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 文化】安溪紫云黄氏:乐善好施千古流芳 诗书传家簪缨继世

--来自泉州文明网

黄氏家庙里,藏着安溪紫云黄氏的家族发展史。

  黄守恭舍园宅建开元寺,遣五子赴五安创立家业的故事,1000多年来,一直在泉州大地传为美谈。

  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三子黄纲,奉父命徙居安溪,从此在安溪立家拓业,迄今已1300多年,为安溪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开发、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安溪紫云黄氏后裔,以孝、悌、忠、信、谦、廉、义等为宗风,以黄守恭乐善好施、开拓进取精神为家训,广施善行,泽被乡里;诗礼传家,崇文重教,世代簪缨,英才辈出,明嘉靖年间福建布政使黄大任,明隆庆二年榜眼黄凤翔,清道光御史、内阁大学士黄宗汉,清同治文科探花黄贻楫,清光绪武状元黄培松等一大批泉州历史上的名人贤士,均是安溪紫云黄氏衍播的贤才。

尚卿乡科洋荣美祖祠始建于元末,庄重恢宏。

  舍宅建寺世称颂

  黄氏开闽始祖黄彦丰,为江夏黄香后裔、河南光州固始黄氏士族名人。西晋末年,中原动荡,为避战乱,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黄彦丰举家与中原“林、陈、郑、詹、邱、何、胡”等诸士族,南下入闽,即志书上所称的八姓衣冠入闽。黄彦丰后被东晋成帝司马衍授为晋安(今福州)太守,他居官廉明,政尚慈惠,封开国公,晚年致仕,隐居于侯官乌石山黄巷,后裔繁衍于八闽大地。

  黄彦丰第十三世孙黄守恭,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据《泉州府志》《开元寺志》等载: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他初事货殖,后务农桑,广辟桑园,养蚕织绢,开泉州海上丝路之先河,富甲一方;他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

  当时有高僧匡护化缘建寺,黄守恭有感于桑树开莲花的肇瑞,献出园宅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建殿时,常因紫云覆顶,称为紫云大殿。开元寺寺僧感念黄守恭的善举,在寺庙东侧建檀越祠,世代奉祀,黄守恭后人便以紫云为堂号,以檀越祠为祖祠。

  黄守恭生五子,他献出全部园宅建寺后,鼓励儿子向外开拓,立业兴家,五子分别衍播五安,长子黄经居南安、次子黄纪居惠安,三子黄纲分支安溪,四子黄纶分支同安,五子黄纬分支诏安。

  唐垂拱二年(686年),三子黄纲遵父命徙居南安郡属小溪场,即今安溪县参岭葛磐头(今凤城),在此安家拓业,成为紫云安溪房黄氏始祖。黄纲开发安溪时,尚无“安溪”这一地名,为了纪念这位安溪大地上早期的开发者之一,《安溪县志》为黄纲立传,县博物馆也有黄纲铜像。

安溪紫云黄氏诗礼传家,历代英才辈出。

  世代布善厚乡里

  中华黄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繁衍迁播过程中,黄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系统的家风家训,包括《中华黄氏世代总谱》《黄氏族训二十四要》《黄氏族训二十四勿》《黄姓四十八字祖训》《黄氏家规》等,主要内容为传递孝、悌、忠、信、谦、廉、义等理念。紫云黄氏除了承扬江夏黄氏家风的精神要义,还以黄守恭等历代紫云黄氏先祖流传下的《五安黄氏宗训》《紫云黄氏六十字昭穆诗》《紫云黄氏认祖诗》等祖训,为立身处世之学。

  “居心要宽厚,恕以待人”“和乡邻,守望相助”“富不忘贫”……黄氏家风中有大量教喻子孙,与人为善、助贫扶弱的内容,黄守恭一生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安溪紫云黄氏开基祖黄纲亦推惠好施,时人称其有乃父风。黄纲的裔孙们,也时刻铭记先祖“义”字为先的慈善精神,施善乡里。

  安溪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安溪县南门的龙津渡,原有一座浮桥,两岸行人来往多有不便,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县令赵师戬欲将其改建为石址木梁桥,命人向黄纲后裔黄元梁募款,黄元梁题“捐银一块”。众人都以为他虽富有却十分小气,只捐出一两银,主事人和地理先生商议,造桥时将桥头正对着黄元梁的祖厝,意在发大水时将其祖厝冲毁。没想到募捐人去取银时,黄元梁却问:“你们来了几个人?”募捐的人十分奇怪:“一两银一个人足够,需要几人?”黄元梁说:“我一块银二百斤,一人抬不动。”募捐者请来十几个人,在黄元梁的指示下,从池塘里捞起一大块银,扛了回去。这时,众人才知误解了黄元梁。但木已成舟,主事人和地理先生只好将实情告知,向他赔礼道歉,并指点他:“赶紧造好一艘大木船,以避大祸。”

