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界民:唯中国三北防护林是“碳中和”论的“碳汇库”



文章全文



接上期:
魏界民:风口调云是强我中华的新国策
魏界民:《巴黎协定》需完善并风口调云在青藏高原建成电站群


论联合国(IPCC)的“碳汇库”

量化分析证明:唯中国三北防护林是“碳中和”论的“碳汇库”

----------------------------------------------------------------------------

魏界民、赵捷、孔繁滋、宋唯真、包艺、何向阳、席仁礼、赵世晓、王海林

第二节  “2倍风口工程”的施工可行性分析

如果在青藏高原实施“2倍风口方案”,真的能够为三北防护林增雨2万亿m³/年,则“2倍风口方案”应该称“2倍风口工程”

显然,在青藏高原对自然风口实施“2倍风口工程”是一项十分巨大、十分艰难,耗时长久,耗资巨大的工程;但它与人类生存相比,又是必须工程;所以我们必须克服一切不可想象的困难,使“2倍风口工程”成功!绝不可知难而退,畏缩不前!

青藏高原高寒氧稀,环境恶劣,要在青藏高原进行“2倍风口方案”的开拓,使其截面积扩大1-2倍的设想,有施工的可行性吗?

所以,“2倍风口工程”的可行性需要先行探讨。

否则“2倍风口工程”只是“给猫系铃”,是“天方夜谈”!

下面从现在的地理地势开始分析:

【2.1】青藏高原有数百个海拔5600米以下的自然风口

现在,在青藏高原已经有近千个海拔6000米以下的自然风口,数百条冰川,其中海拔5600米以下的风口也有数百个;

地质资料表明,仅穿切大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5200以下的河流、

冰川、峡谷有40余条,都可以整理、开拓形成新的“风口”; 

即仅在大喜马拉雅山脉至少可以相机开拓、40余条“新风口”;

●图表4:卫星图说明,仅大喜马拉雅山有40多个峡谷、冰川 ..

图片5正中就是珠穆朗玛峰(箭头所示),在珠穆朗玛峰周边有海拔5200M的峡谷(珠峰大本营),这里也可形成暖湿气流通道。

●图表5:航拍珠峰周边也可形成暖湿气流通道

“2倍风口工程”的暖湿气流通量自然可以加倍;

●图片6,航拍珠穆朗玛峰附近的云流;珠穆朗玛峰云流说明,海拔6000以下的暖湿气流更多,云源充足;

●图表7:航拍珠峰周边的云流和峡谷中的气流通道;

(箭头所指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

●图表8:实拍珠峰周边也有气流通道,可以开通风口调云

图表7-8说明,海拔为5200米珠峰大本营处,也可开通的风口;

图表9季风区图说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的气流 受阻于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而东向气流也被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的阻挡;

表明:还要在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唐古

拉山、冈底斯山、巴彦格拉山、阿尔金山脉、阿尔泰山脉,秦岭...

依山就势、劈山填壑、宽峡阔谷开拓风口!才能使更多的暖湿气流弥漫青藏高原;(注意,祁连山地区属于中国的非季风区)

●图表9:中国的非季风区

这里,有一个疑问需要回答,预测新风口的气流有什么规律?

就喜马拉雅山而言,穿过喜马拉雅山的云就是青藏高原的雨水;新风口的错位扭曲效应对气流成雨量影响不大

就帕米尔高原而言,强劲的西风环流会保持动向飘逸,使穿过帕米尔高原的云流弥漫塔里木盆地,加上西伯利亚的冷流效应,必会增加成雨量;西风环流强劲,新风口的错位扭曲对气流成雨影响不大;

如果能使山口风形成“穿堂风”效应,就可大大提高汽流的通量。

将山口风形成“穿堂风”效应也是风口工程重要的关注点;

图片10说明,宽峡阔谷,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形成“穿堂风”效应,这是可能的。其它山脉也当依此原理。

●图表10:航拍从冈底斯山远眺喜马拉雅山脉;

航拍图片11是由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云流;

图片说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的云流是在蜿蜒曲折地艰难爬涉,阻力重重,开通风口则可大大降低风阻,大大增加气流通量;

●图表11,航拍:由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云流态势

风口调云只需要相机削峰阔谷,疏通气流通道,可大大降低风阻;开通足够多的风口,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暖湿气流;

还有,开拓自然风口,是一条一条的相继开拓,主动权在人类手中,可总结经验,相机处理,以利于获取最大效益!

