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睡衣上街的历史

上海睡衣上街的历史

2014-05-06 每日上海

志愿者劝阻“睡衣上街”,这么小的事情,也成了被连篇累牍报道的大新闻了。无他,就因为它与“钓鱼”、“熊姐”一样,可以宣泄国人对上海的幸灾乐祸的情绪。


小家败气如央视,当然没有忘记也来“轧一脚”。它的女主播居然还杜撰出这么一句来:说,反对劝阻的人们认为,不穿睡衣上街岂不是显不出“海派范儿”来了么。先把“睡衣上街”偷偷地与“海派范儿”划等号,然后暗示“海派范儿”的统统一无是处,用心何其良苦!

(美国摄影师Justin Guariglia在亚洲生活了12年,用镜头记录下在公共空间,穿睡衣的上海人,展示他眼中的上海独特的时尚。)


“睡衣上街”确系当代申城一大特色,无需讳言。但它的历史并不长,只始于文革结束的1970年代末,迄今不足40年。而沪渎开埠凡160余年,向以穿着入时著称于世,“睡衣”是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海派范儿”的。


有人指出,一些描写旧上海的电影里也有“睡衣上街”。我查了一下相关书籍,发现旧上海“睡衣上街”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像现在那样“蔚然成风”。当年只有两种人“睡衣上街”。


一种是土财主。从乡下到上海来赚了一点小钱,就迫不及待要显示自己已经脱胎换骨,有点档次了,于是,在家门口以睡袍示人。其意为:“老子已经是进了家门要换衣服的人了,你们呢?”另一种是舞女。社会地位低,处处被人瞧不起,当然要在某个方面硬挣面子“扎台型”啦。她们往往白天穿睡衣,其意为:“此刻姑娘并没有在做生意,非营业时间恕不接待。”

这种个别现象到了1949年后,就与娼妓和鸦片一样,迅速销声匿迹,而且一匿就是将近30年。据我看,始于1970年代末的“睡衣上街”风潮,与旧上海的零星现象基本上没有关联,形不成传承关系的。


最主要的理由是,1970年代末,意识形态还控制得非常严,邓丽君的歌也只能在晚上偷偷地哼唱。至于旧上海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更是完全没有解禁,普通市民根本无从得知并效仿之。另一个理由是,“睡衣上街”的始作俑者基本上是当年的产业工人,文化程度有限,家庭经济条件也有限,到哪里去了解关于旧上海的信息呢,也未必有兴趣关心。


还必须指出,最早上街的是睡裤,而非睡衣。而且这些睡裤,都是自己扯条纹布,自己在家里用缝纫机做得的。一方面,当年市面上根本还没有睡衣裤卖,买布还凭票呢。另一方面,即便有卖,价格也一定不合适。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自制的睡裤,平均每条只合两块多人民币吧。如果“全家一起上”,一做五六条,还可以套裁,那就更便宜了。当年睡裤流行的初衷还是好的,真的是为了弄堂文明。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睡裤上街”最早流行于南市老城厢,然后慢慢向其他城区的老式石库门里弄、老式工人新村渗透。那些地方当时俗称“下只角”,弄堂窄,住户多。一到夏天,各家门窗打开,竟没有私密可言。


而当时的女人们,大多不知胸罩为何物,大姑娘也只穿一件“方领衫”,即一字领无袖短衫,里面完全真空上阵,露点。为了节省布料,当家人还往往把自家女儿的花短裤,做到短得不能再短。更穷的人家,还有用两方大手帕来做“方领衫”的,缝住肩头和腋下就成了。

为此,很多大姑娘以及新媳妇是不愿意出门的,再热也在屋里摇扇子。后来不知阿谁想出了用条纹细布,做睡裤这一招,最早穿的,就是那些原来羞于出门的大姑娘和新媳妇。


还是为了省钱省布料,一开始的睡裤很短,类似现在的“七分裤”,俗称“吊八筋”。其实,这“上街”也有一个过程。最早是“上弄堂”。住老式里弄,有一半事情要在弄堂里做的。比如刷牙洗脸,淘米洗菜,晾衣晒被。弄堂里从来不比街上更冷清,更何况还有许多“开门见街”的街面住家呢。


