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医话】刘赤选:暑湿医案 产后低热治疗

暑湿一证,夏秋多见。叶天士云;“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吴鞠通等人更以为暑温即是暑湿。然暑为火热之邪,人感之乃患暑温(即单纯大热证候之暑温本证)。暑挟湿邪之患者,方为暑湿证候。两者不应混淆。由于夏令湿盛,兼挟湿者多,所以临床上暑湿证候比单纯的暑温本证要多见。王孟英说得好:“论暑者,须知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一般发于夏季者,称为暑湿,过夏而发者称为伏暑(湿)。

暑湿证候除有暑热之表现如发热、心烦、面赤而垢等症状外,初起病时尚有恶寒,若有湿遏表闭者可无汗或少汗。常有头身重痛、肢体怠倦等湿阻气机之症状,以及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湿阻运化之表现。然其辨证要点还在于:口多不渴或渴不多饮,舌苔必见滑或浊腻。暑湿证候之临床表现不一,如暑热之邪偏盛者,一般发热较高,症候较重;暑湿内袭者,一般多见胃肠运化失常之症状。暑湿内伏,缠绵不解者,往往久热不退,病情迁延。

暑湿之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初起病者,常用新加香薷饮合清络饮;暑热偏盛者,常用白虎汤清肃暑热,直折邪势,合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以利尿去湿。对于一般之暑湿证候,刘老医生常以微辛微苦、芳化淡渗之法治之。如选用芳香微苦之土茵陈,既能透热中之湿,又能清湿中之热;黄芩,白薇泄热透热,而不伤中;藿香,佩兰、南豆衣,草果皮等具芳香化湿;茯苓、苡米甘淡健脾渗湿。诸药虽和平,但取效甚速。此外,西瓜、冬瓜及莲叶等药乃为解暑利尿之佳品,用于治疗暑湿,其效果不可轻视。

【病例一】

凌××,女,27岁,小学教师。1971年8月来诊。

自诉妊娠将届产期,低热不退,不以为意,照常工作。产后继续发热,持续已五十余天,时高时低,高时达39℃,多为午后潮热,睡后渐退,伴有恶风,无汗,形疲神怠,周身酸痛,饮食减少,大小便如常,脉濡数,舌质暗红,苔灰白而薄。中医辨证;此属暑湿内伏,兼感风邪。治宜消暑化湿,疏风清热。处方:

土茵陈21克  白薇12克  神曲9克  

黄芩6克  草果皮5克  南豆衣15克  

荆芥穗5克  薄荷3克(后下)  茯苓24克

水煎温服,连服三剂。一剂后周身微汗,发热渐退,二剂恶风亦罢,三天后各症俱解,精神转好。继用前方,连服六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发病正值夏秋之交,感受暑湿则患发热,形疲神怠,肢体酸痛,饮食减少,舌苔灰白等;兼挟风邪闭于肌表,故无汗,恶风;又因产后体弱气虚,脾胃健运力差,致使湿邪难化、湿热难解,病势缠绵。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是治疗热邪挟风,挟湿而不解之定法。本着这一要旨,采用了疏风清热,消暑渗湿之法。方中重用土茵陈而不用绵茵陈,是因土茵陈芳香微苦,能透热中之湿,又能清湿中之热;佐黄芩少许,直清里热。但恐黄芩苦寒伤中气,故重用茯苓以健脾,甘淡化苦和胃气。且又具有渗湿之功。南豆衣、草果皮轻轻透湿。薄荷、荆芥散肌表之风,使风邪疏散,神曲消食化滞,湿邪透化,里无食滞,则暑热孤立。再加白薇透热出表,以退久热。上药组合成方,正合叶氏“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意,而使久热治愈。

【病例二】

关××,男,82岁,工人。1972年6月9日初渗。

患者每天午后发热(37.3~37.5℃)已一月余,并伴有头痛,鼻塞,肢体倦怠,胸闷不舒,大便稍烂,每日一至三次,舌苔白,脉弦数。此属暑湿兼感风邪之证。

治宜透湿清热,解表疏风。处方:

茯苓18克  土茵陈18克  黄苓6克  

白薇9克  神曲9克  石菖蒲9克  

佩兰9克  薄荷3克(后下)  苍耳子12克  

鲜莲叶小半边  三剂。

6月11日二诊。服药后低热已退,头痛、鼻塞好转,但仍觉五心微热,舌苔如前,脉弦数转缓。治法同上,按照前方加减,以巩固疗效。处方:

茯苓18克  土茵陈18克  黄苓6克  

白薇9克  神曲9克  薄荷3克(后下)  

莲叶9克  苍耳子12克  山栀子12克  二剂。

服后病获愈。

按:此病本轻,但久热不退,缠绵不愈。此为暑湿困于脾胃,故见胸闷不舒、肢体怠倦、大便失调等症。若风邪上于清窍则见头痛,鼻塞。本例处方用药之意与例一相同。惟用菖蒲、佩兰、莲叶、苍耳子等品清芳宣解,化浊升清。栀子善解郁热,以除五心微热之症。

