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长兴:如何实现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
【编者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天下】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175期,分享人(作者)是李长兴老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文章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平台观点,文责自负。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欢迎各位文末留言。
文章全文
如何实现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李长兴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制定的宏伟目标。70余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早日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①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水利(务)事业发展的研究和需要,什么是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是本文重点学习和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三层含义,即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两大方面的三个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后来在1964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四个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要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现代化是指“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及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党的十二大起,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即将四个现代化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更丰富、目标更远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内涵。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经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大报告①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不移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存之需和文明之养。水利(务)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性和支撑性行业,水资源的保障供给和水灾害的安全防治是传统两大功能,生态文明时代赋予其水生态保护新功能。
关于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文献(7)给出的定义是,“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就是根植于数千年中国治水历史基础上,针对中国特有的水情条件,以人水和谐为理念,以系统治水为主线,以水安全保障为目标,集水工程、水制度、水文化等多元一体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保障的水利发展模式和过程。”
文献(8)给出的定义是,“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利(务)现代化,是坚定不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水安全保障为核心,充分吸收现代工业技术进步、开发应用现代水科学技术,着力服务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及城市人民生活现代化提供水资源支撑,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水包括水质、水量、水环境及水生态需求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的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简单概括就是治水思路的现代化、水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水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三、实现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总体而言,我国水利(务)行业服务的总人口超过14亿、支撑的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2022年GDP),这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建国七十余年来中国水利(务)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的实现基础。
南北气候干湿差异大,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极易引发洪涝旱灾;水资源地域空间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环境、水生态系统受损,承载力已严重不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镇化率已达65.22%。是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形势。
1、坚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
保护优先就是要在水事活动特别是工程开发建设之初,在科学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优先保护措施。对开发区及周边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如大气、噪音、水质,生态如陆生、水生动植物,以及历史文化遗迹等,进行有效保护,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干扰的风险降到最小。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保护优先就是保护生态优先。
2、坚持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相处
水是自然界流动的资源,有其自身的规律。尊重水、保护水,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实现人水和谐的水资源开发、水环境及水生态保护之路,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防洪排涝实践中,特别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建设安全可靠、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具有抗灾韧性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在污染水体的治理中,注重保护和激发水体自身的恢复能力,以封闭与开放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推行河流湖泊休养生息。
3、坚持节水优先
节水是国家战略行动,实施全民节水和全面节水。全民节水,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告知民众水资源是有限的、水环境是脆弱的,应珍惜水、爱护水,积极参与、主动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全面节水,就是国民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均需将节水优先放在行业发展第一位。推广节水型产业发展,坚持“节水三同时”制度,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及合同节水管理。加强供用水设施管理,注重工程性节水等。努力为子孙后代、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质优量足的水资源。
4、坚持空间均衡管理
以流域为单位,开展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水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的涵养能力,科学规划水与城市发展布局,协调河湖库及水工程设施管理空间需求同国土资源规划布局有机结合,注重水环境生态保护及水景观建设,努力构建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5、坚持低碳发展
特别注重湿地、林地及草地的保护和修复,增强碳汇和固碳能力。持续开展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保护或恢复陆地植被。实行河湖水域空间管理,为流域、区域或城市保留足够的水面。科学研究、统筹规划,为河道保留足够的生态基流。
6、推动水利(务)绿色生产
在大型水利(务)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用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和绿色能源。如在大型泵站、梯级泵站群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在建筑施工中,推广使用加气混泥土、植生透水铺砖、植生草皮及塑料金属复合管材等。在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工作中,将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作为重要措施。
7、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作为陆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生态要素,水与土、林、草等生态要素相互依存,共融共生。山的绿化,林、草的生长,田湖的蓄水以及沙化的治理,均与水密不可分。反过来,水的循环和调蓄性保护,又必须依赖这些要素的支撑。治水必然治山、护林、养草,缺一不可。