再加上“穿堂风相应”,就可以大大增加弥漫青藏高原的气流质量,气流的成雨量;足够的暖湿气流可以产生足够的雨水!恢复大西北水汽平衡就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了;

●图表12,航拍帕米尔高原地势及风口通道;说明相机开口是可能的

系列图片说明,劈山扩谷,开拓自然风口,就会大大降低风阻,增加气流体量,气流质量,增加青藏高原的成雨量;

【2.2】人类早就青藏高原进行了各种工程施工

下面一组图片说明:人类早就青藏高原进行了各种工程施工;

如图表13,绒布寺位于珠穆朗玛峰的下绒布沟,海拔5154米;说明人类早已经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工程施工;并且在此长期生活;

●图表13,早年建造的绒布寺及珠穆朗玛峰的可见云流

●图表14,唐古拉山公路在海拔5231M处

●图表15:新藏公路最高处界山达坂段,海拔是5347M;

●图表16:甘巴拉雷达站,在海拔5374米处,

...

说明在海拔5400处,人类早以在此施工!

●图表17:中国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劈山扩谷的典范

还有青藏铁路的成功是在青藏高原大型施工的典范!

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工程解决了劈山开路、冻土层、山体滑坡等系列工程难题!说明在青藏高原大型施工是可行的!也是引导“2倍风口工程”进行相关大型施工的范例;

青藏铁路安全运行20年,证明“蝴蝶效应”是人类可控的!,,

这些实物说明,风口调云工程是有物理基础的,是有案可据的;

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在海拔6000米的自然山口都是可以施工的!

“2倍风口工程”施工无忧!可以放心风口调云工程的研究了;

现代定向爆破技术的发展,也证明工程无论多么艰难巨大,中国人都有智慧,克服千难万险,高质量地、取得2倍风口工程的成功!

自然还有更多的证明实施“2倍风口方案”的工程成功案例;

证明“2倍风口工程”的科学性、可行性!

当然,还需要有更多的风口工程施工成功的类比实例;还需要理论根据和量化分析;

以继续分析:

中巴友谊公路是风口工程施工成功的类比实例

【2.3】中巴友谊公路是风口工程施工成功的类比实例

还需要施工成功的类比实例,来证明风口工程是可以成功的工程;

天涯社区--国际观察2017-03-15:印度洋信使D.w文章:

《塔里木盆地治理的根本方法—关于天路、天水工程的建设构想》就是对在帕米尔开通“风口”,提出了很健全的工程建议。

他说:“假如能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项目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治理项目相结合,必可收到一举多得的巨大成效。”

为此他建议:把建设中的中巴友谊公路---“天路工程”理念扩大为建设帕米尔高原暖湿气流通道—-“天水工程”理念。

修建中的中巴友谊公路的东端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把“天路工程”扩大为“天水工程”进行建设的建议是事出有因;

【说明:印度洋信使D.w文章中,详细说明了“天水工程”的原理,工程机理,工程的三条线路,工程量,引汽水量、、是一篇详全的工程论文,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班门弄斧”而赘述了;见:(http://www.Tiaya.cn/125094899)

关键是这个建议性的实验工程--“天水工程”能否建设成功呢?还需要进行实践论证。下面把“天路工程”的相关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明“天水工程”是绝对可以成功的工程,并用以证明“2倍风口工程”也是绝对可以实践成功的工程;这叫类比论证法

2.3.1中巴友谊公路---“天路工程”的生态环境

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南到达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这条1200Km长的公路,最低点为海拔460米的巴基斯坦的塔科特,最高点是海拔4733米中国的红其拉甫山口;

中巴友谊公路是1966年开始施工的;当年,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公路一直是在蜿蜒曲折的高山峭壁,峡谷激流的夹缝里穿行;

四十年里,泥石流、雪崩、塌方、山体滑坡,车翻人亡成家常便饭;且只季节性通行,它是世界上最危险、效率最差的公路;

●图表18: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是蜿蜒在群山峡谷之间

●图表19:在旧喀喇昆仑公路上,车翻人亡成家常便饭。

所以,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喀喇昆仑公路必须改建、扩建!

