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实记录从上世纪20年代丽江到现在发展史

时间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

还是无际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纠葛。

我们每个人都像夸父,不停地和时间赛跑,

为了生活,为了责任,也是为了内心的欲望。

可当这些老照片映入眼前,更多的是一声长叹,

似乎每个人都会染上“怀旧病”,

一边伤怀着那时的时光,

一边在这“泛黄”照片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温暖。

上世纪20年代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

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美籍奥地利人,于1922年到达中国的西南部,并以云南丽江为总部,度过了他生命中的27年。他在边远山区采集植物和飞禽标本,不间断地进行摄影,先后出版了《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和《纳西族语英语百科全书》等专著,被国际上公认为“纳西学研究之父”。

▲约瑟夫·洛克拍于1923年8月22日(丽江古城四方街)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丽江古城大石桥)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

忠义牌坊,老百姓称为石牌坊,因为整座牌坊全用大理石砌成,是丽江的标志性建筑,是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署正门,因上书“忠义”二字得名。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

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这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批准建造的,所用的汉白玉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20年代(丽江古城大石桥)

上世纪30年代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30年代(丽江古城大石桥)

大石桥,架设在中河上,位于四方街东北角,是一座双空石拱桥,系明代建筑。桥长11米,款3.8米,高2.2米。桥面呈缓坡状,行走方便。因能在河中看见玉龙雪山的倒影,又被称为“映雪桥”。

▲约瑟夫·洛克拍于上世纪30年代

上世纪40年代

▲拍于上世纪40年代(丽江古城大石桥)

上世纪50年代

▲1953年,丽江县设立“扫盲办公室”,开展扫盲工作,这是一个小学生在教几个要下地的农村妇女认字。

扫盲,在解放前,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压迫剥削,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是“睁眼瞎”的文盲。为改变这一状况,新生的红色政权开展了“扫盲运动”,以便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于是或开办夜校,或在田间地头置黑板,对各种年龄段的人带有强制性地开展识字教育。

▲这是放映员在丽江古城安装电影胶片

▲丽江古城上世纪50年代改造河道

第一代电影放映队,1957年,云南省电影放映大队89队下放丽江,成了丽江县第一代电影放映队。

上世纪60年代

▲这是丽江古城仁和街的居民在挑水

▲这是四方街大石桥上的卖鹰人

▲锻炼身体,这是一群纳西族中老年妇女在以特殊的方式晨练。看来爬坡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拍于60年代的丽江古城仁和街

▲拍于60年代的丽江古城仁和街

上世纪70年代

▲纳西古乐队在黑龙潭演奏(1973年)

▲玉龙雪山下纳西妇女在挂晒玉米(1975年)

▲玉龙雪山下的纳西牧羊女(1976年)

▲在丽江新大街庆祝四届人大胜利召开的游行队伍(1978年)

▲偏远小镇与全国政治脉搏一起跳动(1978年)

上世纪80年代

▲拍于上世纪80年代丽江古城

▲说到丽江,首先就是丽江古城四方街,看着摩肩接踵交易的丽江人,看着似乎比今天还要热闹。

▲身为古城的“心脏”,当时四方街也是重要的交易场所,四方街的卖肉摊,现在看着依旧那么具有年代感。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免感叹,其实四方街变化没有这么大,看得出来这里是通往哪里去么?

▲新大街曾经的模样,客车正在慢慢行驶着,单车也跟随着行驶,道路两旁人来人往,远处的雪山如此的美丽。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丽江古城内移到新城区。

▲纳西族的传统服饰——“披星戴月”,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纳西女子都是能歌善舞的,自然唱歌也是一把好手,围坐八仙桌旁,一起聆听女子歌唱。

那时候

旅游踏青都是靠单车

永久、凤凰很霸气

约着三五好友一起去踏青

去黑龙潭

和家人一起野炊

小孩子们的最喜欢

去看看山茶花

丽江玉峰寺的“万朵山茶”

已有五百多岁树龄

永远那么生机勃勃

周末闲暇时间

一起去看场足球比赛

没有观众席

但是观众却从不缺少

感情深,

一口闷?