8、水科学水文化协同发展
水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研究特性。建国以来,我国水科学研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许多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水利(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水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水科学的发展丰富了自然科学的的发展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水文化是水利(务)行业发展的精神体系,反映从事水利(务)行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水科学的普及教育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水科学及水文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水利(务)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广东深圳率先实现水利(务)现代化
广东深圳水利(务)现代化的工作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已经启动了。据2001年10月23日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正式出台《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确立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施科教兴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构建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与管理体系、水法制体系、科教体系等六大水利现代化体系,从现在(2001年)起奋斗15年,将广东水利建成人水协调、旱涝无恙,优化配置,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管理高效,信息畅通,运行可靠的全新的现代化水利格局。
深圳市政府也提出,要在认真总结10(1993-2003)年来水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应深圳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具有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准的防洪排涝、供水保障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三大工程体系。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曾基本确定,即2005年深圳市、顺德市基本实现水利(务)现代化;2010年珠江三角洲及汕头经济特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水利(务)现代化。
现在,广东深圳是否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当初制定的水利(务)现代化目标,应该有专门的考量、评估和研究。水利(务)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目标和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广东深圳的水利(务)现代化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年10月16日。
2、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华社,2022年10月17日。
3、探讨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2年11月02日第 09 版。
4、邢丽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10月5日。
5、黄群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水土保持资讯, 2022年10月31日。
6、许诗丹,任棐,田世民,王弯弯,国内外水文化研究对比与思考,人民黄河  2022,44(S1)。
7、赵钟楠、刘 震、王 冠,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内涵初探,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2期。
8、碧森尤信,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建筑文化/建筑中文网,2018年4月23日。
作者完稿于2023年6月16日,,供稿于2023年8月16日
附:笔者在1999年参与广东深圳率先实现水利(务)现代化的学习思考报告
加快水务现代化步伐,为深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贡献
——深圳市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的构思
李长兴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讨论会上指出,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圳市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城市,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发挥改革、探索、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已成为深圳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的既定目标。作为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水务工作,在防洪减灾、保障供水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务现代化是基础。在对过去十年(国家“八五”及“九五”建设期间)水务建设成就和经验认真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客观地制定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水务事业发展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研究和实施必要的保障措施,是水务系统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应当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十年水务建设成就的总体评价
过去十年,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八五”及“九五”时期,是深圳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水务工作发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大的十年。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各主要河流水系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的前期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罗湖小区防洪排涝工程,深圳河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及大沙河治理工程等重点防洪工程已相继建成,一批区域排涝工程如上下白石洲、新洲、新围等已基本建成或已通过设计评审。全市水资源及供水水源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系统已初步建成,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标准的、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防洪、排涝、防风及抢险救灾的决策指挥及应急组织系统已开始建设。可以说,我们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三防”向“城市三防”的过渡,开始了以服务城市经济建设为目标的现代化三防体系的建设。
(二)、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全市供水能力和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市总供水能力已达333.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已达96.5%,特区内供水普及率已达100%。全长56.3公里的由东江引水至市区的供水水源工程将于2000年建成通水,相应配套的全长46.9公里的市区内供水网络干线工程已全线开工。届时,全市的供水保证率及普及率将大大提高,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将得到保障。