于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共同决定改、扩建喀喇昆仑公路,

并于2006年,正式开始了“改扩建一期工程”的施工。

2.3.2喀喇昆仑公路的“改扩建工程”的经验提示

十年里,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削坡扩路、治理山体滑坡,堰塞湖...取得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如其勘探、设计、施工、管理的工程师们在总结喀喇昆仑公路50年经验和教训时说:

“其实,劈山填谷是最安全,一劳永逸的施工方法!”但成本太高!为了降低成本,只好采取山腰之道、峡谷小桥、蜿蜒曲折的公路施

工法。(见YOUKU:“天路—喀喇昆仑山公路 ”视频) 

这些现场勘探、设计、施工、管理的工程师们清楚地告诉我们的:

“其实,劈山填谷是最安全,一劳永逸的施工方法!”

就是说:劈山填谷是最佳公路工程方案。且所有的施工难题都已经解决;劈山扩谷,削峰填豁对水电人、公路人讲是小菜一碟!

也证明,劈山扩谷,削峰填豁,技术可靠,如果资金充足,即构想的“天水工程”是是绝对可以施工且成功的工程! 

照片18说明,在这里劈山填壑,则优势明显,效果立马可见!

新华社2017年04月25日报道:中国工人进入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二期”施工现场。开始二期天路工程的建设;也将为“天水工程”的实验基地提供更可靠、更健全的科学数据和技术保障;

也说明了“天水工程”是“2倍风口工程”有效的类比实例

也证明了“2倍风口工程”是能够施工成功的过程;

可以放心实施“2倍风口工程”了;

建成三北生态防护林、逆转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

上面的论述只是感性知识,还需要严格的理论论证;证明“2倍风口工程”的确可以为三北防护林增加2万亿m³/年雨水源;

严谨的科学论证;需要分析青藏高原的成水原理、成雨量要素,进行大气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的理论分析;

还要联系考古学、高原地势变化与高原上空的气流变化进行动态分析,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学科联动地进行量化分析...

还需要理论明确:“2倍风口工程”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绿色生态的可行、安全可控的方案;

还要有实验证明:“2倍风口工程”能够安全,常态化地为大西北调入2万亿m³/年雨水的实践的证据,

就是说,需要提出2倍风口工程”定能“成功”的理论依据;

“2倍风口方案”才能被称之“2倍风口工程”;

还需要证明了,2倍风口工程”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社会效益巨大的工程;是人类必须工程;也是实现中国梦:消除百年耻辱,中国扬眉吐气,永立世界强国之颠的物质基础;

只有做到不必为工程“巨大”忧虑,不必为土石方忧虑...!

工程艰难巨大、耗资巨大,在人类面前,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第三节将回答这些质疑:请看  

第三节:大西北上空的大气基本知识

为大西北引进雨水2万亿m³水/年,建成三北防护林的科学研究,需要从了解大西北、青藏高原的大气层、气流规律的基本要素开始;还要从考古学中的气候变化与地势变化的态势资料中进行动态探索,量化分析,才能寻找到突破口!需要从气候-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大气物理学资料、水文资料、中查找理论依据,

这是20年以来,民间科学家自觉地进行风口调云研究的原因!

一步步来,先从“风口调云”的“云、云层、云流”等概念入手,正确的云、云层、云流概念是风口调云的三个基本科学要素。

下面分析;

【3.1】对流层内大气层的云流分类

资料表明:整个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

●图表19-20:大气层的对流层和平流层

资料表明:对流层是大气中水汽最稠密的一层,大气中的水汽质量几乎都集中于此。其厚度是:在地球南北两极上空为8Km,在赤道上空为17Km;科学家以水汽质量分布比比、作为大气成雨量为参考;

又对流层中的云层特征。定义:

海拔6000米以上的大气层为“高云层”;

海拔2000米以下的云层称之“低云层”;

“低云层”与“高云层”之间的云层称之“中云层”;

●图表21.云层分类

气象学:海拔6000M以上是气流的高速通道;气流在高速通道里高速运动,呈无影飞行;还有焚风效应,高云层云流基本不能形成降雨!只有少量“高云层”云流再遇见高山阻挡扰动,才能成雪,成雨;相比海拔6000米以下的云流成雨量可忽略不计!

