却一直在后方从事文化进步运动,批判社会黑暗,他的内心比谁都要向往光明。他一直在为了底层人民奔走,他是最心疼这群活的不容易的人。

而作品的创作开始于特殊年代,被打成Y派的他没有恨过谁,反而因为得到特殊允许的创作资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的创作开始于农民,那么就会一直不脱离农民。

在翻阅了史书后写出来的作品,他不会不清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那些丑恶的真相。他只是不愿意写,他一直歌颂的就是农民,又怎么会愿意把那些罪恶写清楚呢?如果非要为《李自成》找一个错误,不如说是人物过于平板化了,好人与坏人界限太过分明。

文学受作者个人的影响,而作者个人会受时代的影响。这是每一个作品都会有的局限性,除了作品中的穿越者,没有谁是能突破了时代局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难免会刻下时代的烙印,而站在时代的另一端去指责对方,是否也是时代的局限性呢?

因为经历过了,才会有上帝视角,但生活着的人们无法看见未来,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与时代的未来。脱离了时代去指责他人的错误是很容易的,就像是老师拿着参考答案批改学生的卷子,对与错一目了然。但如果真正上了考场就会知道,这些题目的难易程度到底如何。

人们总感觉自己是正确的,是因为时代的的确确是进步了,但不意味着现在正确的人能够批判过去正确的人。因为对错本身就是有时效性的。人们可以吸收时代进步的优势和教训,却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指点江山的上帝。

文史要分家

姚雪垠先生用自己想象做了自己作品中的上帝,他删改掉了所有李自成的错误,因此被文学历史学家指责了。

但历史与文学是有分明界限的。虽然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其实文与史原本就是两个概念,即使是在过去的图书分类中,经史子集,史也是独占一目的。

真实的历史与文学的创作始终都不一样,即使是自传体小说中,史学家也会去提炼历史,而文学家却是赞美作品的文学性。如果说要以小说的历史性来指摘小说的错误,也是有失偏颇的。

小说中本就写的是故事,是历史学家非要从里面找真实,反过来还要说这书篡改历史,写得不怎么好。这样的观点无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史料分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虽然现在的趋势是要求跨学科研究,但是在真正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真实。

历史学家总在各路文字中找寻历史的真相,而文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来编织出天马行空的世界。

文学创作本来就是由想象与文字交织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完美,何必剥夺人在想象空间中的完美呢?又或者说,在真实的世界里面无法出现的,为什么不能让文学家用文字创作出来呢?

如果要让文学家们对着史书一一评价文笔,历史学家想来也会觉得不合理。文学和历史都需要自己的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气壮山河的历史大悲剧——《李自成》一、二、三卷艺术管窥
李自成的主题与姚雪垠的立场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来袭!毛主席高度重视!
时至今日,再看当年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该如何评价?
文化作家姚雪垠,著作《李自成》为何会受到攻击?太美化农民起义
姚雪垠:李自成(全5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