那时候酿酒全是纯手工活计,

酿出来的酒味道也是不一样的美味。

那时候的上课铃声

永远那么清脆

人民公社里面的大家

一起劳作

一起同甘共苦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社员一起分肉

坐在桥边闲聊的老妇人,

猜猜她们在谈论什么?

应该是在说,

各家的儿女是如何孝顺,

如何成为了自己的骄傲吧。

小桥流水的哗哗声,

似乎给坐在岸边的人

增添了些许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服装门口,

一群妇女正在打牌娱乐,

整条街充满欢声笑语。

花鸟店里可爱的小鸟,

正吸引路过的小朋友驻足观看。

一辆拖拉机拉着沉甸甸的物品

正在吃力地上坡,

热心的路人合力帮忙推一把。

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

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让人不禁羡慕。

上世纪90年代

今日的古城,

有故事的人,来这里喝酒吃肉;

没故事的人,来这里留下回忆。

丽江古城原本也只是一个纳西人生活的村子,

有的人说是游客们的天堂,

红灯、绿酒、美景、美人,

可以彻夜放纵狂欢,

也可以寻一处安静喝茶。

还有人说是失意之人的避难所,

姑娘,难过了来丽江吧!

请那个“落魄”的画家画张像,

听听民谣歌手的内心直白。

可你回看这一张张照片,

你会幡然觉醒,

古城只是一个纳西人民居住的地方,

仅此而已。

古道,小桥,流水人家,

老人拖着蹒跚步履踱步在小巷里,

小孩光着脚结群在河里嬉戏,

纳西妇女,披星戴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你看,那时的房子虽有些斑驳,

但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

是最真实的纳西民居。

古城铺着的红色角砾岩,

没有今天的干净光滑,

而且夹带着点泥土的气息。

有些纳西手艺人会在古城里开集市,

制作铜银器、皮毛皮革、纺织、酿酒。

四面八方的马帮,

来到“巩本知”(纳西语的丽江古城)买卖物品。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生活气息,

你说现在的古城变了,

可人情冷暖也依旧充斥在古城里。

每个在古城生活的人,

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生活在呼吸。

来丽江的人呢,

也都努力地在这儿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家要找的,无非是某一处风景,某一个人,

又或是心中的某一份执念。

走在丽江的石板路上,

古城里商铺林立,客栈连排,

柳树成荫,听着流水声,

与路人擦肩而过,

一阵风吹来,

思绪不禁回到很久以前……

那时的古城,

既有江南水乡女子般的秀美,

又有平静而深邃老人的成熟韵味,

从容而淡泊地用静默

低吟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那时的古城,

没有喧嚣,没有蜂拥的人群,

静得连远处纳西奶奶

在阳光下聊天的内容都听得清,

甚至她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

洗涮的哗啦声也依稀可闻。

那时的古城,

雪山下的人们世世代代敬畏天地,

沿袭着古老的文字、习俗和服饰,

遵循着传统的道德观念,

与大自然中和谐共处、

俯仰生息、颐养天年。

如今,

对于丽江虽然褒贬不一,

商业化和原生态保护的矛盾

也一直持续演绎着,

但可以肯定的是,

游客们依然前赴后继地奔向丽江,

去那里度过一阵柔软时光,

且听风吟醉夕阳。

如果说丽江变了,

我是赞同的,

丽江它变得不再仅仅是纳西人生活的地方,

它不再仅仅是丽江人生活的地方。

它不断地改变自己,

不断去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不断地去包容万象,

以至于成为了中国的丽江,

成为世界的丽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贵!90年前拍摄的丽江,雪山不老,古城依旧
走进云南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之中国——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玉湖村(雪嵩村)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丽江,一座城市的死法
丽江玉湖村,玉龙雪山脚下的千年纳西古村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