青藏高原上空的高云层气流,在地球自转力的作用下,一直是由西向东运行;只有少量云流再遇见高山阻挡扰动,才能成雪,成雨;

青藏高原的中云层在地球自转力和高云层的负压力带动下,主流

也是由西向东运行;当然在受西南季风,西北风的推动力影响时,其轨迹有或偏北或偏南的漂移的现象;但不妨碍气流由西向东运行的主轨迹;尤其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中云层气流;

低云层的云流在地形、地势的干扰下,呈紊乱态运行;在大自然水汽凝结核作用下,极易致雨,下落大地;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乱云飞渡’,毫无规律;其实,那只是看到了“低云层”的可见云的云流现象;所以,研究“云”必须包括可见云和不可见云的“云”;

低云层会有未能成雨的'细水珠’会上升到'中云层’;当然中云层的“大水珠”也会下落到低云层;低云层气流基本不能影响海拔4000米以上的中云层运行流向!这是青藏高原对流层的特征;

结合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米的地理态势;风口调云主要涉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中云层云流;需要把中云层云流的基本规律,云流含水质量、成雨过程,可成雨量...进行微观分类,以便量化分析,进而期望找出风口调云的科学性、可行性的依据;

【3.2】水汽成雨是大自然的“水汽凝结核”作用

所谓水汽凝结核功能,是指大自然中使水汽成云、成雨的一种能力;

天上云是在大自然的“水汽凝结核”的作用下,才能成雨、成雪;

青藏高原的降水正是云流在大自然的水汽凝结核作用下,凝结成

雪、成雨的!寻找天水源,还一定要关注大自然的水汽凝结核功能

地球的自转力使气流运动态势丰富;青藏高原高山林立,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有丰富的“水汽凝结核”成为风口调云的物理基础!

所以,研究青藏高原的云,不但要注意可见云不可见的云;还要分清成雨云和非成雨云;特别要注意不可见的、可成雨云流;还需要找准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这是科学研究时刻要注意的!

其中云流含水质量(或湿度)是云流成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别强调!

【3.3】西南季风主体只是在藏南地区打“擦边球”

●图表22.卫星云图:西南季风主体只是在藏南地区打'擦边球’

治理大西北荒漠化,建成三北生态防护林,必须有充足的雨水源;

必须找准谁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这是要先行确定的问题!

青藏高原四周有东、南、西、北风,都能进入高原,所以必须找准

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水源;并进行量化分析,才能找到准确的治理大西北荒漠化,建成三北防护林的充足雨水源;下面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200米;所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南季风云流,大部是高于海拔6000米的气流;呈高速、“无影”飞行;

联系“焚风效应”,其气流基本不能成雨;

●图表23:“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指气流每下降1000米,温度升高6.5C°,所以,海拔6000米以上的气流难以成雨

中科院院士、博士的系列文章正明:西南季风主体受到大喜马拉雅

东南向山势的导流作用,又受到西风环流的东南向挤压下,只能在藏南地区打“擦边球”;其后主体气流漂移东去,弥漫云贵高原了。

所以,西南季风不可能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成水气流;

西南季风不是青藏高原上空的主体“雨水源”

【3.4】西风环流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的理论证据

因为西南季风不是青藏高原上空的主体“雨水源”!所以,还必须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西风环流、西北风、东南季风的云雨水源;以便找到青藏高原上空的主体“雨水源”

在明确了西南季风不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后,自然推定:

西风环流应当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

西风环流之所以称为“环流”而不是称为“季风”,因为西风环流是地球自转力所为,由环流的定义知道,西风环流的云流24小时由西向东地弥漫整个青藏高原;是常态环流;(西南季风只是夏季风);

