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笔记 | 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金匮要略·辨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躯体三阳病]之一

  总论

【伤寒辨异】
《金匮玉函经》: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千金翼方》论曰∶伤寒与痉病湿病及热暍相滥,故叙而论之。


一、痉病

【痫痉辨异】
《巢源》:痉者,脊背强直,(甚则)口噤不能言也。
(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

【痉分刚柔】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脉证顺逆】
3【逆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9【顺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玉函经》: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10【逆证】痉病有灸疮,难治。
(《巢源》:金疮着风候:夫金疮干无汁,亦不大肿者,中风也。寒气得大深者,至脏便发作痉,多凶少愈。
金疮中风痉候: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荣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不及时救者皆死。…欲作痉,急治之。)

【痉因误治】
4【发汗伤表】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巢源》:夫汗,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凡产后皆血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为痉。纵不成痉,则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普通经水断绝,津液竭故也。)

5【攻下伤里】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误汗伤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攻其表),汗出则痉。
(《脉经》《巢源》: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

7【痉病急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巢源》:此由肺移热于肾,传而为痉。)
(《玉函经》补: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瘲,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误汗伤卫】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暍病》中之错简?)
【脉证变化】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如蛇。一云:脉出欲已。)。
8【预后转归】暴腹胀(脉长)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痉病治例】
11【营虚治法】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2【卫实治法】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3【里实治法】(刚)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附录:
《伤寒论》: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甲乙经》:太阳中湿病痉,其脉沉与筋平。太阳病,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然刚痉,太阳中风,感于寒湿者也,其脉往来进退,以沉迟细,异于伤寒热病。其治不宜发汗,针灸为嘉。治之以药者,可服葛根汤。

《漫游杂记》曰:痉病,有太阳证,其手足拘挛,类瘫痪者,以葛根汤发汗。表证既去,拘挛瘫痪不休者,与大柴胡汤,四五十日愈。(引《皇汉医学》)

《千金方》: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脊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诸病源候论》汇解诸痉
1伤寒痉候:
痉之为病,身热足寒,项颈强,恶寒,时头热,面目热,摇头,卒口噤,背直身体反张是也。

2风痉候:
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者,死也。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诊其脉,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风痉脉也。(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3金疮中风痉候:
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荣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凡金疮卒无汁者,中风也;边自出黄汁者,中水也。并欲作痉,急治之。

4妊娠痉候:
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

5产后中风痉候:
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6小儿中风痉候:
小儿风痉之病,状如痫,而背脊项颈强直,是风伤太阳之经。小儿解脱之,脐疮未合,为风所伤,皆令发痉。

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一下治疗痉病的经验,发现治疗痉病按六经辨证分类辨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痉病是肌肉不由自主地的紧张、抽搐、强直,比如惊厥、抽动症、抽筋、眼皮跳、膈肌痉挛、肠痉挛、帕金森病等等。
痉病的病因是肌肉失去津液的濡养。
肌肉为什么会失去津液濡养呢?原因有二:一个是经络不通,另一个是津液不足。
经络不通最常见的原因是受寒;津液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热伤津液,还有就是汗吐下导致的津亏。
痉病的辨证与治疗,按六经分类:

编者注:柯韵伯论痉:六经皆有痉病,须审部位以别之。
身以后者属太阳,则凡头项强急,项背几几,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皆其症也。
身之前者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 ,缺盆纽痛,脚挛急,皆其症也。
身之侧者属少阳,口眼㖞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症也。
若腹内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阴痉
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阴痉
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厥阴痉也。
(详见:名家论坛 | 柯韵伯论痉湿异同(附燥气论)

一、太阳痉病
最常见的是腿抽筋,是因为受凉导致经络不通,津液不能输布造成的,治疗用桂枝汤温经散寒为主,加上木瓜效果更好;

二、阳明痉病
阳明痉病分为三种:
1、阳明经证:项背强急,恶寒发热而无汗是刚痉,治以葛根汤;有汗是柔痉,脉浮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脉沉治以栝蒌桂枝汤;
2、阳明经热证:大热、大汗出导致津亏,治以人参白虎汤;
3、阳明腹证:腹满潮热,热耗津液,治以大承气汤;

三、少阳痉病
少阳痉病的特点是:
1、时发时止;2、不痛;3、紧张则加重,比如抽动症、眼皮跳。
少阳痉病的病因是肝阴不足,治疗用柴胡类方加上养阴清热和泻火的药。用这个治法,近一年我治了3例抽动症,效果都很好。

四、太阴痉病
膈肌痉挛和肠痉挛分两种情况:
1、如果是虚证,则为太阴痉病,治以理中汤或桂枝加芍汤;
2、如果是实证,则是阳明痉病;

五、厥阴痉病
热病后期,热耗真阴,手足瘛瘲,治以炙甘草汤加减,也可以用后世的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

六、少阴痉病
手少阴心火旺,内心急躁、心慌、手抖,治以三黄泻心汤、黄连阿胶汤。
本文摘自一三生的新浪博客。

截图来自 医学百科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4、5、6)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43)头痛,汗证,腰痛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金铎5
二、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第三条:感冒的病人由于发汗太多,会变成更加严重的痉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