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私家书单】还在贪恋岁月静好?不如在历史长河中涤荡出钻石心 —— 史诗巨作《南渡北归》

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山河岁月

我们不能拥有的人生波澜

我们不能明的情感心绪

幸有读书

借他人的眼

丰富了我们见识宽度

也挖掘了我们思考深度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思想大爆炸的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百家思想尤以儒家成为了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接受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足足两千年的中国中央帝国制度,孔子也为无冕之王,无论王权如何更替,地域如何辽阔,中国一直有一套思想文化的操作的系统就是儒家思想。那经历了两千多年这套操作系统还能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形式大变的呢?于是另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期来临了,清末民国又迎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大师人杰辈出的思想绚烂时期。

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康梁托古改制下的维新改良,再从帝制的崩盘,共和的艰难诞生,文化知识分子秉着赤子爱国之情,或投身政治,或立志埋头学术为中华文化奉献自己所有。

《南渡北归》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记录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国耻家难的流亡岁月。以北京清华两所高校的校事为经线,以抗日战争,内战,建国后两岸的政治局势为纬线,把一个个文人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如珠如翠的穿针点缀在上面,完成了一大卷瑰丽织锦。

既有扫描大历史的长镜头,也有描写个人命运的近景特写。既有冷静客观的史实记录,也有浪漫笔调的英雄气儿女情。前方战事与后方学术生活穿插交替,既有军事场景的部署大写,也有战争下生活细节的特写。既有光明磊落的高贵情操让人敬仰,也有国家蛀虫的荒淫骄奢让人愤慨。

大时代下,社会动荡,反而是这样环境让这些赤子更少考虑个人得失。梁启超送自己三个儿子分别被送到国外去学建筑、考古、军校,都是为了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缺失。他自己为了维护西医在中国当时社会的正面形象,即使自己的肾被协和医院乌龙的切错,众人声讨协和的情况下,仍为协和辩护,为了医学在中国的正面发展,他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其护航......曾国藩的子孙曾昭燏、曾昭抡也是以国家发展需要选择了考古学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这两句诗道尽了,当时南渡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与迷茫心情。“南渡之后再无北归日”,这是纵观两千年来,晋宋明几次南归皆亡国,也不能说他们的忧虑是悲观主义。在不能持枪与日寇正面对抗情况下,他们只能将自己一腔悲怆之情,化作专注之力埋头学术研究之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所谓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这喜欢的事还真不是找来的,而是一直蹲点深挖出来的。那匆匆忙忙寻寻觅觅,浅尝即止的行为模式,是无法尝到那些深度挖掘下发现彩宝的快乐。在越来越浮躁的当下,持续后动力越大,那就越能做到高深。

而在这专注中,精深的不仅是学问,还有品性的升华,“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年轻时也曾被郭沫若的极力吹捧下头脑发热飘飘然过,然而在李庄那几年蛰伏苦研期间,编纂出《殷墟文字甲编》,被学术大家陈寅恪傅斯年等人极力赞扬,获得当局最高当权者蒋介石嘉奖。面对这样的荣誉,在这多年专注间,早已磨去了那些骄浮之气的董作宾坦然冷静处之,终成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家。

在这个中国现代思想启蒙时期,各大学术研究创始人褚传承人之前的关系错中复杂,却被作者梳理得十分清晰,家世背景师承关系交代的毫不含糊,又不啰嗦。

这本书在描写大师人杰们的恩怨情仇时常常引用水浒或三国人物事件做典故类比,诙谐生动。以嘘戏调侃的口吻讲述那些可悲可叹可歌可泣的点点滴滴。

在那个年代里大人物的无奈也有小人物的悲伤。在那种时候,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蒋介石作为一国之领袖,也有他许多不得已,在朝自己亲信嫡系将领常常不听指派调遣,在内两个姐夫家族势力强大又不守本分,常常干点失德离心丢脸的事,影响他的政治形象,对外又不得不仰仗英美大国的鼻息,以能得到外强的支持。别人是汉堡里的夹心肉,他却是比这夹心还苦一层,时常做点决定都要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得失。说实在,他比起后来居上的毛泽东真是不得意不顺心的事多太多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门派,民国时期的学术界也是如此。官方民办,海归土鳖,没落贵族寒门子弟。英雄既论出身也不论出身,后台硬关系广,或许会让英雄才华发挥更淋漓,但是勤恳耕耘也是自我价值实现必不可少的途径。