【病例三】

黄×,女,58岁,家务。1973年10月31日初诊。

患者于7月初开始发热,时高时低,屡医未效。初诊时,见发热(38. 6~39.5℃),恶风寒,无汗,头痛,咳嗽,咯黄稠或稀白痰,胸翳,气微喘,胃纳差,形体日瘦,大便少,舌心光红无苔,边有白苔,脉弦细而数。此属暑湿内伏,蒸迫于肺,津气受伤,兼感风寒,表气闭郁之症候。治宜表里双解:疏风化湿,清热养阴。处方;

荆芥穗5克  桔梗9克  神由9克  

土茵陈15克  黄芩6克  白薇9克  

茯苓15克  小环钗15克  甘草6克  三剂

11月2日二诊。服药后汗出热退,恶风亦罢,胸翳气喘减轻,舌心光红转淡,苔白,脉仍弦细带数;惟咳痰未已。此表邪已解,伏热透减,然肺中痰热未清,津气未复。治宜化湿透热养阴,兼清痰热。处方:

土茵陈2l克  黄苓6克  神曲12克  

白薇12克  枷杷叶9克  芒果核12克  

苏梗9克  茯苓24克  小环钗l5克  二剂。

11月4日三诊。已无发热,咳嗽、气喘俱已好转;但觉头身微痛,舌心仍光红,舌苔淡黄,脉弦细虚数。此为余邪未清,再用前法。处方:

土茵陈15克  白薇9克  神曲9克  

茯苓18克  枷杷叶9克  苏梗9克  

蔓荆子9克  黄芩6豆  小环钗15克  二剂。

11月7日四诊。咳嗽明显减少,头痛止,肩背微痛,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而薄,脉弦细。此病已趋愈期,拟下方善后。处方:

土茵陈15克  白薇9克  神曲9克  

茯苓18克  枇杷叶9克  小环钗15克  

桔梗9克  鹿含草9克  二剂。

服后获愈。

按:本病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迁延不愈,又加深秋外感,以致暑湿内伏于里,外感闭郁于表,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暑湿郁蒸迫于肺,肺失肃降,故见咳嗽,气喘,略痰、胸翳;暑热久郁灼伤津气,故见舌质光红,舌中心无苔。治以表里双解之法。用荆芥穗,神曲、桔梗疏风解表,土茵陈、黄芩清热透湿;白薇透热外出,善退伏热,小环钗清虚热,养津气以扶正,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加芒果核,枇杷叶,苏梗以增强止咳化痰之力。加蔓荆子善治头痛。鹿含草善医肩背胸痛。此案与上病例大同小异。

【病例四】

苏××,女,22岁,学生。1065年7月19日初诊。

患者于四天前游泳后开始发热,咳嗽,咯血痰,胸痛逐日加重。急诊入院。入院时发热41℃,呼吸急促,咯血,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口渴无汗。检查脉搏140次/分,呼吸65次/分,血压140/60毫米汞柱,两肺满布湿性罗音,X线照片双肺星点片状阴影;心电图示低电压,窦性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血清凝集反应为1:400(阳性)。西医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采用青,链霉素肌肉注射,四环素静脉滴注及冰敷降温等措施,不仅未见病清好转,反而出现休克状态,遂请余会诊。会诊时症见高热,气促,咯血痰(色鲜红),口渴,无汗,四肢厥玲,尿黄短少,舌红白而垢浊,脉沉细弦数。中医临证:暑瘵(暑湿挟痰,闭塞于肺,灼伤阳络)。治宜清暑利湿,清热化痰。方用《伤寒沦》之白虎汤合《千金方》之苇茎汤加减。处方:

生石膏18克  知母12克  苇茎18克  

苡米80克  冬瓜仁20克  桃仁12克  

丝瓜络12克  旋复花12克  川贝母9克  

枇杷叶9克  竹茹9克  白薇9克

另用冬瓜,莲叶煎水代茶频饮,并多食西瓜(中医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

7月20日二诊。发热减退,四肢冷,仍有咳嗽,气促,咯血痰,口干欲饮,小便增多,未排大便,舌质淡红,苔灰白微带黄腻,脉濡数。血压66/33毫米汞柱。继以清暑利湿,化痰通络。方用苇茎汤加减。处方:

苇茎18克  苡米80克  冬瓜仁30克  

北杏12克  滑石18克  川贝母12克  

竹茹9克  枇杷叶9克  旋复花9克  

扁豆花9克  莲梗15克  栝蒌壳9克  白薇6克

续用冬瓜莲叶煎水作饮料,同时使用西药阿拉明等升压药物及抗菌素。

7月21日三诊。仍有发热(但不高),咳嗽,咯血痰,气促减轻,小便黄量较多,大便一次黄褐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无力,血压基本稳定于正常范围。邪势已大减,但肺中痰热未清。以清肺化痰为主。处方。

