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识轻重 知静躁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圣人整日出行的时候都不会离开自己的辎重行李,这样虽然看起来出行的队伍很庞大,但是自己像燕子一样处事的时候(象燕子一样往来迁徙的时候)却可以生活的很超然(不会让自己的身体受到委屈)。为什么万乘之国的大国君主却会把自己的身体看的比天下更轻呢。轻视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宰(做事没有主意没有分寸)。

荣的本意是指植物茂盛植被很多,这里指行李辎重很多所以随行车辆很多队伍庞大。燕指燕子,燕处就是象燕子一样处事的时候。燕子就是经常迁徙的不会常年固定待在一个地方。这里比喻人们出行的时候就像燕子一样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处所。

重是指有重量、重量大,轻是指重量小。重量大或者重量小都是有重量的,重量才是决定事物是轻是重的根本。同理一件事物人们是怎么知道它是重的还是轻的呢?也只有以这一事物所具有的分量来衡量了。所谓分量就是这一事物在人们心中重要性的占比。一件物体是轻是重是由这一事物自身的重量来决定的,一件事情是轻是重是由这一事情在人们心中所占的重量来决定的。事物的轻重都是由事物自身的重量来决定的,重量就是决定事物的轻重的根本。重就不容易被撼动,不易被撼动才能稳,稳才能定,定才能静;过轻就比较容易飘,飘就会忽。所谓飘就是没有根基容易被外力裹挟而悬浮空中,所谓忽就是让人不可捉摸会随着外力的作用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难以安定,不安定就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发展变化。一个人烦躁就会躁动就不能安定下来,情绪躁动行为也会躁动,这时做事往往拿捏不准,不是做的过老就是不足,只有当一个人心静下来之后才可以找准做事的节奏把事情做的刚刚好,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控制情绪避免躁动这样才能把握好做事的节奏。所以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君子行事首先要知轻重,重的方面必须要优先照顾不能动摇更不能受到损害,所以对待重的方面要力求稳妥,而人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的身体所以出门才会行不离辎重。因为力求稳妥所以准备的就全面这样随行的辎重自然就多所以才有“荣观”——看上去随行的车队很庞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出门在外但是该要用的东西都带齐了,所以虽然四处行走却也可以生活的很惬意而不会使自己受到委屈更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让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所以讲“燕处超然”。这句话说明圣人都知道自重——把自己的身体看的很重要,不可以因为出门远行而让自己的身体有所损毁。但是为何大国的君主却不懂得要自己珍惜自己,而要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比天下更轻呢。“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这就是老子对大国君主的发问。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以身轻天下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体比天下更轻。

老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发问呢?老子生存于春秋末期,当时春秋五霸相继图霸天下,而图霸天下就不是自己只治理好自己的封国那么简单,其中的呕心沥血风尘仆仆就不用多说了,比如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光会盟诸侯就举行过几次,每一次都要风尘仆仆的远赴异国,这对身体肯定是有损害的。而且五霸虽然图霸天下但当时的天下还是周王室的天下所以他们图霸天下也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老子本身是周王室的官员(相当于周王室的中央资料室的资料管理员)对这些大国之君有看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里才会有此一问。在老子看来,这些大国之君为了图霸天下而这样劳形费神地损害自己的身体就是因为轻重失衡了,把自己的身体看的过轻了。把身体看的过轻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把自己最根本的东西失去了,因为身体才是一个人的根本,所以讲“轻则失本”。而他们这样劳形费神的图霸天下却又要打着一个尊王攘夷的幌子只不过就是心里不宁静想要在诸侯中出风头,是心里的躁动而已,这股心里的躁动让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应该怎么去做如何把握住分寸和节奏,做事把握不住应不应该做如果要做应该做到什么分寸和节奏就是不知道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也不能很好的管理和约束住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这就是对什么事情想做就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失去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表现,所以讲“躁则失君”。君就是君主是管理者,这里就是指管理和约束的意思。

  推而广之,所有轻的东西都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不够(不管是物质的重量还是指在人们心中的分量),重量不够就容易为外力所动,容易为外力所动就容易飘,飘就容易忽,一件事情如果忽而这样忽而那样没有固定的发展方向就会使这件事情失去发展变化的可能,就像一棵树没有根一样是失去根本的表现。一个人躁动不安做事就没有度,就不知道事情能不能做也不容易把事情做的刚刚好,只有把心思静下来,能理性的对待这些才能清楚事情能不能做并控制好自己做事的情绪和节奏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一直保持躁动的情绪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就是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就好像自己的行为失去管理一样,失去管理就叫失君。所以说“重为轻根,轻则失本;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所谓“重为轻根”就是说一件事情如果你把它看的很重,那么即使这件事情很轻很不重要也会像是生了根一样牢牢地抓在土地上而不容易被撼动。“轻则失本”的这个“本”既是指根本是本源也是指本来的面目是初心,失本既是指失去了自己的本源也是指失去本来的面目,失去了自己的本源就像一棵树失去了树根一样不能成长,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就会使自己的重心随外力的作用而不断变化使自己的心志不断的发生改变最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嘛要干嘛想干嘛,这就是前面说的飘;所谓“静为躁君”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即使很躁动但是只要能静下心来也能把这些躁动的事物管理好。这个“君”就是自己的大脑,失君就是失去自己理智的思维而变的行事不合乎理性甚至做出过头的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管理和约束。

所以,重为轻根就是要人们对事物能掌握住轻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必须得到重视什么事可以不需要大动干戈;静为躁君就是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住静躁控制好情绪如此才能掌握好度。

“识轻重,知静躁”是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事的根本是做事的开端。识轻重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可以缓一缓再做;知静躁就可以知道如果这些事可以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并且做到这个程度就能停下来,不会做老也不会不足,能把握好度。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就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才是会做事。所以这一章也是做事的方法论的开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26章 守重持静 原文和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德经解》重为轻根26
《道德经》:一个人,一旦染上这2个毛病,祸及自身!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大道无为49:抓根本,重日常,是圣人的修行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