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晓夫:绘画技巧是外衣,内在思想才是躯体
目前价格: ★★★★☆
市场潜力: ★★★☆☆
装 饰 性: ★★★☆☆
收藏热度: ★★★☆☆
文化价值: ★★★★☆
     俞晓夫,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1984年因作品《我轻轻的敲门》获得画坛瞩目;后赴英国留学。上海于他的作品是骨血,这个经历了殖民时期又经历新文化运动的城市,是曾经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地,给了他深厚的历史情结,也给了他海派画家的清高之气。
《西部小牛仔》 60x80cm
     五零后的油画家,是命运跟国家的动荡相连的一代。从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到知青回城,恢复高考,到建国后艺术家的出国潮。在艺术上,他们经历了向苏联写实派学习的大潮,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涌入的新艺术形式。他们拥有比以往艺术家更多的波折,这些经历或许早年已从他们的人生中退场,但是印记会跟随他们度过一生。俞晓夫正是其中的一员,除了五零后,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海派艺术家。这座城市有着近西方的视野,也有着东方文人的清高;有着开放发达的优越感,也带着文化中心转移后的失落。种种熏陶之下,俞晓夫的内里是复杂的。
一、我从海上来
     俞晓夫的父亲是海军402厂的工程技术员,母亲是一家设计院的技术员。是因为幼儿园的一次“优异表现”把他推上了画画的道路。当时正值中苏友好时期,他画在黑板上的斯大林头像,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也因为这幅小画,让他在游行活动中手拿旗帜,站在队伍前列。这是他幼年时期至高的荣誉,对画画的兴趣也由此大涨。而后,每个月家里支付2.8元,送他到上海一家著名画室学习。上海人对孩子的文化艺术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尊重有着优雅生活方式的人;家里每个月还给他买一些美术相关的资料和连环画,这在一个普通家庭是非常开明的。
     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文化。它是曾经的租借地,是中国现代文明的一个窗口,。闭关锁国的中国,首先睁眼看世界的,就是上海人。它洋气,开放,代表着一种对当时最先进的文明的探索。解放后,当文化中心慢慢转移到北京时,傲然的海派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了。这对带着骄傲、矜持的上海文艺界,充满失落。曾经的海派是一种高格调的实力,渐渐变成了一种地域上的标签。虽然十里洋场已成为历史,但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正如浦江边屹立的欧式建筑一样,始终存在着。在俞晓夫的作品里,经常出现法式洋房,小房间里的格子桌布,墙上的老式相框,无不体现了对那段经典气息的留恋。
     真正的海派艺术,是自律而排他的。他们追求崇高、教养、贵族气质。所以当这一代的艺术家有了影响力之后,他们最迫切想做的,就是重新树立海派的标准,洗刷这块金字招牌。
《鲁迅先生》               
二、绘画中的人文历史
     在戏剧学院的时候,俞晓夫的油画老师让他懂得了,绘画是一种谋略。“画面人物,其实是人物在其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规定动作。”于是,他在课余的时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欧洲的古典文学,到历史纪录,它们像一味鸡汤在滋养着作品。这些曾经阅读的内容,经过沉淀,又从他的笔端流出。它们更像一种叙述的方式,将他少与人说的对文学、历史的感受,双手奉上。和语言相比,这种表达显得更为直观,是一种组织后的陈述。他始终想要表达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感,人类与生俱来的尊严、价值,这些在这个时代被淡忘的东西。
《古典气氛2》
     在2014年拍卖的作品《一个共和理想的殉道者—纪念宋教仁先生》中,他正是用宏大的场面,来记录这个革命史上重大的事件。他也用神似形散地笔触,记录和描绘了多位在文化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家,有作家,也有画界的名门。这无疑是他心中的一道情结,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他读史,又在绘画中述说他对历史的判断,对人物的理解。在漫长的发生之后,这个当代人,向他们举手致意。
     在当代艺术进入快餐时代的时候,艺术界呈现了一种畸形发展。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深入地了解背景,精心地构建画面,一时间充斥着空洞的、概念化的作品。也许这是美国快餐艺术对峙欧洲精英文化的一场胜利,人们在不断追求快、新、奇带来的刺激,而缺少沉静。但是这些作品,无疑在成功的历史画面前像个毛头小子,他或许勇敢,却少了一份岁月的分量和智慧。俞晓夫建议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重视起历史画这个门类,他认为,“历史画应该完成一种使命,有点类似文艺复兴的功能。它的难度大,集传统绘画和经典绘画于一身,在教学上重视这一块,或许对美术界有些好的作用”。也许这就是那一代人,所重视的艺术的使命感。他们是一个个体,但他们也希望代表那一代,留下一些真正可回味的作品,对艺术的发展做出良性贡献。
三、收藏相关
     俞晓夫的作品自2000年春季进入拍卖市场,已有十五个年头。初期送拍数量较少,成交率较为可靠,价格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伴随外部市场的大热,在2005年秋拍开始上拍数量大幅提升,一度达到年送拍数目超过四十幅。在2005-2008年,这种高数量,成交率下降明显的情况一直存在。2009年后伴随着很多外部投机势力的退出,艺术市场陷入了寒冰期,艺术家们的心态也渐渐平复。近年来,俞晓夫的作品始终保持在每季十幅左右上拍,较为理性。在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中,拍出了816.5万的《一次义演—纪念格尔尼卡》和690万的《一个共和理想的殉道者—纪念宋教仁先生》,是一次价格的突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市场对艺术家的认可,但由于升幅过快,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考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俞晓夫油画作品欣赏
外滩传奇建筑里的海派油画长廊,现百舸争流海派腔调
我的画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写意油画概念
【北上广诗刊】No.71685期A版||​艺术展 文/赵俊
俞晓夫|父亲给了我当画家的希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