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仲春:浙籍县吏南稻北引山东纪事​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日前,水利部亦正式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着传播水利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的宗旨,【水利天下】公众号开办【上善若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与时俱进、健康向上的水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己任,进行水文化传播、分享与交流。本期为第20期,分享人杨仲春本文经作者同意授权本平台原创发布,让我们一起与分享者分享、交流







文章全文




浙籍县吏南稻北引山东纪事
杨仲春

古代山东博兴人民以非工程措施因应水患,变害为利,创造了许多治水兴农的范例。旧县志载:“史迁论溉田,曰东海引钜定,不及博昌,至明中叶二千余年。而后郑丞安国,教民渠种。由是稻秔之利,甲于一方,此其最著也。”

郑安国,浙江绍兴人,明天启(1621——1627)年间博兴县丞。博兴县五代后唐之前名博昌县,唐初浙江义乌籍骆履元曾任博昌县令(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之父,有著名古代散文骆宾王《告博昌父老书》为证。),博昌县上古商周之际为东夷薄姑国都城治地,傍古代四渎之一——济水入海口,有贝丘地名一直延续到公元1958年。春秋齐国五世公姜静曾迁齐国都于薄姑旧城。战国置博昌邑,秦置博昌县。北魏阚骃著《十三州志》云:“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博昌,因水势平博,水草昌盛而得县名。明代博兴籍进仕、陕西太仆卿顾铎云:至唐,博昌仍是“茫然巨浸”。因此,唐末王师范据青州,因博昌水势浩大而不设防于北(博昌县位于青州西北方向120里)。可见,博昌自古以水盛名。
明代,古济水已经衍变成小清河。古志记载,小清河流域七邑地势俱低,博兴(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嫌祖讳,改博昌为博兴,历代相沿至今)最为低卑,泰沂山北麓的水通过小清河南岸各支流河道齐汇博兴麻大湖,入小清河,继而东流入渤海。博兴县犹水之腹,城湖河洼相通,十年九涝,人民长期处在灾难之中。治理湖河滨泽洼地之洪涝灾害成为各级统治者最头疼的大事。

明代县治设县令和县丞体制,凡县令不管的事务都由县丞来管。郑安国县丞一职大致相当于今县政府行政长官吧!他从江南水乡来任,看到博兴地势洼下,黍谷菽麦年年遭遇水害,焦虑不安,如何解决人民的疾苦呢?他抱着一个封建官吏的为民情怀,通过观察水势,相度土地情况,他认为博兴湖河滨水之区与江南荆州、扬州下湿之地类似,适宜种植水稻,种别的作物不如种水稻。于是他回到自己家乡浙江绍兴,招募当地熟谙稻作种植的农人数十名,从当地置办了戽斗、桔槔、耘耔等农具,一并若干优良稻种,沿大运河雇船北上,到山东阳谷县著名的张秋镇码头,再借从青州运输海盐返回的空船转入清河到今济南洛口,从华不注山东北转入小清河,顺流东去三百里,即来到博兴县城南白龙湾,这里正是麻大湖、锦秋湖和小清河汇水的洼地。他们在郑安国的组织下,通过县衙的宣导培训,让江南来的农人以身师范,教习当地农人进行水稻浸种、育秧,分秧,插秧,管理。同时大力整理土地,修建水利闸涵设施,大开渠门,根据季节和水势控制的需要启闭,教人们稻田灌溉之法。因此,水稻引种在博兴获得成功,而且从此年年丰收。由此,博兴人家传户习,水利大开,沿小清河两岸荒弃的土地也都垦种了起来。
之后,浙江慈溪籍举人翁兆云,于明崇祯初莅任博兴县令,因为郑丞当年规划的稻田已毁于洪水。他继往开来,不辞辛苦,首先亲自踏勘原来的稻田,巡视检查存在的问题,组织乡民筑河堤数十里,随地势和灌溉需要建石闸十几座,县志载有:利薰闸、维新闸、巩固闸、保泰闸、东宁闸、南阜闸、迎熏闸、利见闸、西成闸、永丰闸等,以闸启闭管控水浇地,保障水源便利,从而使水利复兴,博兴水稻得以延续发展。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王溥重修柳桥大路碑记,云:中间洼,曰:大石桥洼。洼上承小清河稻田各沟漏之水,下接蒲姑、龙注河泊。表明清代博兴水稻是有广泛种植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博兴县志·河防篇》对汉凑河滨东鲁乡的水稻种植多处提及。表明及至民国时期,博兴小清河流域仍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近70年来,由于水源变化,湖区水面萎缩,水稻种植退出了湖区生产。但自1958年山东打渔张灌区建成以来,博兴沿黄水稻生产遂即兴起,至今已成为博兴特色农业的一大品牌。这与郑丞南稻北引的历史影响是分不开的。
元《齐乘》.锦秋亭记载:博兴“宛在水中央,舟楫相通,鱼稻成市”,由此可以断定博兴有水稻,非郑公始。但在县衙门的主导下,利用大面积湿地种植水稻,以造福人民,改善民生,却是一个大事件。这距今已近四百年,成为博兴人因应水患,以种植制度改革的非工程措施有效抵御洪涝灾害,获以生产发展的历史范例。

