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业余票友也能给相声开宗立派?曾与诺奖近在咫尺,没人敢说他外行!

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一场募捐劳军晚会上,有两位搭档表演的相声引起了轰动,还因此成就了相声史上的一段佳话。其实,论着这两位都不是相声门里的人,甚至连海青都算不上。但他们在全国的“蔓儿”比侯宝林还大。正因为他们那次一本正经的“票活”,让当时成为陪都的重庆掀起了抗战曲艺潮,也让“抗战相声”成了重庆的特产。


那么这两位外行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他们就是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和梁实秋。抗战时期,老舍先生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协会迁至重庆后,以国立编译馆为首的机关团体举行募捐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要在晚会上说两段相声,为此还请来梁实秋与他搭档合作。


虽说梁实秋曾在北平居住多年,也欣赏过不少相声艺人的精湛表演,但他本人却从没登台演出过。老舍先是给梁实秋鼓劲,让他信心。合练了几次就直接上台了,一连表演两晚:头一晚老舍逗哏,梁实秋捧哏;第二晚则是二人捧逗互换。别看是两个外行“票活”,段子里该有的包袱差不多都响了。其中还有这么一段打哏特别出彩。


逗哏的老舍很卖力气,抡起扇子狠狠地向捧哏的头上打过去,据梁实秋后来回忆:“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掉下来的眼镜,我就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两位大作家说相声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难得的是包袱尺寸找得准,观众也捧场。没想到这两场演过之后,他们又接连收到了其他单位的演出邀请。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没少看天桥、护国寺的撂地演出,对相声表演的悟性可以说是“熏活”熏出来的。其实他不光能演,更善于创作讽刺题材的相声作品,例如《中秋月饼》《骂汪精卫》《欧战风云》等等。当年,他亲自说过这段《中秋月饼》,这回搭档可是正经说相声的,给他捧哏的是李寿增的徒弟欧少久。这段相声的定场诗就与众不同,用了一首民间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而正活的讽刺更为辛辣,借月饼的传统馅料像五仁、豆沙、枣泥等,来组织包袱。明着说的是月饼馅儿,实际上为了借此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
乙:您把月饼馅子又比喻什么呢?
甲:我略举几种,比如:“五仁”,就是说日寇侵华罪行,惨无人(五仁)道……日寇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从月饼馅子里都能看出来……“豆沙”——见人“都杀”;“洗沙”(洗杀)——洗劫一空,再来杀害;“枣泥”,就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糟(枣)蹋得和泥(泥)土一样……
乙:太可恨了!


这段相声演出之后反响空前,引起《大公报》的关注,并将老舍创作的这些节目称之为“抗战相声”。虽说所谓的“抗战相声”只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但老舍对于相声的热爱远不止如此。1950年1月,北京多位相声艺人筹备的相声改进小组正式成立。当时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等人就专程拜访老舍先生,希望他能帮忙重新改编净化传统相声。在老舍先生的指导帮助下,相声改进小组对《文章会》《菜单子》《地理图》《铃铛谱》等近百段传统相声做了细致整理,现如今我们听到的老先生留下的来音频资料绝大多数也都是经过整理后的版本。


老舍对于相声发展的新趋势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如果说曲艺是文艺轻骑兵的话,那具有讽刺功能的相声则是骑兵和匕首。”这一观点倒是与侯宝林的看法不谋而合,侯先生曾说:“如果文艺是一桌大餐,那么相声就是这桌大餐中的一碟小菜,是给人以刺激著称的小辣椒,这种刺激就是讽刺。”


两位语言大师对于相声的讽刺属性有着极为相似的认识。而他们讽刺的根基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讽刺的对象来源于生活,讽刺的现象更能引起广泛共鸣。因此,不管是老舍的文学作品还是侯宝林的相声作品都表现出了深厚的艺术积淀,经得起观众读者的检验,更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洗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老舍也说相声?!
常宝华 侯宝林相声《昨天》难得候大师捧哏!
他是给相声大师甘当二十年陪衬的御用捧哏!潇洒儒雅不输侯宝林!
相声往事;马季的好搭档于世猷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晚年穷困潦倒
老舍说相声别具特色
梁实秋《忆老舍》,老舍先生和梁先生说过相声,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