(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以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破坏为主导因素的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全面展开,专责治理水土流失的市、区、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建立,目标责任制已经得到落实。到2000年底,全市约18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将全部治理完成并将于2001年进入高档次、高质量的生态恢复和提高阶段。可以说,我们已越过生态环境退化的低谷,正在进入环境整治和优化的新阶段。环保意识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及绿化美化工作已成为水务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四)、特区水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以国家水法、防洪法及水土保持法等为基础,以《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及《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立法及实施工作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特有的水法规体系,依法制水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水政监察工作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五)、水务职工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十年来,水务科技工作逐年发展,已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推广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遥感、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已开始普及应用,土木工程领域内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得到引进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先行。通过推行学历教育、自学及岗位培训等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方针,水务职工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已大大提高。
二、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当前,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社会正进入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已有多项经济社会指标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初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雏形。
面对这样一种形势,对水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1)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日趋严重;(2)防洪(潮)排涝体系标准偏低,工程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洪涝旱灾时有发生;(3)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污染恶化;(4)水务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三、2005年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的目标及指标
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的总体任务是:紧跟时代发展,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建设高标准的防洪排涝、防风抗旱保障体系及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的供水服务体系;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依法治水、改革创新,建立廉洁、高效的水务管理体系。加快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的步伐,为深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一)、建成以城市防洪排涝、防风救灾为主的现代化三防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使市区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特区内河道达100年一遇,局部达200年一遇。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加快河道整治步伐。到2005年,特区内完成深圳河二期、三期及大沙河治理以及深圳水库排洪河、莲塘河、笔架山河、布吉河及笋岗滞洪区的整治;特区外完成茅洲河、观澜河、石岩河、龙岗河及坪山河干流的整治。完成东西海堤的建设。市区的排涝标准达到1-2年一遇,特区内的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完成市区内全部内涝点整治,基本消除城区内涝。建成三防决策指挥信息系统及水文观测站网并投入运行。完善现有三防管理体制,建立一支长备的快速反应、实力雄厚的抢险救灾队伍。
(二)、建成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建成东部引水工程及市区供水网络干线工程并投入运行,完善由东部引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市区输配水网络工程、调蓄水库及水处理厂组成的供水保障体系。完成11条供水支线的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水厂,日制供水能力达到450万吨/日,全市供水普及率达达100%,保障率达到98%,水质检测指标达到88项。推行社会供水服务承诺制,完善供水投诉处理机制,居民供水投诉处理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8%。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市计划用水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市区内供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0%以内,特区内供水管网漏失率低于7%。大力推广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利用及分质供水等节水新技术。
(三)、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体系。水源保护区内陆表水水质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合格率大于95%;全市一、二类供水企业供水水质达世界卫生组织(WTO)标准,水质合格率大于99%。全部完成18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基本控制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将防洪排涝及治污、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与环境绿化结合起来,提高水务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55%,结合河道整治工程营建水源涵养林的比例达到18-40%。总的水源涵养林面积达到370平方公里。
(四)、依法治水,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水行政部门。完成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及《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等法规的实施细则,使执法守法活动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继续制定和推行新的法律法规,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政府水行政职能,继续推行水务审批制度。制定水行政监察工作规定,规范水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规范水务工作运作程序,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水行政部门。
(五)、水务职工生活富足,健康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水管单位职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大大提高水务职工健康文明的综合素质。建成水务大厦及水务培训基地,改善水务职工的办公条件及继续教育条件。
四、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水利建设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全党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共同来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工作的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有所表现,要有紧迫赶和使命感。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认真落实、严格考核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把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作为今后一段时期(2005年以前)水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团结干事的大环境,要为尽早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创造条件。
(二)、创新体制,改革用人制度。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使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公职人员管理现代化。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队伍管理。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从事水务工作的公职人员队伍,首要的任务是教育;要通过教育,首先使公职人员的思想素质达到现代化所要求的水平,培养和增强水务职工的公仆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科学、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不断更新科技文化知识,了解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动态。所谓队伍管理,是要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队伍的内部管理机制;要科学合理的设岗,实行岗位责任制,竞争上岗;要实行内部招聘及全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公务员考核要实行按岗位考核,考核方法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定量化。