  据紫云黄氏族谱记载,约80年后,宋祥兴年间(1278年-1279年),清溪发生水患,大水冲毁了黄氏在安溪葛磐的祖厝及田园。传说,黄氏族人上船后,沿溪漂流,危急时刻,黄纲二十世裔孙孟仁打开了祖上传下来的一个锦囊——此为黄纲迁居安溪前,高僧匡护所赠。里面有一副对联:“兴起紫云新雨露,徘徊参岭旧山川。”下面注者:“参山地,山青水秀,两水逆流。”黄孟仁依指示移居参山岭下,成为参山派黄氏始祖。如今,这副对联还镌刻在参山黄氏家庙的大门联上。

  明万历年间,任光禄寺署丞的黄金章,不仅为官清正,严于职守,廉洁自律,且秉承其父亲黄大本乐善好施的精神,好学乐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应安溪县令章廷训之邀,返乡参与主事清溪泊岸修筑工作,并捐巨资援建。

荣美祖祠外的旗杆石,传为武状元黄培松所立。

  耕读传家育才彦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崇文重教也是安溪紫云黄氏传世家风要义之一。在这一家风的润泽下,安溪紫云黄氏英才辈出,世代簪缨,参山黄氏家庙“绍复堂”的一副联书呈现其文脉之盛:“武状元、文探花,进士科名欣鹊起;贤阁老、好提督,朝官贵品庆蝉联。”

  紫云安溪房参山派黄氏家庙绍复堂重建理事会顾问黄振川介绍说,据考史乘,黄纲后裔有进士95人,名列三甲的就有:后唐明宗天成丁亥科文状元黄仁颖,明隆庆二年榜眼黄凤翔,明万历丁未科文状元黄士俊,清同治十三年探花黄贻楫,清光绪六年庚辰科武状元黄培松等。

  安溪紫云黄氏对文教重视程度,从尚卿乡中山村九福角落可窥见一斑。人口仅1000人左右的九福黄氏家族,考上本科以上便有7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8人。早在清代,这个偏远的小角落陆陆续续有18个子弟学有所成,便有了“十八担书笼”的雅号。据家谱记载,从清朝至上世纪初,九福黄氏曾同时拥有多位饱读诗书、远近闻名的大儒,他们或在家结庐教化本族子弟,或外聘为塾师。

  这个偏远的山村,“风水”为何如此好?尚卿中心学校的黄其美老师认为,“风水”就藏在黄氏的家规族训里。九福《黄氏家谱》的扉页上,印着清嘉庆八年(1803年)合族编订的《六十字昭穆》,“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开篇便将教育作为家训的第一要义提出来,开宗明义地训示黄氏子孙要世世代代重视耕读,九福黄氏家族世代秉承族训,形成了崇文尚学的良好家风。

  在安溪紫云黄氏各个分支的祖厝、宗祠内及族谱上,都将该诗置于醒目的位置,以示后昆。在崇文重教家风的润泽下,仅参内乡就培养出了35名博士,被誉为“博士之乡”。

参内、尚卿等黄氏后裔聚居地,均秉承祖训,崇文重教。

  清廉为民舍生死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廉洁清贫”……从《中华黄氏世代总谱》《黄姓四十八字祖训》等黄氏宗规族训中可以看出,为民、清廉,是紫云黄氏家风的重要内容。据志书载,仅明一朝,安溪紫云黄氏就出了多位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清官、好官。

  黄钏(1521年—1558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任浙江温州府同知。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1555年—1558年),倭寇窜扰温州,黄钏屡次统军民剿击,并整饬队伍,加强防备。嘉靖三十七年,大股倭寇再次侵扰,黄钏率中军正面迎敌,无奈腹背受敌而被俘。倭寇胁迫其投降,黄钏斥道:“黄大夫还不知世上有投降二字。”倭寇要他出钱赎身,他大笑,“你不知黄大夫不爱钱吗?”最后被寸斩而亡,时年47岁。事后,朝廷追赠其为浙江参议,温州府建祠供奉,安溪县将其奉祀在名宦祠,与李森等人合称八君子。

  黄钏在温州抗倭战场上英勇就义的同时,另一位安溪紫云黄氏的子孙也在家乡的抗倭战场上浴血奋战。参山黄氏祖先黄大任,生于1536年,幼年文武兼习,好义举。嘉靖年间,倭寇侵掠猖獗,黄大任奉命清剿,他率统兵民,节节取胜,民众赖以安生。他不仅亲率兵民抗击,还倾尽所积粮米数百石,以资军饷。朝廷嘉其功,册授福建布政使、泉州卫镇抚之职,清乾隆泉州府志中有其传。

  另据《安溪县志》记载,黄大任长子黄金墀(1574年—1619年),武艺高强,历任广西南宁卫经历、广东神电卫经历。任职期间,他不阿权贵,爱民如子,而且好善乐施,他常说:“为民之父母,倘有利不兴,有害不防,则将焉用哉。”深得乡民爱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溪故事十五:两朝将军,武状元——黄培松
何乔远撰文点赞黄守恭的“一舍之福”
黄守恭与紫云派
福建安溪黄氏
黄守恭后裔迁徙录【福建泉州紫云黄氏】[隋唐五代]
紫云黄氏三房始祖纲公(1358)周年诞辰庆典仪式在安溪紫云黄氏祖祠隆重举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