西风环流之所以又称为盛行西风,是因为气势强盛;所以,对西风环流及其风口系统的雨水源应该特别重视;

●图表24-25,青藏高原的西风环流的云流24小时由西向东地运行

但是,专家们从不认为“西风环流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原因是每天的卫星图表明:大西北是大地扬沙、蓝天无云的云空洞

所以,西风环流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是个挑战性的推论;

这个挑战性的推论还需要用理论证据和事实依据才能确定;

西风环流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

图表26,卫星云图:中亚、塔里木盆地上空基本是“云空洞”

下面证明:

证据①:《气象学与气候学》(201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气象学与气候学》书中p189页文字解说:(见图表26-27)

“最新气候模式说明:在没有青藏高原的情况下,西风环流横扫东亚,并推压到南亚大陆;受西风环流推移力的作用,压迫西南季风退缩到印度南部,无法北上...还使印度河谷干旱少雨,形成印度大沙漠”;

那时,西南季风只能够漂流在印度南部,自然与青藏高原无缘!

由此证明:西风环流曾经弥漫整个中亚、东亚、东南亚地区;且气流体量庞大,气势强大,且曾经是该地区的唯一云雨源;

再结合从中亚到中国东北有一个丰富的石油、煤矿带事实;证明西风环流还曾经长期维护着整个中、东亚地区的水汽平衡的需水量!

西风环流的含水质量巨大!

图表26-27、《气象学与气候学》书中p189页文字和示意图片

证据②,2010年版的气流轨迹示意图:(见图表29)

图表29:2010年版的青藏高原上空气流轨迹示意图

2010年版气流轨迹图说明,现在西风环流分三路由西向东进军;

北路轨迹线直冲伊犁河谷,其后翻越天山山脉;

中路轨迹线翻越帕米尔高原,其后直冲塔里木盆地;

南路轨迹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向运行;且在运行过程中,推动西南季风沿着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向运行;并压迫西南季风在藏南打'擦边球’后,只能再东向运行,去弥漫云贵高原;

再次证明,西南季风中的中低云层气流基本不能染指青藏高原!

证据③,每天展示的动态卫星云图(略)

每天展示的动态卫星云图直接表明:

西风环流现在还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层

即西风环流过去是现在还是弥漫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

从而证明了西风环流一直是弥漫青藏高原上空的主体云雨源;

也说明,研究治理大西北荒漠化必须研究西风环流的云雨源!

(只关注西南季风,是科学家电脑模拟时,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有了西风环流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的理论证据,还证明了西风环流一直是中亚地区、东亚地区的主要云雨源;曾经云雨源丰富,充分满足当地的水汽平衡的需水量!

为什么今天西风环流的云雨量,不能再满足该地区的水汽平衡呢?

现在大西北地区降雨量不足、荒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此,需要证明了西风环流气势庞大、含水量充沛后;再寻找大西北地区现在降雨量不足、荒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

才能进而找到治理大西北荒漠化方法;

治理大西北荒漠化寄希望于西风环流的云雨源!

继续分析:

【3.5】证明西风环流气势庞大、含水量充沛的实例

证明西风环流气势庞大,含水量充沛的实例有四:

3.5.1实例一:“印度河”实例;

资料表明:在受到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东南向地势的导流;又受到西

风环流东南向推压;西南季风气流只能在塔尔沙漠的东面经过、再东向运行;西南季风不能染指塔尔沙漠,自然也不能染指印度河流域区;

图表30,西南季风强盛时的卫星云图,是西风环流弥漫青藏高原

图表31:西南季风只能够在塔尔沙漠东部路过的线路图

卫星云图30-31说明,西南季风主体在塔尔沙漠东边经过,去弥漫云贵高原了;西南季风不能染指塔尔沙漠,更不能染指印度河;

西南季风印度河无缘;所以印度河河水是西风环流所赐!准确地说:印度河河水是西风环流中、“穿越”喜马拉雅山风口中、海拔6000米以下后的云流,在水汽凝结核的作用下成雨所致!