所以,一开始,大姑娘和新媳妇们只是穿着睡裤去倒倒痰盂马桶,收收晾在屋外的衣裳,不敢走得更远的。后来看看也没什么议论,就又穿着睡裤,去烟纸店买草纸、肥皂、香烟、自来火;再后来,又穿着睡裤去买盐打酱油,再后来买菜也穿了,甚至邻居串门,也穿着睡裤登堂入室了。

就这样,本来想文明些,结果弄得越来越不文明了。但是直到1980年代末,这样的风景始终只在那些地方,从来没有风靡过全上海。新式里弄、公寓大楼里的人们,好像始终不屑于跟这样的风,或者不敢。


而且,一开始只是二三十岁的妇女穿,男人不穿,上了年纪的,男女都不穿。都人老色衰成那样了,还遮遮掩掩个屁。后来渐渐发展到中年夫妇、老年夫妇都穿,兴许就是从年轻时穿过来的同一拨人吧。


再后来,老城区纷纷拆迁,很多人都搬入新公房,此风便真的蔓延开来。现在,晚上不管在哪里的超市,你总能见到一个两个穿睡衣的主。而且夏有夏装,冬有冬装,还有情侣装呢。不但睡衣睡裤的面料变得高级了,有织锦缎的了,人也烫发纹眉,脚蹬高跟鞋,手拿名牌包,还抱着宠物呢。


我早就说过,这叫做“乍富难改旧家风”——有钱买不来档次!

“睡衣上超市”算什么,我还亲眼见过有人在某个清晨冷不丁地把“奔驰560”(郑老师,侬讲的是E系?250万啊)停在路旁,推开车门,穿着睡衣拖鞋下来就直奔路边的小摊,拿出钱来买两只“油墩子”呢。不可以么?这是个人自由啊。


虽然我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自由,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却是最高级的:“老子想干啥干啥。”殊不知,世界各国对自由的定义,都是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的。


但事关教养,毕竟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也不看好志愿者的劝阻。因为几乎可以肯定,这样做,必然收效甚微,至多也是事倍功半。当然,嘲笑它更不会令它消失。真要解决问题,大家的心态都先要好些才是。

“睡衣上街”,发生在1930年代,就被世人目为“东方夜巴黎”的上海,想想也蛮“悲剧”的。但细究起来,它的出现又有它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没有了上流社会,没有了贵族。工作态度上,我们可以拿雷锋来做榜样,但在生活方式上,我们的榜样又在哪里?漫山遍野的“香花”、“毒草”,都被烧得一干二净,但春天还要来。总得长点什么吧,于是就长出了“睡衣上街”来。


作为中国当代时尚最后的前沿,上海滩上还有为数不多的“老克勒”,在艰难地坚守着原来的生活方式,试图传播火种。而放眼全国其他大城市,虽然没有都上演“睡衣上街”,但因为没有上流社会,没有贵族是一样的,那里的风景依然惨淡,如果不是更惨淡的话。

很多高级官员,以及极富盛名的商界大鳄,依然喜欢在西装和衬衫之间穿毛衣,有的甚至把领带荡在毛衣之外。与此相对应的,是胡同里的“膀爷”比比皆是,连最会胡侃的“的哥”,也经常在热天敞开上衣,坦胸露腹地开车。


都不怪他们。


因为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和上海的“睡衣族”一样,也是长期没有榜样可师法的。可悲的是,几乎可以肯定,现在依然还远远不具备出贵族、形成上流社会的条件。怎么办?那就只有继续“睡衣上街”了。

---看看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0年磨一剑 只为收藏一部上海滩石库门老弄堂的发展史
上海最美弄堂今年100岁了!绿树红砖、鸟语花香,太有味道了~
【都市】魔都旧改新街区,这12个最火
#老寿眼中的上海#上海弄堂口
正在消失的上海老街
涌泉坊——愚园路上一条‘’文物级‘’的老弄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