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是为还是不为——浅谈《道德经》中的“无为”

《道德经》中经常出现“无为”两个字,但是它有五个不同的语式: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4,圣人无为,故无败;5我无为而民自化。那么这几个无为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无的基本意思是:没有,不,未曾。但是“无”字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感觉不到。

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翻译过来就是:“看了却看不见的可以叫做“夷”,听了却听不见的可以叫做“希”,触摸了却触摸不到的可以叫做“微”,这三种现象都是不可以追问到极限的,所以可以把这三种现象混而为一。在它的上面不会显得光洁明亮,在它的下面也不会显得昏暗不明,用法度去衡量它也说不出什么来,反复思考之后还是把这种状态归为没有东西一样。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可以把这样的状态叫做不知道是什么状态的状态,没有物象的现象,所以这种现象也可以叫做“惚恍”。”所以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只是被叫做是“无”但是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以这里的“无”还是有状又有象的,只是这里的状和象是无状之状和无物之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感觉不到状态的状态和感觉不到物象的现象,所以这种状态不敢确定是没有而只是感觉不到,所以才叫“是谓惚恍”,惚恍就是恍恍惚惚不敢确定。所以在《道德经》中的“无”就还有一个感觉不到的意思。感觉不到不是没有而只是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对理解《道德经》很重要。【按现代科学家的说法世上原本就没有完全真空的地方。】

那么以上这五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出现在第三十七章,它的原意是“顺着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道来做事常常让人感觉不到做了什么事却也没有事情没有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事顺道而为的话虽然别人感觉不到自己做了什么但是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那么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要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就得先知道在《道德经》中老子到底是提倡为还是不为?所谓“为”就是要做事,所谓不为就是不做事,不做事就是任何事物都任由事物本身自由发展而不加干预。首先:老子说圣人是会做事也是原意做事的,这有很多证据而且就在《道德经》的原文中,第六十三章“为无为”、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七十七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老子认为圣人是会做事的,而老子是以圣人的口来提出自己的主张的这也就是《道德经》的主张的。那么老子提不提倡要为呢?同样《道德经》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句很明确的话可以说明老子是提倡为的。第三章中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就很明确的表明圣是提倡要做事的啊,因为这就是在引导百姓的认识是在干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如不见(现)可欲是要把能吊起百姓欲望的东西通通都不让它们出现在百姓的面前,这要是不做点事而任由社会上的人和物自由接触可以做的到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想达到一个社会都能“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现)可欲”的目标即使让圣人去做大量的工作也未必能做好何况不做任何事呢,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这恰恰就是圣人提倡的,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圣人是提倡做事的是提倡为的。八十一章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很明确的讲了圣人是要为的是提倡为的。既然提倡为怎么又讲无为呢?因为圣人的为只是为而不争,不争就是不与道争不与人争,不与道争不与人争事情就会做得很顺遂,就是很顺利就可以把事情做成了。第十七章讲“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做的那么成功那么顺利百姓就会认为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这样的,哪里还知道有人在这后面做了工作,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啊。顺道做事事情做的太顺利太顺遂了以至于百姓都不知道还有人为这些事可以顺利的发展在后面做了工作。何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呢,顺道做事本来需要做的事情就少而且会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就更感觉不到有人为了这些事情在做工作了,所以说“以至于无为”啊。所以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让人们感觉不到做了事。在《道德经》中表示不需要做事的有一个专门的词就叫“不为”,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的“不为”也表示不需要做任何事。所以无为不是不为。在第三十八章、四十三章、四十八章中出现的“无为”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意思也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它们分别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那么其他地方的“无为”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现在第三章,这里的“无为之事”是与“不言之教”相对应的,无为之事是指没有人做过的事,不言之教是指不需要用语言的教化;“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三个排比句,是指“做没有人做过的事,从事没有人从事过的职务,品味没有人品味过的经历”。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和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中的“无为”看起来好像更偏向于“不为”的意思,其实不是。因为如果圣人根本就不为又哪里来的成和败呢,成和败与他都没有关系啊。所以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为,只是这里的为不仅让人感觉不到连为的对象——物也感觉不到,因为圣人的作为完全不会违背物性,不予物性相争,所以也就不会有败,这里的败也是指两种败:一种是完全失败,另一种就是败性也就是对物性有所损失有所改变。这在第六十四章的解读中有详细的阐述。“我无谓而民自化”这句话就要看各人的理解了,要理解成圣人因为顺道做事所以圣人的作为虽然让人感觉不到但是百姓对圣人可以那么顺遂的就获得了好的成果也会让大家自然而然紧跟着圣人而改变是可以的,这就是不言之教;如果要理解成圣人什么都不做百姓也会有自我变化也可以,这就是各自发展而不加任何干预了。但是第五章中讲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各自发展好像也不是圣人的选项。

所以老子是提倡要为的,也就是提倡要做事的,只是要顺道来做事,不能跟人争也不能跟物性相争,所以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那么“无为而治”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在《道德经》五千来字的原文中从来就没有“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而治”是后人自己读《道德经》的心得,不管是韩非子还是后来的什么人,总之他们都是后人而不是老子本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也可以说出自己的心得,但这些不能加在《道德经》的头上。其次,这里有两组相互对立的词,“不为”对应的是“为”,“无为”对应的是“有为”。先看看有为在《道德经》中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所以有为是什么?有为就是乱作为嘛,是让百姓感觉强烈甚至受不了的不顾实际情况的作为,这就是与人争与物争嘛,这是不合道的。所以无为而治就是指只要不乱作为不过度作为就可以把百姓治理好。不乱作为不过度作为不就是让百姓没有很多的感觉的作为吗,这就是无为啊。看看西汉初期实行的无为而治就是不乱作为不过度作为,否则如果什么都不做社会怎么维持秩序国家怎么正常运转。

所以老子本身是提倡为的,只是要做到为而不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我读《道德经》(58)—— 第四十九章(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老子: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
读道德经怎么觉得老子霸气十足呢? 是没看懂么?
《道德经》第二章 圣人居无为之事
如何读懂《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