而海拔6000米以上的气流只是大气总质量的0.3%;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高度是6200米,所以,印度河河水只是大气总质量的0.3%中的一小部分气流形成;印度河河水水量应该不大;但

水文资料:印度河年径流量可达2000亿m³/年;与雅鲁藏布江年径流量相当;印度河水量巨大证明了西风环流成雨量一直巨大;

3.5.2实例二:“伊犁河谷”实例;

图表32:伊犁河谷西向开口的示意图(帕米尔有很多冰川、风口)

 

水文资料表明,面积5.64万km²的伊犁河谷的年降水量是:

平原约400-500mm,山地1000mm;伊犁河年径流量约200亿m³,额尔齐斯河年径流量112亿m³。由此推论“伊犁河谷”地区的降雨量至少有600亿m³/年;(仅按降雨量:河流年径流量=2:1估算);

伊犁河谷西向开口的地势说明,降水仅是西风环流的中低云层所

赐;结合卫星云图可以说,河谷降水是看不见的云流所赐(夜雨);

伊犁河谷降雨量相当于整个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它的雨水丰富!

伊犁河谷的年降水量直接证明西风环流含水量巨大,成雨量充沛;

伊犁河谷“夜雨”事实,说明必须重视不可见云的“夜雨”现象!

它是恢复大西北水汽平衡的理念的关键要素(或突破口)之一!

这里有一个疑问:将来穿过伊犁河谷东向风口的云流也能够形成降

雨量600亿m³/年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

A,将来穿过伊犁河谷东向开口的云流是中云层气流;塔克拉玛干昼夜温差大,夜雨功能可以使它们绝大部分成为降水;

B,伊犁河谷东向开口后,由于风口云流的负压作用,进入伊犁河谷的气流也会增多;也能增加伊犁河谷的夜雨降雨量;

将来伊犁河谷西部地区的降雨量也会增加!

C,由于风口云流速度是常态云流速度的3-8倍,所以穿过河谷开口的云流体量也较常态体量大的很多!雨水量大增;

D,这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阿尔泰山的集雪不是雪花而是雪粒;说明西伯利亚的冷风强烈,能够迅速将云层中的小水珠凝结成冰粒;这一点是风口调云可利用的元素:

E,雪花成粒的现象说明;在阿尔泰山、天山开通姊妹风口,可以大大增加塔里木上空的“水汽凝结核”功能;也可以使穿越伊犁河谷东向风口的云流则会更多的成雨成雪;

如果在阿尔泰山、阿拉套山,伊莲哈比尔朵山开拓姊妹风口,则可以助力穿越伊犁河谷新风口的暖湿气流迅速成雨成雪,下落塔里木盆地;一则可以大大减低塔克拉玛干的热效应,增加水汽凝结核功能;

二则可以大大减低塔克拉玛干的热效应,增加水汽凝结核功能;

F,所以,阿尔泰山、阿拉套山,伊莲哈比尔朵山开拓姊妹风口,与伊犁河谷新风口是一对“栾兄弟”!将会事半功倍!

G,图表32说明,在阿尔泰山、天山开通姊妹风口也是必须的;

H,一个伊犁河谷开口就可以增加降雨量600亿m³/年,那么在广阔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开通风口,会增加降雨量几倍是理由充分的;

图表33:飞机把不可见云变成可见云,说明不可见云也有“雨水”;

图表33:飞机的扰动把不可见云变成可见云,

看不到不可见云的“夜雨”,不重视“夜雨”现象,仅靠“云空

洞”;就轻易否定大西北天空的云雨源,是科学家的核心误区之一;

3.5.3实例三: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

地质学:青藏高原总集水量达900万亿m³;被称“亚洲的水塔”;并确定,其主体水源为西风环流所赐;

3.5.4实例四:青藏高原降雨量在2万亿m³/年以上

水文资料“青藏高原每年流出境外的河流年径流量为1万亿m³”;由此知道:现在青藏高原降雨量2万亿m³/年以上!青藏高原降雨为西风环流所赐;再次证明:西风环流气势庞大、含水量充沛;

现在青藏高原降雨量是2万亿m³/年以上的事实说明大西北大地扬沙、蓝天无云的云空洞,只是表面现象;治理大西北的荒漠化,必须研究西风环流的雨水源!并为治理大西北荒漠化树立了信心1

【3.6】西风环流一直是地球的水汽平衡主体气流

其实,西风环流含水量丰富与否?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西风环流是地球自转力所至,

一直是维护地球水汽平衡的主体气流之一!