旋复花9克  浙贝母18克  栝蒌仁9克  

竹茹9克  白前9克  冬瓜仁30克  

天花粉12克  白薇9克  知母12克  

白茅根80克  天竺黄12克  二剂。

7月23日四诊。身微热,咳嗽,咯血痰减轻,咳引胸痛,神倦,心悸,舌质淡红,苔白,舌根部浊腻,脉细数,血压正常。此乃余热未清,心肺气弱。治宜清解余热,止咳化痰,益气养阴。方用《医方集解》之紫苑汤加减。处方:

紫苑12克  知母12克  川贝母12克  

白芍18克  阿胶珠(蛤粉炒)6克  旱莲草12克

苇茎12克  冬瓜仁30克  甘草8克  茜草根9克  二剂。

后按此方随症加减连服六剂获愈。

按:暑瘵乃夏季暑热伤肺,火烁肺金,使阳络受伤,迫血上溢而致咳吐痰血之症候。此病虽非“痨瘵廿,但失血后可见潮热,咳嗽,形体瘦弱,脉细略数等症状,故名“暑瘵”本例患者于盛夏游泳后,感受暑湿,蒸迫于肺,灼伤肺络而致暑瘵。暑易伤气,湿邪也易阻滞气机,致使阴气不能外达,故症见高热而四肢厥冷。患者虽处于休克状态,但未用参、附、姜、桂等温阳药物,而是应用叶天士所提出之“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以白虎汤清肃暑热,直折邪势;多食西瓜和服冬瓜、莲叶汤等利尿去湿之品,来达到通阳之目的,使病情逐渐化险为夷。

暑瘵后期,热势已退,则宜以甘寒益气养阴之法,以善其后。紫苑汤有益气养阴、化痰止咳之功,故常用之。此病危重,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方治愈。

【病例五】

李××,男,41岁,解放军干部。

患者于1972年夏某日突然腹痛,呕吐,泄泻,泻下血水样大便,即入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炎血经对症治疗一天后,吐泻均止,但腹胀满痛反而加重,并有腹胀拒按,大便不通等症状。经X光检查,发现腹部有液平面,考虑有肠梗阻情况存在,遂准备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意,故在当天下午五时邀余会诊。当时患者极为痛苦,腹胀满痛,按之痛加,大便不通,小便短少,脉濡,舌苔黄浊腻。此为湿热内阻,闭塞肠胃,气机不通所致,病属暑湿吐泻之变症。治宜清热化湿,行气止痛。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处方:

厚朴9克  黄连9克  广木香8克(后下)  

苍术9克  法半夏12克  栝蒌仁9克  

大豆卷9克  二剂。

二诊。患者服第一剂药后约半小时,嗳气,矢气频作,腹胀痛大减,危急症状有所缓解。继服第二剂药后,自觉腹胀明显消减,惟大便未通,心中似觉烦热,脉细濡,苔黄腻。处方:

厚朴12克  黄连9克  广木香6克(后下)  

山栀子9克  淡豆豉9克  法半夏12克  

栝蒌仁9克  大豆卷9克  二剂。

三诊。服药后第二天大便已通,粪色黑而烂,每日二至三次。嘱患者按原方再进二剂。药后腹胀痛已除大半,其他各症均好转。后因受凉,身微发热,伴有咳嗽,大便一日未行,脉浮细略数,苔转净。此因内有湿浊,外受风寒,用表里双解法。处方:

厚朴9克  法半夏12克  藿香6克  

茯苓15克  黄连9克  广木香6克(后下)  

砂仁9克(后下)  苏叶5克(后下)  二剂。

四诊。外感解,湿浊化,各症好转。惟大便仍未正常,用《河间六书》之芍药汤加减以调冶,经一月余而愈。

按;本例患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以腹痛,泄泻、呕吐为主。第二天则转为大便不通(无燥屎内结之候),且脉不沉实而反濡软,舌苔黄浊腻。脉证合参,显属暑湿为患,此乃辨证之关键。盖因夏令暑湿交蒸,暑湿内袭,更兼饮食不调,伤及肠胃。肠胃为湿热所阻,既使运化失常,升降失职,以致上吐下泻,也使气机不通,致腹痛,便秘。治宜清化湿热,行气通便,使湿化热清,气畅便通,腹痛自除。方用王氏建朴饮加减,取其辛开苦降,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互相配伍,祛湿之力更强;广木香行气止痛,配合连、朴以治腹痛、大便不通之主症;法半夏降浊止呕;山栀子,淡豆豉清宣郁热,以除烦热。立法用药,能中病机,故得转危为安。由此可见,中医并非不可治急性病,关键在于如何辨证施治。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刘赤选医案医话

图书作者:刘亦选等  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支气管哮喘』枳桔汤
心悸(肿喘)
百 日 咳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开郁 系列方剂+六郁圣方
己椒苈黄丸治疗肠鸣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