国难面前固然能历练出一批人的真品格,但在个人命运的抉择前,又有多少人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原则,那些逃过战火,挨过饥荒幸存下来的学者,却未能在文革红潮中安然保全。那些丧命于自己兄弟同胞之手的知识分子又含着多少悲怨与绝望,让人不禁扼腕落泪。而即使侥幸保命的,又是说了多少违心话,做了多少逆心事才得以苟延残喘,这些人间地狱般的经历,又会在他们多少个睡梦中化作恶魇纠缠相伴余生?

虽然也有很多人批评岳南的观点立场不公正不客观,但是就我的小见而言,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本来就比远历史更难客观,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浩荡年代,要做到完全如机器记录般百分百真实,又怎么可能做到呢?相比起,许多唱颂歌的书,这部作品也算是很敢言的了。

而这部巨作还以“大师归去再无大师”做腰封,那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呢?

胡适?

恐怕不是,虽然他是一代白话文学的倡导者,是众多文人中官运最亨达的一位,反而就是他还未能看透官场的迷幻泡沫,让他在学术上不够厚重。

那是傅斯年吗?

他可以是一代学霸英雄,恐怕还是离大师位子稍欠火候。

梁思成、林徽因、李济等人固然也很可敬可爱,人品学品都不差,可能资历还浅了些。

从人品气节、学术成就似乎就当属梅贻琦和陈寅恪这两位大家了。

梅贻琦,奠定了清华校格的教育家,一身为人低调,儒雅中又带着刚强,更难得是他手握庚子赔款基金重金,却能数十年做到奉公清廉。抗战期间,梅夫人需卖糕点填补家用。到临终时,助手公布他一直要紧看管的黑色公文袋时,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笔笔清晰的账目,而于自己和家人并未留下半文好处,此时的梅夫人也未能安享晚年,甚至还需在美国做售货员谋生。如此人品,如要比较起来,恐怕他的地位就如同北大的蔡元培先生了。

陈寅恪,这位被称为三百年也难得的史学奇才,先后留学欧美多个名校,却又没拿任何一个大学的文凭,真真是为学术而学,相比胡适为考博士而紧张昏厥,陈寅恪显得有底气太多了。

而似乎连老天也嫌给他太多天才,终于以拿走他的视力作为不平之举。据说他饱览群书,过目不忘,常常要核实资料,就跟助手说,你去图书馆,哪排哪栏找那本书,翻到哪一页,看看注释是不是有这句话?就连梁启超也认为“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在欧美自然是盛名远博,就连斯大林也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时,也向他问起陈寅恪,可见他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他为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他学术上的指导思想,也是他毕生坚守的政治价值观。可惜,这样的大家,也终未能在文革中安度余生,在眼盲腿折的病疾折磨下,不仅未能如愿进行学术研究,还被写大字报批斗,人格侮辱,终于在惊吓和饥饿中凄楚离世。

覆巢之下无完卵,个人命运如何不被时代洪潮裹挟淹没?

无论是从军从政修文科研,这群中国最后的脊梁艰难也坚强的挺着,看到他们的人生事迹,看他们治学的目的,真的觉得现在的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又何必还纠缠在那些斤斤计较的个人小得失呢?

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病呻吟。有时还是需要在大历史中涤荡一下,经得起生活的摩擦,才能把玻璃心打磨成钻石心。


身体和灵魂都需要喂养

在ScaSu和思嘉一起

看优质地影剧,聊私品味书籍,过健康轻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温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中国当代为何难以出现众望所归的大师?
看大师何为,品何谓大师
科学网-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陈寅恪为何要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在王国维的葬礼上,陈寅恪为何带领教授学生们行“跪拜”之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