结合青藏高原的冰、雪是西风环流所赐;

再结合中亚到东亚有一条石油-煤矿带事实,

从而确定西风环流一直是青藏高原水汽平衡主体云雨源,

且含水量一直丰富!曾经是维护中亚地区水汽平衡的水汽流;

风口调云必须关注西风环流的雨水源!

这才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7】最新科学证据

西风环流一直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的最新科学证据是:

2016年9月10日,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的“天河工程”联合团队发布了中亚大气层“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统计图”,图表34;

统计图,直接标明了现在中亚、东亚地区上空的气流方向(箭头方向)、气流密度(箭头密度),气流体量(箭头长短);

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集40年的中亚大气层“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统计图”,直接标明了西风环流现在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

也直接标明了西南季风(绿色线)被飘移的轨迹;西南季风主体只是在青藏高原南部打“擦边球”后,去弥漫云贵高原(红色区域);

印度沙漠的经纬度是:N25-35°,E65-70°;也直接标明了西南季风轨迹东向飘移后,无云染指印度大沙漠、更无云染指印度河!

表34、中亚大气层40年“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统计图”。

(绿色线是西南季风主流轨迹线);

所以:西风环流过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曾经长期维护着中亚地区的水汽平衡;现在还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云雨源,且含水量巨大;

也由此证明:

现在青藏高原降雨量2万亿m³/年是西风环流所为!

治理大西北荒漠化的生力军应该是西风环流的雨水源;

这是治理大西北荒漠化的科学研究的正本清源

也是风口调云、成功三北防护林的突破口!

科学攻关,必须有量化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参照标准;简称目标值;有了明确的目标值,才能找到正确的科研机理!没有目标值的科研,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属于无的放矢的盲目莽闯!这是科学常识;

所以,在确定治理大西北荒漠化的生力军应该是西风环流的雨水源;即风口调云的主体云雨源、成雨量后;还必须把风口调云的成雨要素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找到、制定正确的治理荒漠化的方案!进而寻找风口工程的施工依据;

未完待续,请看下期第四节:风口调云成雨要素的量化分析

         
请多多指教,完善!谢谢。       

作者投稿于2023年6月

三叶科技风口调云团队是由五湖四海成员组成:
魏界民工程师:武汉市: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1977级学生;
赵捷高工:澳大利亚: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系2000级学生;
孔繁滋总工:广州市,华中理工学院机电系,1977级学生;
包艺老师:武汉市,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1978级学生;
宋唯真:乌鲁木齐市,国杰研究院帕米尔研究中心主任;
何向阳:武汉市,信息科学博士;
席仁礼,湖北应城,中盐集团生产部部长;
赵世晓:乌鲁木齐市,水利工程师;
王海林:加拿大,地理学博士:
         


附:作者简介



作者魏界民老师近照
【作者简介】魏界民:男,汉族,1947年生,华中师范学院1977级学生,毕业后留校。因喜好创新发明,自愿转工作到东西湖农场科委工作。部分发明专利获得两次省,部级三等奖。尤其是DCA-4冷却液成功取代美国的DCA冷却液,填补国家空白,在全国油田,矿山的大型柴油机上广泛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并跑遍新疆,青海,陕西,山西,内蒙......;之后在纳米技术上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纳米材料均云渗布于塑料体中,使塑料性能发生巨变,解决了我国进口离心机堵塞问题,现在广泛应用在中国盐业公司,因为我国没有相应的检测机构和仪器,所以这个产品无法定标,还在研究中。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辑:薛国强
审定:魏界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玩转地理 |青藏高原对季风、雨带及西风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考点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盘点青藏高原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
“高原抽风机”与“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对中国及亚洲气候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