(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1、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是现阶段政府管理工作的核心。应本着节约、优化的原则,对政府投资项目,包括社会公益性工程,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及风险投资分析,例如防洪工程的设计标准问题,国外已有国家将工程使用寿命的概念引入,实行设计洪水重现期同工程使用寿命相结合的标准,使其投资更趋优化和合理。应建立或完善行之有效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如实行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实行人大听证制度等。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水利工程投资的预算控制,实行科学的长计划、短安排,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层次的、宏观的计划控制,对水务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计划要实行定期的复查和更新;继续实行和完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招投标制、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逐步实行同国际接轨,特别要为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好准备,因为加入WTO后,世贸组织要求成员国的大中型投资项目要实行国际公开招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前期工作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已十分重要,以杜绝所谓的“三边”工程或减少“计划外工程”。应开展诸如治理深圳河四期等城市防洪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多水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工程等前期工作的研究,推广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灌溉及节水型园林及绿化技术等;建立一套前期工作研究管理的审核及通过制度,例如可参照香港政府所实行的分阶段审批及升级制度,对前期工作研究的规划、预可研、可研及初设等实行计划立项、分阶段升级审批,并同政府的基建投资计划相适应。
2、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指水务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包括资源(软资产)管理及工程(硬资产)管理。资源管理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使)用和保护依照相应水务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工程管理要对产业性或经营性的水务工程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收入上缴财政管理制度、支出预算及审批制度。要引进和吸收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对水务国有资产投资实行投资回收审核制及固定资产增值审核制等。
(四)、依法治水,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法制建设是基础。我们一定要首先从思想上树立水务法制的观念,要依法用水、依法管水、依法治水。全体水务职工要带头遵法、守法、执法。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水务法律法规,并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配合,争取人大、政协的支持,严格水行政执法,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坚决制止水事违法活动。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务法规体系,努力开拓水行政监察执法的新局面。
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继续坚持经济、社会、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把保护水生态环境作为各项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继续推行和实施《水土保持条例》,依法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采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的方针,防止水源污染。所有水务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要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及美化相结合,建设地更绿、水更清的环境水务。
(五)、加强教育,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继续支持和鼓励水务系统职工开展学历教育、自学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支既懂管理,又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的水务职工队伍。创新同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水务干部职工尤其是青年干部职工的培养,制定相应制度,激发他们重视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及时应用在水务工作实践中。科技兴水要以科技为本,积极支持和鼓励水务职工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既具有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水务科技人才队伍。
(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水是二十一世纪水务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建立健全机构,特别重视开展重大科技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和管理,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加大投入,可在已建立的水务基金中设立水务科技基金,重点资助和扶持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或推动水务科技进步的科研项目。建立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并争取同国家水利部或市科技局的科技进步奖励制度挂钩。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将以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信息(通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卫星遥感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为污水处理、环境绿化及水生态保护等。1999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首次“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强调,我国政府将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作用,实行“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共建共享”的方针,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地球的建立同水务工作密切相关,将对水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研究水务工作现代化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作者1999年 12月16日完稿,供稿于2023年8月16日
附:作者简介
作者李长兴老师
【作者简介】李长兴,男,陕西西乡县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深圳首届工程师优秀科技人才功勋工程师。曾先后担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副院长、水资源及环境工程系主任;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深圳市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成员兼技术小组(深方)组长,深圳市政府应急办三防专家组组长等职务。长期从事深圳水务的规划、计划、建设、科研、信息化、财务管理及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的技术合作谈判等工作;长期进行城市水文水资源、城市水土保持及水务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在国内外科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主编会议论文集多部,专著或合著有《城市水务管理研究》、《环境水文学》及《香港水务研究》等,近年来,关注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土生态保护及绿色水务发展研究。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编辑:薛国强审定:李长兴
相关文章阅读链接:李长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对水旱灾害情势影响的策略性思考
本公众号设有投稿专栏,诚邀各位专家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资源短缺仍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浅论如何构建水利工程四大安全体系
高点站位理思路 立足水情抓布局——今后全市水利工作这么干
国家水网:中国水利基建的新阶段
四川:力争“引大济岷”和长征渠两大引水工程在“十四五”开工
重大水利工程释放多重效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