明代郑安国、翁兆云两任浙江籍官吏,怀系民生,因田适种,南稻北引,开辟稻业生产的事迹,历来为博兴人所感念。博兴廪生顾万象曾专门为之立传,庠生孙之彦提议于湾头村建立了郑公祠。清康熙年间,江西籍知县李元伟了解到他们教民种稻的事迹后,为其百余年来给小清河麻大湖区民生带来的福祉,十分感念称颂。因为郑公故祠在湾头,已圮废。于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李元伟在锦秋湖之中央,选择一小渚洲,重新建立了郑公祠,并亲书碑记,筑堤与陆岸相连,供人们祀奉祭念。郑公祠后来塌圮,乾隆年间在县城东关为知县燕增元建祀燕公祠,人们又把郑安国神位移于燕公祠,以供人们祭祀。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周壬福重修燕公祠,又独立筑室,分祀郑安国,可见郑公在博兴县历史上影响之大,在博兴人心中之崇尚地位。

郑丞所招南方农民,他们及后人的命运和下落,一向为博兴人所铭记。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初修的周陈村《周氏族谱》序文及《博兴县地名志》记载,表明当年所召浙江绍兴周姓南民其后人均落户于博兴富饶的麻大湖区,这里类似北国江南,鱼米之乡,舟桥代步,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物产饶给,渔稻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特别适合这些江南移民生活。博兴是汉孝子董永故里,人民朴实,勤劳,好客,明代曾有“博兴居民半移湾头店”之说。因此,这些浙籍有功之民,与博兴人世代相居,通婚融合,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周姓为主的村落,始名周家屋子,后人丁兴旺,居落扩大改名为周家庄,今与板桥村、陈家漏村划为一个行政村,故称周陈村,隶属博兴县锦秋街道。

附:康熙六十年《博兴县志》载《郑公祠》原文

郑公祠记
知县李元伟

博昌承济漯下流为小清入海故道,洼下沮洳,小有淫潦即汪汪万顷,黍稷菽麦蕎粱粟,旋布旋汩。故,常十岁九馑。自郑公为丞,乃察水势,物土宜,曰:此即荆扬下湿之地,独宜稻稌,以他植争之则不胜。于是,召南民数十,置戽斗、桔槔、耘耔之具,习浴种蒔植之方,而又大开水门为因时启闭灌溉之法,岁輙穰穰成熟。故博民因之,家传户习,自是水利大(),而沿河无弃壤矣。勾龙先啬后稷惟其开稼穑之源,故奕禩祀事不绝。今稻稌之利,虽不始自郑公,而始利于博昌者则郑公也。祀典曰:有功于民则祀之。若郑公者其不谓之有功于民者与?郑公故有祠,在湾头,今且废。余于巳亥更之锦秋湖之中央,而为堤以达之。盖盈盈一带者皆公遗爱也。八蜡之祀,各于其所,礼固尔也。郑公名安国,或曰越人或曰吴人。书无核载,笔者之过也。元伟谨记。
 




附:作者简介




作者杨仲春老师近照

【作者简介】杨仲春(杨岸)、副研究馆员,山东博兴人。现为中国水利文协创意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兴县作家协会顾问。

有散文发表或连载《大众日报》、《黄河报》《东西南北水文化》等报刊;有诗歌发表《作家报》《望月文学》《老干部之家》及天津诗社、长江诗歌、安徽诗歌等网刊平台;作品入选作家、言实、经济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社多种选本,为《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博兴卷》《博兴文化大观.水文化卷》《平野苍流》等地方文化志书的学术主编或副主编。著有个人诗集、文集各一部。获全国性诗文大赛10多种奖项,入选第五届全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国际城市诗歌学会新诗百年优秀诗人,望月文学2018年度十佳作家。
本期【上善若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稿:薛国强
校稿:杨仲春

相关链接:杨仲春:打渔张灌区与那些外国专家们




本公众号设有投稿专栏,诚邀各位专家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河学校赋
沾临高速勘测定界工作高效推进,有望春节前全部完成
谭天宇:济水之滨古战场
博兴天元购物广场9月12日火爆开业!
博平、博山、博兴,山东三地都以“博”为名,其来历是一样的吗?
赞博兴抗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